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孩子過程中,言傳與身教,兩者有無重要之分呢?

平凡練家人



(文末有小驚喜哦,敬請關注,敬請關注,敬請關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區分孩子的年齡,也就是說,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方式方法有不同!

1、針對0~6歲的學齡前兒童,孩子還處在懵懂期,會通過大量的模仿來學習和成長,此時,易採用"身教"的方式,也就是父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

2、6歲之後,孩子進入了體制教育階段,在校時間大於在家時間,學習主要的引導人、監控人變成了老師,這時,家長應注意如下幾點:

(1)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的溝通,瞭解自己孩子在校的真實表現

(2)孩子在家時,做好與孩子的交流、學習輔導、玩樂陪伴的同時,巧妙的設計對孩子進行再教育的時機、方法,比如:開展讀書比賽,開展故事分享,開展電視劇觀後感......這類形式,把"言傳"和"說教"無縫的糅合在上述形式中,避免孩子餓逆反、對抗或反感!


請關注明小爸哦!明小爸身為早期教育的研究者和踐行者,把多年的研究和經驗彙集成下述小寶典,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關注我,然後私信我領取(PS:由於近期內容在大量更新中,每一次你可以選擇其中一條你最需要的內容私信給我,我會盡快發給你哦!)同時也歡迎互動,留言和私信!


兒童成長髮展觀


我女兒16了,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感受是身教大於言傳。

對孩子來說,忠言逆耳不一定利於行

家長的大道理孩子可能並沒有聽到。

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每個家長應該都碰到過,在孩子玩玩具時,叫孩子幾聲,孩子也沒什麼反應。因為您的聲音並沒有他們玩的玩具更有衝擊力,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的聽覺發育還不健全。科學家實驗證明,視覺和聽覺比起來,視覺是優先級。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個用到這兒也可以說明問題,人類本能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

大道理孩子理解不了。

父母總是以為自己的苦口婆心能夠喚起孩子的行動,其實你說的那些孩子並沒親自感受,不可能感受到你的道理有用。

我也經歷過對孩子苦口婆心的勸導,想著用自己的生活感悟來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

孩子說,你說的那些我沒有經歷過,並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聽來的東西不如自己的切身感受更有衝擊力。

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失敗過,才能體味到痛徹心扉。你自己可能說的痛哭流涕,孩子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經歷的經驗教訓對孩子來說就是白開水,索然無味。

孩子善於模仿。

小孩子善於模仿。他們模仿的,只是周圍人的行為舉止,大人說的道理就是已經背過,也沒有任何意義。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遷,孟母就是深知這個道理,她在給孩子優化周圍環境,減少負面影響。

家長回家忙完以後拿起本書來看,每天堅持,孩子就會好奇,書裡到底有什麼,為什麼爸爸媽媽老看書,孩子可能就自己拿起書來看,尋找書中的秘密。

如果家長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孩子也會跟著被動看電視玩手機,如果家長沉迷於此。孩子也會對電視手機好奇。

家長如果為人不善,對父母不盡孝,在單位佔小便宜。孩子也會學習,“學習”就是先去學別人,這個別人當然是周圍人的言行舉止和書本視頻裡的別人的間接影響,周圍人的影響是優先級。然後他們自己去練習。有句老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如果家長不孝順,孩子先學習,等到自己去練習的時候,可能就報應到父母身上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孩子也實用,家長自己不喜歡讀書學習。逼著孩子努力讀書學習而自己迷戀手機電視,孩子就會很難接受。

結語:教育孩子要少說多做,我的網名“先正己後教人”就是說的自己首先做好了,才有資格去教育孩子,身教大於言傳。


先正己後教人


身教重要過言傳。家長的行為是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行為的。

言傳是建立在身教的基礎上的,如果家長只說不做,或者自己說的自己都做不到,那這個言傳八成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