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尋求日本庇護:閻錫山走了,晉綏軍嫡系部隊走不了

文 | 胡博

晉綏軍的首領是素有“山西王”之稱的閻錫山。在北伐戰爭中,閻錫山將自己的部隊由3個師12個旅擴大到16個軍,論實力,閻錫山集團是四大軍事集團中最小的,但是他利用並緊靠蔣介石,使晉綏軍在四大軍事集團的縮編中為自己的部隊同樣爭取到12個師的編制。這等於借削弱馮玉祥、李宗仁兩集團之機,提升自己的實力。因此時人有評價閻錫山在北伐勝利後的編遣中不僅沒有裁兵,反而利用12個師的編制充實了原本兵額不足的部隊。可以說,當時的閻錫山對於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地位,還是比較滿意的。然而,當蔣介石在新軍閥混戰中先後打贏了李宗仁、馮玉祥和唐生智之後,他坐不住了。按照當時局勢發展來看,老蔣下一個要開刀的明顯就是他閻錫山。於是在一番左拉右攏之後,實力沒有受到一絲影響的閻錫山被推舉為反蔣軍事集團名義上的首領,並由他領銜反蔣。

與馮玉祥的第2方面軍相比,閻錫山把自己的部隊編為第3方面軍,並擴編部隊為30個軍,其中前18個軍又7個炮兵旅為晉綏軍,其餘12個軍為各方投靠而來的小軍閥。整個第3方面軍擁兵20萬,是反蔣軍事集團中實力僅次西北軍的部隊。經過半年多與蔣記中央軍的拉鋸戰,晉綏軍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這一方面與西北軍是進攻主力、晉綏軍為輔有關,另一方面也因閻錫山考慮到戰後“蛋糕”的劃分,而刻意保存實力。這就導致晉綏軍常被友軍嘲諷為“出工不出力”,也使晉綏軍中唯一一路採取攻勢作戰的傅作義對閻錫山產生了懷疑態度。

“山西王”尋求日本庇護:閻錫山走了,晉綏軍嫡系部隊走不了

中原大戰後,出任陝西省主席的楊虎城(右)與出身西北軍的鄧寶珊(左)合影

張學良於1930年9月宣佈擁蔣後,閻錫山當即感到形勢不妙,他秘密下令自己的嫡系部隊陸續撤回山西。這種置友軍於不顧的行為,又一次遭到友軍鄙視,因此當部分友軍接受蔣介石收編之後,反在截擊晉綏軍的戰鬥中發揮出遠高於反蔣作戰時的戰鬥力,使晉綏軍很快就折損掉3個師,其中2個師的師長甚至成了俘虜。

儘管如此,晉綏軍的主力還是成功撤回山西境內。但由於閻錫山是反蔣軍事集團的首領,為了保住晉綏軍的血脈不被蔣記中央軍吞併,閻錫山效仿馮玉祥,也通電下野了。與馮玉祥不同的是,閻錫山不敢待在太原,畢竟是反蔣首腦,又是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的北平國民政府主席,如被逮捕,搞不好就被槍決了。閻錫山在太原待了沒幾日,在指定幾項軍政善後事宜後,就坐飛機前往北平,隨即轉天津坐船到大連。在那裡,閻錫山尋求到日本領事館的庇護,就這麼苟活了下來。閻錫山走了,晉綏軍嫡系部隊的10幾萬人可走不了,他們又該如何求得生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