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亭傳奇



倒立亭傳奇

圖片來自網絡


春夏秋冬千秋事,盡在茶點故事中。歡迎列位客官蒞臨簡書茶點故事。今天我講的這個故事非同一般,故事主人公更是非同小可。茶已煮沸,酒已溫熱,三兩個佐酒小菜也已上桌,就請列位慢用,聽我來講這段“倒立亭”傳奇。

1

話說紫龍山下,有一座雕樑畫棟、掩映在紫山碧水間的八角亭。透過乳白色晨霧遠遠望去,可見亭簷下端端正正懸著四塊匾額,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匾上三個金色狂草“倒立亭”格外醒目。

這倒立亭究竟有何說道?列位客官稍安勿躁,且聽小老兒慢慢道來。

這亭子的主人公叫孟一品,是個從小就不會行走的“倒立人”。

孟一品出生地有條小河,這條河名叫鼓山河。鼓山河是一條廢水河,常年臭氣沖天。孟一品的人生就從這條臭水河開始,也從這條臭水河結束。至於鼓山河的來歷,我後面自有交代,這裡按下不表,且聽小老兒說一說孟一品出生時的光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是夜,鼓山河上空忽刺刺一聲炸雷,天上紫光亮閃,一條紫色巨龍從鼓山河騰空躍起,消失在茫茫夜空。

就在那夜,孟一品降生。此前,有個老道士剛巧路過,在孟一品家屋簷下避雨。此道士鶴髮童顏,鬚眉盡白。孟父儘管家徒四壁,但樂善好施,常常接濟些窮人。他見老道士氣宇非凡,便邀請老道士進屋避雨,又親自倒上熱茶,雙手遞到老道士手中。老道士三口熱茶下肚,早已暖了腸胃,渾身舒泰異常。老道士站立起來,走到孟一品父親近前,彎腰對孟一品父親連鞠三躬,口中唸唸有詞。

孟父詫異,不知何故。老道士言道:小施主即將降臨凡間,必將顛倒乾坤,可驚天地,可泣鬼神。小施主乃一品紫龍轉世,命運非凡。

孟父不明就裡,卻也十分驚異,嬰兒尚未出世,這道士怎知是個男孩?莫非神仙也?

老道士呵呵一笑,將一顆珠子遞與孟父,又如此這般交代一番,便消失在濃濃的夜幕之中。

道士走後不久,孟母果生一子,貓一般大小,通身紫色,且瑩瑩發光,三道皺紋橫在天庭,活脫脫一副猴子模樣。

孟父長嘆一聲,想起老道士叮囑,決定將小兒取名孟一品。透過窗戶,鼓山河烏黑的臭水竟然瞬間變成了紫色。


倒立亭傳奇


2

孟父三代單傳,到了孟一品這代便沒什麼親近之人了。正如老道士所言,孟一品三歲不能言,母親暴病而亡;五歲不能行,但手握珠子可前後翻滾。

到了八歲,孟一品仍不能行走,翻跟頭倒是十分拿手。這一年,孟父暴斃。第三天,老道士接走了孟一品,一晃又是八年。

這一日夕陽西下,晚霞燒紅了半邊天,鼓山河水也被霞光映照得血紅。

霞光裡,鼓山河邊,隱隱倒立著走來一個破衣道士。道士身高不足1.5米,光頭赤腳,渾身黑裡透紫,通體毛髮皆為紫色,三道皺紋橫在天庭,給其相貌增添了幾分兇惡。在道士身後,緊緊跟著一位綠衣女子,長髮齊腰,肌膚白皙,面色紅潤,宛如一位天仙下凡。

有客官已經猜出,來人正是孟一品。此時孟一品剛好一十六歲。二八少年,為何如此打扮?又怎生如此相貌?那位綠衣女子又是何人?他與道士又是何種關係?這還得得從那個老道士說起。


倒立亭傳奇


3

原來,那老道士住在百里之外的紫龍山上,靠採食野果為生,平日雲遊四方。1937——1945年間,鼓山河到紫龍山一帶,人們經常會見一蒙面道士飛簷走壁,專殺鬼子漢奸,武功甚是了得。老道士妻子早亡,膝下只有一女,名喚香蓮,父女相依為命。

孟一品父母相繼過世,孟一品成了孤兒。老道士便將孟一品接上紫龍山,傳其武功,教其識字。

老道士女兒香蓮與孟一品年齡相仿,長得眉目清秀,一手女紅甚至了得。

孟一品整日裡與香蓮嬉戲玩耍,形影不離,這一切均被老道士看在眼裡,樂在心中。

一晃又過去了幾年,香蓮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

這日清晨,紫龍山乳白色炊煙裊裊升起,萬道霞光籠罩大地,各種鳥兒歡鳴,給紫龍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老道士叫過香蓮說道:你娘過世一晃十多年,如今你已長成了大姑娘,我也感覺自己老了。我去後,誰來照顧你?

