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就是生活本身:歐克肖特的宗教觀

邁克爾·歐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是20世紀最重要的保守主義哲學家之一,在英美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不僅在政治哲學、歷史哲學、教育哲學等領域貢獻卓著,在宗教學領域也有著極為深湛的研究。

歐克肖特的宗教觀是在他的“有意識的自我理解”中完成的。在他看來,要理性地回答諸如“我們如何過上一種善的有意義的生活”之類的問題,並不需要努力構想出一幅人類生存的理想圖景,而應致力於思考如何把人更為妥適地安放在當下的生活裡。在歐克肖特那裡,宗教經驗是整體地屬人的,它的超然性被活潑潑的生活現實徹底抽離。宗教並不神秘,它起源於普通民眾的簡單生活需要,而並不主要是為了探求智識和真理,“信仰與真理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宗教生活是最整全意義上的生活本身的同義詞。沒有一個更感性、更無畏的生活方式出現,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復興。”區別於傳統的宗教觀,歐克肖特認為,宗教既不是一種依附於生活的精神趣味,也不是一種影響或掌控生活的外在力量。宗教不是別的什麼,無非就是簡單生活本身,是一種被當下的信仰所引導的生活。這種信仰認為,生活全部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當下,如果在當下的生活裡找不到“精神滿意的休息”,我們就徹底迷失了自我;抓牢當下,才能獲得更為明澈的自由。“宗教的人用思想之光檢視周遭的一切,除了對當下的領悟力,他不執迷於擁有任何東西。”

在歐克肖特的宗教觀看來,對於一個宗教人來說,生命太過短促而無常,以致它來不及被存儲起來;生命太有價值,以致它不能用於去討好他人、過去和將來;生命太過珍貴,以致它不能被草率地託付於它還不能確信其是自己心中至善的事物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某些時刻都是宗教人。很多人之所以缺少信仰,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本身“抓得不牢”。一個宗教的人有勇氣去接住撲面而來的生活,憑藉這份勇氣,“他(得以)走出乏味的模仿怪圈,而正是在這模仿的怪圈中,塵世掩蓋了在‘人如何過一種善的生活’上的無知”。宗教和宗教的意識本質上都是“面向生活的”,宗教存在的合理性端賴於它能滿足人的現實生活需要。“宗教性的生活就是免於為過去而後悔地生活,免於為將來而算計地生活。後悔與算計這兩樣東西,要麼通向模仿的單調輪迴,要麼通向自我感悟的迷失。”

宗教的人太過於熱愛生活,以至他不能僅僅為了純粹的在世生存而付出他“全部的自我”。一個有信仰的人不是那種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的人,他經營生活的前提是,絕不拿他的自我去交換任何東西。“他(按:指‘宗教的人’)對卑鄙和苟且有著深深的恐懼,在他們看來,不營造出某種深刻內涵的謀生是一種罪孽。”按照歐克肖特的宗教觀,對於一個宗教人來說,將生命託付於勇敢進取的事業是一種贏得生命重生的方法。“唯一值得‘我執’的不朽是當下的不朽,只要有可能,他就應該作為一個不朽者而活著。”一個人越是堅定地擁有他自身,就越是擁有一切,因為“人只要成為他自己就夠了”;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一切。宗教本身內蘊一套區別於塵世的獨特的價值體系和標準,直面當下,抵制“最高之善”,是真正的信仰生活的開始。

按照歐克肖特的理解,宗教裡的彼岸世界並非一種“把煙火氣和生活趣味完全抽離”的超自然存在,而是一個整全且意義充盈的精神世界,在那裡,一切事物都平等地被珍視。“不受塵世的浸染並不意味著去懸置我們的體驗,而是意味著保留一個不受特定思維方式和價值尺度影響或牽制的領域。”在歐克肖特那裡,宗教與塵世在本質上分屬兩套不同的價值體系,而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可加區分的兩個世界。對於一個虔誠的宗教人來說,生活絕不只是一場單調的技巧性遊戲,它充溢著活潑潑的“經驗之流”。除了對當下生活和事物本身的洞察力與感悟力,任何東西都不具有恆久的意義和價值。“他的唯一失敗就是汲汲於尋求具有短暫麻醉功能的‘鎮痛劑’,試圖用純粹的智識和所謂的‘成就’來替代個人對生活的經驗和感悟。”

“你從祖輩那裡匆忙承繼來的東西,其實都只是一份沉重,只有你當下所造所感之物,才可謂真正的收穫。”塵世的價值追求被粗暴地化約為“成就”或“功績”,把人的生活降格為“對某種遙遠結局的奉獻”,當下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所有情感和領悟都被徹底懸置和遺忘。在歐克肖特的宗教觀看來,除了我們的感悟力和洞察力,再多的擁有都毫無意義。衡量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唯一標準是對當下生活的領悟力和洞察力,而不是外在的所謂的“成就”或“名譽”,這種成就或名譽所遮蔽的正是真實感悟力的匱乏。“‘成就’並不擁有至高無上的價值,不過是鮮活生命的次要呈現。”宗教性的生活拒絕被流俗的標準裹挾,它不是為了某種虛妄的成就或名譽,而是為了獲得對於當下生活的“敏感的心思”。

總之,歐克肖特的宗教觀主張,一個宗教的人應主動躲避崇高和自命不凡,滿足於他“自己本來之所是”,在最高的現實成就面前,保持一種淡定的超然。“最具價值和意義的,是依從一個人對自身此時此在的生命可能性的理解和感悟去導引自己的生活。”而宗教的成功,正是維繫於“一種對當下生活富有洞察力的感知性理解”。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