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什么情况下会允许使用方言?

青史有温度


自从国家重申“方言禁令”以后,影视作品当中都是能少用方言就少用方言,基本上也就是农村题材和地方特色的时候会展现一点,纯方言的怕是已经过不了审了

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8月12日通过官方网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戏曲片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 早在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出台了限制方言剧的通知,不过这些年影视公司都没有完全执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大生活》均用到了方言,而在《团长》中,仅段奕宏一人,就秀了十几种方言。在这种“方言泛滥”的情况下,国家广电总局才强调了对电视剧语言的规范。

这纸“禁令”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国内观众今后基本上不太有机会听到《武林外传》和《走西口》中可爱的“额额额(我我我)”、《闯关东》中“抓抓”“埋汰”之类的东北俚语。而很多电视剧被迫重新配音,删去方言内容。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其实是对普通话台词提出的挑战。说到底,方言本身就是口头语言,它的魅力来自于易于口口相传,跟生活很接近,而国内很多电视剧的普通话台词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对电视剧中的语言规范,其实考验的是编剧能不能把普通话台词写得更口语、更生动、更真实、更符合人物性格。

在一些电视剧中,使用地方方言,往往能增加戏剧性。不过,使用方言应该适度。近日,针对大量使用方言拍摄电视剧的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剧目存在使用方言失度、过滥的现象,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制作倾向不符合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一贯精神。 对电视剧中不该使用、大量使用和失度使用方言的情况要严格把关,及时纠正,不纠正者不得播出。对于明显的方言电视剧和大量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各级广播电视审查管理部门将视情况予以引导、纠正或制止,广电总局也将视情况做出播出调控。 电视剧的语言,除地方戏曲片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

关于使用方言的利弊问题,在电视剧制作行业讨论已久。一个客观事实是,在北方大火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在南方省市却收视不佳,赵本山、潘长江等东北剧领军人物一度将“跨过长江以南”作为奋斗目标;《外地媳妇本地郎》在广东大受欢迎,北方播出基本没什么反响。由方言和文化造成的地域局限性客观存在,一些制片方也在自发地进行调整。

从观众反映来看,影视剧掀起的方言热也有一定道理,究竟电视剧语言要不要一刀切,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余地。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新闻社区,对5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62.0%的人认为,影视剧人物说方言更加真实、草根,贴近普通市民生活;35.2%的人表示影视剧开始更关注市民生活的参差多态;34.5%的人说方言表达更传神,打破了过去普通话一枝独秀的状况。

喜剧电影中,其轻松调侃的风格与轻松的剧情相得益彰,更容易达到搞笑夸张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许多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辅助电影还原了一种纪实的、“原生态”的真实特色。 尽管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语言的魅力得到充分挖掘,丰富了电影的对白语言,但是,在进行采访时,记者听到的意见并不主张“强化”方言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如果方言到处乱飞,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方言不是电影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不是票房的法宝。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其中,方言被作为一个创意元素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喜欢方言的观众占56.3%,无所谓的观众占34.5%,但上海和广州两个城市的观众对于方言的喜爱程度格外低,由此可以看出,观众对于方言的运用大部分持接受态度,但是方言的地位显然没有那么重要,其中一位研究者说:“电影创造的功夫不应该在嘴皮子上,而要在电影的表现力上。”

“方言是‘双刃剑’”调研者表示,“在电影的创造中,一要考虑电影题材本身是否适合加入方言,比如,当初电影《桃花运》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范冰冰说青岛话、梅婷说南京话、大厨说大连话,但这些人物说方言却缺少背景依据,让电影难免有故意而为之的做作之感;还要考虑方言对于一些目标市场是否产生语言隔阂,当初《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两部影片在偏北方的地区票房成绩更好一些就说明方言并不是无限制的‘通行证’。”




半只神棍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要求全国开始推广推行普通话,具体要求中涉及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物、教育教学、教材、公共服务行业、影视剧作品等等。


而特别针对影视剧作品中的方言有这样几个要求:1、不得滥用、乱用方言以及不标准的普通话。2、重大历史题材、有教育教学示范意义的影视作品及播出节目必须使用普通话。3、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影视形象必须使用普通话。


所以法规很明确,就看广电总局在审批的时候怎么来衡量影视作品对于普通话的执行标准和方言是否滥用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例子。早些年电视台播放《我的团长我的团》,家中的某位长辈就对其中的方言进行了批判,说这么严肃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怎么配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方言呢?太不伦不类了!

当时并不以为意,后来随着岁数越来越大,也渐渐看懂了《团长》,也喜欢上了《团长》。首先剧中确实有大量的方言出现,但普通话的台词篇幅相比来说会更多一点。其次,剧中方言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塑造角色的客观需要。因为想表达这群兵痞是在被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之后从全国各地存活下来的散兵游勇,而他们每一个人的一口方言则代表着每一寸失去的土地,也代表着每一块被日寇侵占的土地上仍有爱国热血的人在为抗日而浴血奋战!


所以这是完全必要的艺术化设计。如果小太爷不说北京腔,迷龙不说东北话,兽医不说陕西话,不辣不说湖南话,要麻不说四川话,豆饼不说保定话,阿译不说上海话,蛇屁股不说广东话,康丫不说山西话,崔勇不说山东话......想想看,这部《团长》还会是我们心目中那部神剧吗?


即便仍然是,恐怕整部剧的灵魂和力量也会十去其三吧!

去年大火的《哪吒》,凭借一口流利地道的四川话,塑造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太乙真人。为什么呢?自然是因为太乙真人的道场在乾元山金光洞,位于四川江油。所以太乙真人说四川话合情合理啊!而且俏皮的四川话更好的塑造和衬托了太乙真人搞笑幽默的人物设定


在70年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一共有7个章节,其中除《相遇》和《护航》之外,都充斥着各种方言土语:《北京你好》通篇是葛优大爷的北京腔以及点睛之笔的重庆话,《前夜》中黄渤尝试以苏北口音为基础还原人物原型作为一个天津出生的广东人的奇怪口音,《夺冠》中为了营造上海市井氛围而广泛运用的上海腔,《回归》中的粤语、山东话和太原话,《白昼流星》中的内蒙方言。

所以,虽然有推广普通话要求,但在一些特殊且合理的地方使用地方方言,还是被广电总局所认可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被观众所认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里的角色自然说哪里的话,这才让人感觉真实,生动,亲切!


在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段话:“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子要撑破!茅房去拉屎,发现忘带纸......”这是《哪吒》里小哪吒的经典台词。因为陈塘庄在天津,哪吒闹海的地方就在陈塘旁边,叫“海地”,是上古时代的渤海之滨,意为退海之地,地势低洼。所以哪吒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孩子!赶快找找你身边有没有天津朋友,让他给你念一下这段台词吧!笑掉大牙!


拉布电影


记录篇,回忆录,史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