香蓮撲閃著大眼睛,有些恍惚地問:爹爹怎麼說出這番話來?我不是還有一品哥麼?再說您身體這麼強健。

老道士道:我的心病我自知啊!我得給你尋個好人家,將來也不至於像浮萍一樣孤苦無依。山下有一戶人家,老兩口帶著後生生活,家庭還算殷實。這後生為人憨厚,也很孝順爹孃,我看這幾天就託個媒人過去。這樁婚事如若能成,我和你在九泉之下的娘也就放心了。

香蓮不敢對視父親的眼睛,只是盯著自己的腳尖,雙手不停地捋著烏黑的辮稍,兩顆晶瑩的淚珠自粉腮滴落。

老道士似乎猜出了什麼,但依然沒有鬆口:我看就這麼定下吧。閨女大了留不住的。

香蓮慢慢抬起頭來,眼睛閃爍著淚花。她輕啟朱唇,對父親言道:我心中已經容不下第二個人了。爹爹還是不要再為我說媒了吧。

老道士明知故問:你心中已有人了?平日裡就在山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哪個後人能讓你如此動心?

香蓮臉上飄過兩朵紅雲,嬌羞地答道:爹爹明知故問。除了一品哥,還會有別人麼?

老道士道:一品這孩子人是不錯。但你不能嫁給他,否則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香蓮道:這些年我和一品哥習武練功,形影難離,他像親哥哥一般照顧我,我已經離不開他了。

老道士繃起臉來:“我兒不要再說了,就這麼辦吧,我一會就下山託人給你說媒,你在家好自為之!”

老道士起身走出屋去,只留下傷心欲絕的香蓮在那裡流淚。


倒立亭傳奇


4

再說孟一品。

這日一大早,孟一品就起來練功。他倒立來到香蓮房前,用腳輕輕敲打硃紅色房門,半天無人開門。孟一品心中疑竇頓生,思想香蓮這個時辰總會待在房間等待自己,今日怎麼不打招呼就離開了房間?她到底會去哪裡,會不會有危險呢?

孟一品仔細想了幾遍也毫無頭緒,於是便來到老道士房門前,剛巧聽到了父女倆的對話。孟一品心下一緊,倒立的身體不由顫抖了一下。冷靜下來後,他便悄悄退到房內。思索了許久,終於想出了辦法。從此專心習武,對香蓮也有意疏遠。而香蓮也是整日裡無精打采,儘管父親給自己介紹的那個後生很不錯,但沒有讓她動心,反而對孟一品的愛愈加濃厚。

5

孟一品聰慧過人,什麼書只需聽過一遍便能記住,眼睛掃過,也都過目不忘。可惜他是個色盲,多彩的世界只分得清黑白。

那老道士學識淵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往前可知千秋事,往後可知萬年長。

孟一品從老道士那裡知道了岳飛,知道了諸葛亮,還熟悉了水泊梁山108條好漢。孟一品和老道士在紫龍山八年,山外早已又是另一個世界。

那日雲遊歸來,老道士誦了一段經書,又給孟一品重溫了岳母刺字的典故,便獨自回房安歇,第二日孟一品發現,老道士已在夜間圓寂。

依照老道士交代,孟一品重新回到了出生的鼓山河邊。這一下山,又生出了意想不到的變故來。

老道士圓寂後,孟一品與香蓮相依為命,彼此無法分開。紫龍山也從此多了些許靈光。此中故事無需贅述,想來客官早已心知肚明。


倒立亭傳奇


6

前邊我提到過,孟一品是倒立著“走”下山的。為何如此這般?原來那老道士發現孟一品雖然個頭矮小,但頭骨堅韌,胳膊肌肉發達,而腿部肌肉反而萎縮到無法正常行走。

孟一品這倒立人的身體結構讓老道士萬分驚喜。要知道,具備這種體型的人不說百年難遇,即便全球也恐難發現第二個。

老道士便將倒立行走、飛牆走壁的武功悉數傳授給孟一品。又教了他一些說書的本領,以便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變故。

