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在漢中市南鄭縣兩河鎮紅廟村,說家家戶戶會編蒲扇也不過分。因為漢江水脈養育著茂密的棕櫚樹,生得靈巧的手藝人,90年代大卡車總是隔三差五來村子收蒲扇。然而競爭對象電扇和空調隨後搶奪了他們的生活來源,卡車不來了,年輕人外出打工,大人們變老。蒲扇在城市消失,留在了紅廟村,不值錢了。

李宗琴也沒想到收蒲扇的又來了。這三、四年,曬棕櫚樹葉編扇子的人家從5戶一下子多到數不清。務農和蒲扇,是留在紅廟村的人們最日常的生活。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35歲的李宗琴把超市售貨員的工作辭了,回村編蒲扇。

這個決定讓她脫離“穩定的工作”成了“自由職業者”。原先工資不到1300元,現在編蒲扇收入翻了3倍,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和上學的孩子,李宗琴覺得,緊巴巴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蒲扇又回來了

47歲的陳良順是紅廟村人口中的財神爺“陳老闆”。他收扇子的時間不定,差不多兩週一次。只要他的車子出現在村口,家家戶戶拎著一麻袋子蒲扇,聞著味就趕來了,車開一截停一截,下午2點去,5點車才能掉頭。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2018年還不是這樣。6月已是高溫,陳良順挨家挨戶敲門,託鄰里再散散收扇子的消息。1個月後他的淘寶店“良順工藝”斷貨,顧客下單的蒲扇做不出來,陳良順只能乾著急。

“2016開始收蒲扇,起先是500把,第二年居然賣了4000多把。後來就開了淘寶店放在網上賣,結果越賣越多,零售批發都來找我,2019年光淘寶上就賣掉11萬把。”

互聯網的熱情多少讓人有些意外,恰巧表明手工藝的生存並不因科技的進步退讓。例如陳良順對蒲扇功能的總結,半開玩笑式的,“除了扇風,還能打蚊子,公園散步走累了想坐的時候可以墊在屁股下面”。如此,誰能取代?

陳良順的出現讓紅廟村的村民們燃起來做蒲扇的熱情。聶曉麗是陳良順口中的“扇子王”,一天能編20把,速度是常人的2倍,村裡公認編蒲扇最快、最好的。前幾年“扇子王”還是去城裡趕集的時候賣幾把蒲扇補貼家用,如今她在家坐著就有人上門來收,還有好幾位老闆搶。上次就因為陳良順晚來一步,60多把扇子被別人搶先收了。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平均一把給8塊到12塊手工費。一家子一年差不多能拿到8、9萬,收入在當地算的上富足。”到了今年,包括紅廟村等附近五個村子給陳良順供應扇子的從5戶變成近200戶,從500把到近20萬把。

“光是紅廟村就有60戶多人家給我們編扇子,至少也編了好幾萬把了。”靠著這門手藝,紅廟村的人們,用一匹匹棕葉,養活了全家六口,編織了漢中的非遺。

大家都在說,蒲扇又回來了。

編了1000把扇子的小女子

李宗琴是聶曉麗的徒弟。如今聶曉麗在城裡帶孩子,偶爾回來一趟便有人找上門來請教,不知覺收了好多徒弟。35歲的李宗琴是最年輕的那個,也是進步最大的那個。

一把好的蒲扇,由兩匹棕葉組成。棕葉要取棕櫚樹中間最嫩的葉子,這葉子一棵樹一個月能冒兩匹,只能採一匹,留一匹接著長。採完後用大鐵鍋煮熟,放在地上曬三天。曬得時候太陽要足夠大,晚上要挪到草叢裡,這樣葉子會更白些。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圓的平的寬的窄的長的短的棕葉,一一配對,然後如同打毛衣一般,上下起針來回飛舞,一股都不容出錯。李宗琴手腳並用,枝條在四肢翻騰,50分鐘編完,躬著的腰終於有了緩勁。

“才學的時候腳踩不穩,攢不了勁,不編好腳不敢松,特別累。而且棕葉子割手,人家是玩手機沒指紋,我也沒,不過是編扇子磨得。”

