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50年前,它声音洪亮,在宇宙唱响新中国《东方红》,一群年轻的航天人仰望天空,欢欣鼓舞。

50年后,人们在晴朗的夜空中还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当初投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已白发苍苍。

它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开启了太空时代。

2020年4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专题座谈会。 航天老领导王礼恒、孙家栋,曾参与“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研制的龙乐豪、刘宝镛、方心虎、戚发轫、叶培建、张贵田等众多院士、老专家,以及长征五号、北斗三号、嫦娥五号、风云四号等型号“两总”共同聚首,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党组副书记方向明,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参加座谈会。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各单位视频分会场聆听会议。

太空唱响《东方红》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是中国确定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方案时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的 孙家栋院士 在座谈会上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地面对其实施精准测控,数十万中国人仰望星空观看卫星过境,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

中国航天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回顾那段岁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历程几经波折。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第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5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任务代号“651工程”。为了完成任务,航天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咬牙坚持、艰难攻关,终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曲《东方红》,揭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 龙乐豪院士 充满感慨。50年前,他负责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那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在航天老专家 方心虎看来,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出生便站上了一个高起点。“卫星总重173公斤,超过了前4个国家发射第一颗卫星重量之和。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上,比美苏发射卫星的轨道都要高,并且一直到今天还在轨道飞行。”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东方红一号留下了什么?

座谈会上,多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宣告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配套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科研生产体系,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

“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没用一个外国的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 戚发轫院士说,我们攻克了卫星天线的释放和展开、末级火箭“观测裙”的设计、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和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发射的首颗卫星,一举打破了苏联、欧美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中国运载火箭的“长征之路”亦由此开启。

张贵田院士说,我当时任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承担了二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为了验证二级发动机上天的第一手资料,他主动请缨去大漠寻找试验弹发动机残骸。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长征一号任务开启时, 刘宝镛院士负责运载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他正在齐齐哈尔的军垦农场参加劳动锻炼,听到成功的消息,大家冒着严寒奔跑在农场广袤的田地里,寻找自己的那颗星。

“那时,我热切地盼望着回到热爱的岗位上,回到航天事业中,为祖国再立新功。”座谈会上,刘宝镛声音颤抖。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在那个年代,所有航天人内心都有着与刘宝镛类似的渴望,这些渴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造就了中国航天精神,这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

自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330次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96%,先后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其凝聚的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献身航天事业。”作为青年一代型号“两总”代表,嫦娥五号副总设计师 彭兢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型号副总指挥 方成革也表示,“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财富,发扬优良传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筑起高楼广厦

“儿时仰望星空,会看着天上的星星,猜测哪一颗是东方红一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曲以广说,在他看来,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的50年里,中国航天事业以之为基石,筑起高楼广厦。

“我在这里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的先进技术,已经全部实现健康检查。我们的电推进技术已经位列国际先进之列。”

周志成院士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今年4月份我们又成功地发射了北斗三号GEO-2卫星。现在北斗三号工程最后一颗卫星已经运抵发射场,做最后的发射准备工作。”北斗三号卫星总师 王平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如今,中国航天人用2代4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促成了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 董瑶海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我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扬航天精神雄风做两弹一星传人’,下联是‘圆中华复兴伟梦担深空探测重任’。50年了,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有责任更上一层楼。” 叶培建院士说。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展望未来发展, 王礼恒说:“目前航天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要补齐短板,敏锐关注航天领域新动态、趋势、发展,抢占先机。”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伴随着“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按计划实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攻关等,中国航天事业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吴燕生在座谈会上指出,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队伍,更好的外部条件。

虽然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路上,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但无论如何,航天人要始终记得,新一代人拥有新的梦想,我们当前为之奋斗的梦想就是航天梦、中国梦。

文摄/赵聪 胡蓝月

编辑/杨成 武亚姮

校对/林佳昕

监制/黄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疫情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