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文/包子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01

不會社交,可能造成被欺凌

昨天,今日說法推送了一條視頻,很快就上了熱搜。

除了因為《少年的你》賣座,讓很多人對校園欺凌的話題有敏感度,更因為視頻裡的小學生幽默的表達方式,用老師批改作業的演繹方式,“科普”校園欺凌的本質。

談及怎樣預防校園暴力,小朋友是這樣說的:“善於交友的孩子,是最不容易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

很多網友表示贊同。

我們都是旁觀者,往往只有處於學生這個群體中的人,才真正明白何為“欺凌”,又如何避免。

改變教育制度,改變法律,改變別人,都太漫長且艱難,而我們卻不能坐以待斃。而最直接且最快的方式,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交朋友,好保護孩子不被欺凌。

儘管我們不應該從受害者身上找“惡”的原因,但當我們無能為力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要學會去適應它,好能保護自己遠離惡意。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欺凌的本質是衝突,而為什麼有的衝突能自然而然的消失,而有的衝突卻演化成了攻擊行為?


美國微觀社會學學者在做了大量研究後發現,如果有一方在衝突中一味的迴避,就會打破人際關係間衝突-緊張-平衡的規律,並最終導致攻擊性行為。

其實說到底,就是孩子不會與人相處,不會調節社交關係。這也提醒我們,要想孩子有一個快樂的校園生活,關鍵不是成績或是技能,而是社交能力。

孩子是單純的,但這也造就了他們的惡,他們不會因為所謂的身份地位排擠一個人,只會因為“不一樣”。

教會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不僅有關青春,有關未來,更有關人生。會交朋友的孩子不僅會更快樂,也會更成功。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02

社交能力強,更容易快樂

談及“快樂”,似乎總是模模糊糊,沒人能清除地描述出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而影響快樂的因素又那麼多。

但還是有科學研究證明:社交關係是影響人們幸福和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一項研究叫作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是社會科學中歷時最久的研究項目之一,從1938年開始,80年後的今天,仍在進行著。

這項研究通過定期訪談和醫療檢查來追蹤724名少年男孩的發展,來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健康和幸福的情況。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Robert Waldinger在他的TED演講中總結了幾十年的研究結果,而這個演講成為迄今為止觀看人數最多的TED演講之一。


他說:“那些保持親密關係的人活得更久、更快樂,而孤單的人往往去世得更早。”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前段時間因為綜藝節目大火的徐錦江,大概知道不會和別人相處的艱難吧。

節目裡,當別的父親和孩子坐在一起,歡快地說笑,品味魚湯的時候,只有他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該不該加入,也不知道怎麼加入,彆扭地蹲在一旁。與別人的熱鬧相比,他不免顯得有些淒涼。

社交能力,應該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手段。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才能把自己展示給別人,才能讓別人理解自己;而不會社交的孩子,卻像是躲在自己的圍城裡,別人進不去,他也出不來。

前段時間因為“明言明語“而被網友群嘲的黃曉明,更多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間的小衝突,以至於被旁觀者誤解。

社交能力弱的孩子,就算內心有一團火的,別人也只能看到一縷煙。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03

會交朋友,孩子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心理學家萊金·菲利普斯曾經表示:許多人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和諧相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兒童時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

在孩子以後的人生裡,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要和別人打交道,為了讓孩子能走得更容易些,教會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勢在必行。

而善於交朋友的人,大抵有如下三個基本點: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 有“共情能力”,會照顧別人的感受

哈佛大學首席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說過:學會共情,能讓我們準確地感受自身的想法,清楚地理解他人的心聲,最終從壓力中逐步解脫出來。

有共情能力的人,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更能理解別人,為別人著想,這是一個人願意信任一個人的第一步。正如威爾遜所說: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Tory McClain是公認的人緣好。他參加美國的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是整季中唯一一個人人都愛的人,連裡面最愛和別人吵架的Sam也非常信任他。

而觀察他與別人的相處模式,就會發現,他是真心去對待每一個人,替別人著想,而不是為了獲得好感而去作秀。

有一期Sam的任務難度比較大,緊張地要命,Tory便認真地去思考如何安慰他緩解他的緊張感。廢了一番功夫後,他引導Sam深呼吸做冥想,最後果真解決了他的緊張。

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他總會想辦法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共情能力。

對於孩子,我們要注意引導他們關注別人的感受。

比如提醒他們不要遲到,反問他們“如果對方遲到了,自己會是什麼感受”,多引導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 學會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影響別人
根據《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北歐的五個國家都躋身最幸福的十大國家之列。而其原因,就是北歐的國家更重視社交情緒的學習,教孩子識別、有效管理情緒的技能和知識。

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才能把握好人際關係。

一個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的人,大都沒有成功的“氣質”。今年國慶,住在12樓的汪某因為從高層扔東西,而被拘留,問及原因,竟然說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

可他只考慮自己,卻沒想過,這些東西,如果砸到無辜的人,會是怎樣的下場,這樣的人,實在是不負責任。不對自己負責,也不對別人的生命負責。

身為父母,多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認識情緒,孩子才會更好的管理情緒。

《超人回來了》有一期,咘咘因為大人不讓玩玩具,而將自己的怨氣發洩在波妞身上,一把將妹妹推到。

賈靜雯看到後,沒有立刻指責她,而是詢問她不開心的原因,問她打妹妹對不對,一步步地引導咘咘承認自己的不開心,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這種引導之下,咘咘看到了自己真實的情緒,也向妹妹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 有底線,會表達,懂拒絕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這樣描述自己:“我的不幸,在於我缺乏拒絕別人的能力。”

學會交朋友並不是讓孩子失去自己的本色。在小事上隨和,在底線和原則問題上卻一定要有稜角。

但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合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拒絕汪國真曾說:“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我是歌手》後臺,張傑抱怨一直想邀請李健為自己寫歌,結果等了好幾年也沒有等到。

李健是這樣回答的:我以前要給你寫歌就委屈你了,我覺得你(聲音)還會更高,所以我再等等。

這就是拒絕的藝術,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維護了對方的“面子”。

對於孩子想拒絕的事情,一定要鼓勵他表達出來,而且教會他怎樣表達自己的“不情願”。比如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一定要引導孩子向別的孩子解釋理由,而且表示自己的歉意。

小男孩吐槽式普及校園暴力:學會和別人相處,孩子才會更快樂

04

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是因為他的專業技術,85%則要靠人際關係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也就是說,學會與別人相處,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成功的“運氣”。因為朋友帶給你的,是生命之外的饋贈。

我們自然希望孩子能夠更成功更幸福,那麼,就從關注孩子的社交能力開始吧!


作者簡介:包子,愛讀書愛跑步,寫好文章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