就這樣,孟一品倒立著“走”下山來,恰巧被幾個人撞見,疑為仙人,看舉止怪誕,又以為鬼。膽大的近前看個究竟,卻見孟一品雙手著地,身體倒立,“健步”如飛,高興處,還來幾個跟頭,差點把看的人眼珠子驚得掉將下來。

下山後,鼓山河畔那間小屋就有了些生機。在這間小屋裡,孟一品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到外面倒立行走,不知不覺又過去了八年。

7

1969年冬天,孟一品倒立行走了五公里之後,正準備躺下休息,忽然闖進幾個穿軍裝的人來,不容分說就將孟一品和香蓮“請”上了手扶拖拉機。

手扶拖拉機突突地一路冒著黑煙顛到了鄉革委會駐地才停下。孟一品被逼著倒立“走”進革委會審訊室,革委會主任胸前戴著像章,要孟一品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

孟一品說不清老道士的真實來歷,也說不明白老道士為何要教自己倒立行走,更不願意說出他和香蓮之間的情感糾葛。尤其可惡的是,當有人拿出一張白色宣傳畫讓孟一品解釋時,色盲的孟一品哪裡說得出?

這還了得?!革委會主任大怒:此人倒立行走,分明是要搞復辟,說不明白顏色,分明是想顛倒黑白!

就這樣,孟一品被送進了班房,一住又是八年。孟一品進入班房不久,香蓮就抑鬱而死。

1978年,孟一品被無罪釋放,再次回到了鼓山河畔那間已經破爛不堪的茅草房裡,此時,孟一品33歲。

孟一品在牢房裡又學會了許多新的本領,比如倒立行走可以持續20個小時50公里,可以倒立吃飯、倒立睡覺,甚至可以倒立編織毛衣和寫字。

更難得的是,孟一品可以用雙腳幹活,包括洗衣做飯、脫褲子揩屁股。有馬戲團多次邀請,孟一品都沒有答應,他要完成老道士交給自己的另一項任務:說書。

說話間已到了1980年,孟一品35歲。那年,他買了一隻架子鼓,一面小銅鑼,就在自家茅草房前空地上開了個書場。

這裡有兩件事必須要向客官交代清楚,第一,鼓山河的來歷。據說明朝時期戚繼光抗擊倭寇時在此激戰,遠處的紫龍山鼓聲陣陣,戚家軍虎虎生威,將倭寇一舉殲滅,鼓山河因此得名。

第二,孟一品究竟能否直立行走。我小時候曾見過孟一品,偶爾也會發現他站立,但多數是在有月亮的夜晚,而且是在沒有人的時候。他站立時,我似乎能聽到鼓點的聲音,甚至能感覺到有人在哭。

現在我們繼續孟一品說書。孟一品說書特別之處在於倒立。說書時將整個身體垂直倒立於牆壁,在頭頂下放一塊棉墊,雙手敲鑼便可。

架子鼓不大,正好夾在兩腿中間。雙腳腳丫夾住架子鼓鼓錘,上下翻飛,鼓點如雨,甚是好聽。

孟一品說書黑白分明,除了這兩種顏色,你絕不會從他嘴裡吐出其它顏色來。

可能是長期倒立的緣故,45歲那年,孟一品左眼失明,安裝了一隻假眼。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倒立說書,人氣越來越旺,最多時,圍觀者達上千人。


倒立亭傳奇


8

1995年,孟一品迎來了他50歲生日。同年4月,他做出兩個決定,一是向當地政府捐獻一大筆錢用於鼓山河汙水改造,通過治理,臭氣沖天的鼓山河水明澈如鏡;二是自己搬進鄉養老院居住,在那裡,他繼續為老人們倒立說

鄉政府接到孟一品捐款後,高度重視,在縣政府全力支持配合下,鼓山河被改造成風光帶,一年四季鳥語花香,遊人如織。

鄉政府還在孟一品居住的地方建了個亭子,取名“倒立亭”,旁邊劈了塊空地,取名“倒立書場”。春秋兩季,孟一品都會來這裡倒立說書,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2008年8月28日深夜,孟一品在養老院病逝,享年73歲。孟一品去世後,鄉政府又在“倒立亭”旁邊建了三間草房,取名“孟一品故居”。

2010年6月,某電視臺欄目組試圖採訪孟一品,遺憾的是孟一品已經仙逝,他的倒立說書便成為絕版,關於他的故事也便成了千古傳奇。


倒立亭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