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為何不圖“吃”只圖“車”?

廣州為何不圖“吃”只圖“車”?
廣州為何不圖“吃”只圖“車”?
廣州為何不圖“吃”只圖“車”?

繼佛山、深圳(部分區)之後,東莞、珠海、清遠均宣佈發放消費券,其中東莞、珠海兩個灣區城市將分別投入1億元。珠海昨日啟動預約。據統計,廣東各地計劃發放的消費券金額已經突破10億元,躋身全國前三(另兩位為廣西、浙江)。

偃旗息鼓11年後,以電子支付形式捲土重來的消費券,究竟煥發出何種魔力,竟引來全國數十個城市紛紛跟進?別的區都是或3000萬元或5000萬元地派,為何佛山南海、深圳寶安,敢豪擲一億元甚至兩億元?消費力強勁的廣州,為何沒有普惠式地大派糖,而是把兩億多元用來刺激汽車銷售?

消費券的背後,若隱若現的是城市主政者對產業的導向性支持力量。

佛山搶吃灣區消費券頭啖湯背後

4月1日,佛山市級層面率先通過支付寶發放1億元消費券。隨後,南海、禪城、順德、高明、三水等區和街鎮陸續跟進,加上電商平臺投入和全市商家匹配優惠額度,跟投金額約6億元。據佛山市預計,整個活動期間,拉動市場消費將超過30億元。這意味著,佛山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預計能達到4倍。

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可以說,是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最充分理由。據不完全統計,3月以來,在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導向下,全國已有18個省超過50個城市(區)和支付寶、騰訊、粵省事等平臺合作,推出了消費券等鼓勵性政策,擬發金額超過100億元,涵蓋餐飲、文旅、健身等生活眾多方面。

這當中,玩得最嗨的還是杭州。早在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杭州就分三批次發放了總額共計達9.1億元的消費券,成為國內發行消費券總額最大的城市。今年,識食知味的杭州繼續搶先行動,財政投入5億元,商家匹配優惠11.8億元,截至4月13日16時,兌付政府補貼2.96億元,帶動消費31.61億元。

當年,對於消費券的發放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其中之一就是認為,消費券這種刺激不僅是短期行為,而且還會提前消化掉原本危機後就會迎來一波的報復性消費。

2000年,伴隨消費券發放結束,居民消費增速確實有所回落,但始終沒有跌破消費券發放前增速的低點。這說明消費券不僅沒有提前透支消費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刺激需求的回暖。

今年受疫情影響,珠三角九市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跌最厲害的是深圳,跌幅高達20.5%。緊隨其後的是佛山,跌幅為19.9%。珠海、中山同為19.7%。肇慶也在19%以上。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目前所有發放了消費券的城市,首要扶持的行業為何是餐飲業。因為,無論是找回城市的“煙火氣”還是“人氣”,都是城市經濟活力回升的最直觀體現。而依存在餐飲業背後的產業鏈條上的相關行業,同樣受益。像杭州就有超市透露,發放消費券後,食用油的銷量增加了不少。

為何廣州不圖“吃”只圖“車”?

為何買買買最厲害且以吃貨聞名的廣州,沒有像佛山等城市那樣大方地通過財政發放消費券,支持大家走出家門逛吃逛吃呢?這裡邊有因可循。

受疫情影響,今年1-2月,廣州餐飲業營業額同比下降34.9%。但要看到的是,堂食服務受限卻助推了廣州網絡訂餐的快速增長。1-2月,全市線上住宿餐飲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餐費收入同比增長43.3%。目前,輸入性疫情令廣州防控形勢不容樂觀。這一點也決定了廣州無法大規模發動餐飲方面的消費刺激。

另外,今年1-2月,廣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3.02億元,比位居第二的深圳多出246.1億元。跌幅為14%,為九市中最小。

政府財政發放消費券拉動內需,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銀來的。有數據顯示,不包括城投債這些隱性債務的話,2018年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債務率最高,達到79.2%。北上兩城不到55%。債務率最低的是深圳,僅3.2%。

有限的錢,得花在刀刃上。為此,我們看到,廣州財政全年共安排4.5億元作為汽車更新換代消費補貼。其實,在中央提出關於“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的重要決策部署背後,灣區不少城市都有出臺專門的汽車消費補貼政策。深圳不少區,更是把汽車補貼併入“消費券”項目中並進行單獨強調。像發放消費券力度最大的寶安區,向市民發放各類消費券總金額高達2億元。其中,6000萬元就將用於汽車購買補貼。不過,這個補貼是採用事後消費補貼的形式兌現。

汽車業是廣州第一支柱產業

但不管如何,各市關於買車補貼幾千元的力度,根本無法和廣州同日而語。這裡邊理由很簡單,汽車業是廣州第一支柱產業。2017年,廣州汽車製造業工業總產值達5142億元,佔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8.5%。2018年提高至30.1%。

廣州今年的建設重頭戲。目前共有15個建設項目正在建設或開建。其中新開工項目包括廣汽年產20萬輛產能擴建、寶能動力電池等項目,近一半將在2021年完工。

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對整個廣州工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給這個行業帶來較大沖擊。據廣州市工信局中小企業局局長葉華東透露,據初步估計,一季度汽車產量將比原計劃減少約25萬輛,影響產值300億元。

廣州出臺新政,就是為了力保廣州汽車產業的穩定。據市工信局表示,預計新政對拉動汽車業總產值將超過200億元。如果能達到這個預期效果的話,那這4.5億元的投入,“四兩撥千斤”的功效也是顯著的。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市工信局此前發佈過旨在加快推進廣州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意見》,目的是為了搶佔廣州未來汽車產業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此,廣州的遠大目標定格在“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和“全市80%以上汽車產能轉型生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形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發展區域和國家智慧交通示範區”上。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錢袋子並不大的廣州,為何不發普惠性的消費券,為何要以不一樣的力度,精準投放到汽車消費上。

數字新基建提振經濟的作用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發放消費券的城市,對於兌現出去的第一筆錢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很快就能統計到。像杭州,截至4月13日16時,政府補貼已兌付了2.96億元,帶動消費31.61億元。

這種統計效率,在11年前是不可想像的。當今這一切,則與中國不斷髮展的電子支付有著莫大關係。有專家甚至認為,這次的消費券發放,不僅僅是拉動內需的一種工具,實際上也是數字基建在應用中的實戰演練,它對促進服務業數字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具有深遠意義。

在數字化的精準扶持下,如政府所願,佛山的餐飲業已經迎來了復甦跡象。據阿里本地生活數據顯示,自消費券發佈後,佛山線下餐飲門店新開業環比增幅超過30%,餐飲類消費訂單量環比增幅也超過了100%。而深圳羅湖區則利用大數據對消費券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消費券大部分的使用時間集中在週末和夜間。於是從昨日開始,有針對性地發放“夜間消費券”,促進夜間經濟持續復甦。

而數字化也正在拉平地域之間的鴻溝。像本輪消費券發放,已經從最初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發達省份,蔓延到了內蒙古、新疆、遼寧等不發達地區;從佛莞珠深等城市,延展到清遠這些灣區外的地方。

各地政府和商家如何藉由大型數字化平臺實現賦能,電子消費券的發放,或許可視為“新基建”進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出品: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音頻主播:黃海珊 音頻編輯:尹佳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