差不多編了1000多把扇子,才有了今天的李宗琴。作為村口第一戶人家,陳良順每次來必先去她家收扇子。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小女子的扇子剛開始我真的是勉勉強強買了30個,沒辦法,第一次做總要買一些鼓勵人家。”後來她還來找我,我就不願意買,我告訴她別來找我了,這麼醜送人人都不要。”陳良順後來才知道李宗琴回去後大哭了一場,把扇子全部拆掉,“後來聽說她又重新編了一次,這小女子有韌性的,是我們漢中的女子”。

這韌性,和蒲扇一樣。村裡稍微年輕一點的都出去打工了,“同事們”都是五六十歲,李宗琴照顧著家裡兩個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心裡為自己爭了一口氣,“其他人過年回來的時候說起大城市,我也挺羨慕的,不過也沒那麼羨慕。”

沒有兩把蒲扇是一樣的

“我經常和顧客說,沒有兩把蒲扇是一樣的。”

緊實、對稱、白淨,這在陳良順看來是上乘貨。每個人的手都不一樣,每一匹棕葉也都不同,剛入門者難得是“取樣子”,而後是精細。陳良順要對這些扇子進行篩檢和磨洗。無論是給寶寶曬扇子還是老人們拿著遛彎,總歸要保證兩、三年的壽命。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紅廟村的扇子和別地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扇面,由扇芯拱起的自然弧度會讓扇風的時候更省力。村裡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能編成這樣,一代傳一代的手藝多的是說不清楚原理,只有閉著眼都會的手法。

務農和蒲扇,是留在紅廟村的人們最日常的生活。

一路上,陳良順有些疲憊。車子周圍不知什麼時候湧來一大波人,大家有徒步走來的,有騎著摩托帶著娃的,拎著蛇皮袋,都想把扇子賣出去。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有些品相太差的,陳良順不好意思地拒絕了,“你這編的不緊啊,縫隙太大”,“葉子太黑了,不白淨的網上的顧客看不上嘞”。

李宗琴騎著電瓶車從村口跟了過來,周圍許多村民們也在一旁,“哎呀陳老闆,老人家這麼遠拿過來,便宜點收了吧”,“這家孩子要上學了,冬天就開始編,這700多把就一次性收了吧,陳老闆好人咧”。

“村裡有個叫吳元輝的,家裡住的還是土房子,有個在西安上大學的女兒。記得那一年女兒剛上大學,他打電話說要賣扇子,我說行,一次性買了4000塊錢的。不容易啊。”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如果種田,水稻或玉米,一畝地收入也不過千元。也不知道記憶裡爺爺奶奶才用的蒲扇怎麼就在網上賣開了,給紅廟村的留守找了一條希望的路。

兒子今年就能回來了

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今年22歲,剛剛大學畢業。同學們有的留在了西安,他選擇回到南鄭縣。事實上,他已經幫著爸爸管理了3年的網店。

紅廟村人徐曉紅也在盼望著兒子的歸來。4年前兒子去美國讀博士,因為做實驗、來回路費貴一直沒有回過漢中。因為身體原因,徐曉紅和老伴就一直留在紅廟村,沒有外出打工,靠著編扇子和一畝三分地維持生計。

“上大學的錢就是編扇子賺出來的。我們也說不清他在美國上的什麼學校,也不懂專業,平常一個月打三四次電話吧。老了,不會用視頻。前兩天兒子打電話回來高興的不得了,說是論文答辯通過了,今年就回來。”徐曉紅又唸叨著,“真想他啊”。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良順工藝”淘寶有很多留言,“懷念小時後用的大蒲扇”;“扇子買給老媽的,她說挺好的,扇子編織的仔細,拿在手裡挺輕的,扇風也大”;“軟,小,扇起來無聲,適合寶寶”。

這些從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飛出去的蒲扇,帶著寄託與希望,以漢江為源流向各處。這裡曾是中國曆代軍事重地,如今拆掉導彈,留下了陝西漢子與女子的柔情與魅力。

“記得小時候杭州、義烏也來我們這裡拉過貨,後來十多年就沉寂了。大家也不知道怎麼賣,最終發現要找網絡這條路。”

去年,陳良順和棕櫚樹研究的專家聯繫上了,買了5萬塊錢的種子,種了8畝棕櫚樹。他想著,過了五年、十年,等樹長大了,年輕人回來了,還能做蒲扇,繼承一輩輩傳下來的手藝。


年輕人迴歸淘寶,漢中的非遺蒲扇,一個夏天在淘寶上賣了11萬把

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