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农战"思想

前言

其实"农战"也就是"耕战",是战国时期商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政策的合一体。重视农业与战争,并且主张农业与战争结合,他们认为重农就是为了战争,二者是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

商鞅的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政治统治的关键;其次,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第三,农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根本,是统一天下的根本。这就是商鞅为什么要发展农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用发展农业来达到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目的。商鞅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很快成为了当时富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此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当时的背景

商鞅的

可能由于受到电视剧及小说的影响,使得读者或观众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在商鞅到秦国变法之前,秦国是及其弱小的,还是马上就要灭国那种,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不,秦国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

秦国是早在东周初年秦襄公由于抵挡犬戎作乱,因公建国,后来又有了秦文公、秦武公等多位国君的努力,已经大大的扩展了国土面积,直到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时期任用百里奚为相国,多次击败强大的晋国军队,那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只在楚国、齐国、晋国之后,成为第四大国,而且当时的经济也快速发展,因为当时的秦国占领了原本西周的国都,所以保留下很多当时现今的生产技术以及农业技术,保证了当时秦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国力达到了春秋时的顶峰。虽然春秋五霸的版本很多,但秦穆公永远不会缺席。

但是在战国时期,由于秦国内部王位争夺不断,所以导致国家实力减退,而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积极施行变法,国富民强,引得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但是秦国依然沦陷于内乱之中,所以一个国家慢慢变弱,其他国家纷纷变强,这也就导致了秦国的衰落,而秦衰落直接体现在战争之中,那就是河西之地的全面失守。因此秦国痛定思痛,开始尝试变法,直到秦献公时期,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变法也能继续推行下去,到秦孝公时期,他颁布求贤令,渴望贤士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秦孝公只是想要恢复祖先的荣耀,并不是因为秦国弱小。

商鞅其人

商鞅原本是卫国的公子,姓公孙,名鞅。年少之时就喜爱"刑名之学",年轻的时候,一直在魏国相国公孙痤手下当官,公孙痤慧眼识人,认为他是一名很有才华的人,因此就将他一直留在身边,两人亦师亦友,后来公孙痤病重,并向当时的魏王举荐公孙鞅成为魏国下一任相国,但是魏王并不纳谏,于是公孙痤建议魏王将他杀死,以绝后患,但是魏王依旧没有听从。在魏王离去之后,公孙痤叫来公孙鞅,让他赶紧逃跑,避免魏王杀他,但是公孙鞅已经将魏王的心思摸透了,并没有着急走。直到得知了秦国的求贤令,这才离开了母国,走到了秦国,一番"王霸之论"将秦孝公彻底折服,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利让他施行变法,最后,公孙鞅以变法有功,在秦国裂土封侯,封于商地,号为商君。

商君的农战思想

商鞅的

在《商君书 农战》一篇中提到:如果利益出在土地之中,那么农民就会尽力而为;如果能在战争中得到一官半职,士兵就会拼死战斗。在国内可以让百姓尽力农事,保证土地不荒芜,在外征战,让百姓拼死杀敌就能得胜。战争胜利了土地还不荒芜,那么国家富强之日计日可待了。

商鞅的主要思想就是集中在农战合一的基础之上,并且保本抑末,同时也加强君主的威信。

1、 南门立木(加强法律的威信)

商鞅的

当时秦国变法刚刚施行,而百姓并不认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够治理好强大的秦国,因此,都对他的变法十分不自信,而商鞅为了树立新法的威信,因此就在当时的南门放置了一个木头,并且言道: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五十金。百姓听到这个好事都有些不相信,但是还是有胆子大的百姓真的这样做了,而商鞅也信守诺言,真的将五十金给了那位百姓。因此,商鞅也凭借着城门立木增加了百姓对于朝廷法令的信心。

同时也将新法逐条颁布,百姓也都按律遵行,积极开垦土地种植,避免秦国土地荒废。并且商鞅直接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井田制,直接施行阡陌,完成土地私有,极大的提高了百姓的耕种积极性,当然除了缴纳赋税之外,其余所有尽归百姓自己。而律法施行都先以都城开始,都城的百姓都遵守了,其他地方也就顺从了。

2、 惩治太子(旧贵族)

当时新法在秦国施行刚刚一年的时间,百姓还是不能适应新法,因此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每日数以千计,正当此时,太子触犯了法律。

当时太子初立,秦国本身就是以战功立国的国家,所以太子也想要取得一些战功,就开始在国都中为战士运输粮草,但是由于秋雨连绵,百姓粮食供应不及时,太子就率领兵士杀死农户三十余人,而杀的农户还都是白家的宗亲(白起),举国哗然,原本在未变法之前,太子杀几个人都是随便的,但是变法之后就成了杀人者同罪了,是要偿命的。太子是未来的君王,如何处置太子成为商鞅新法的一个巨大难题。如果不处置太子,那么新法就是一纸空文,处置太子,还是未来的国君,因此,商鞅在权衡之下按照新法处置了教授太子的两位师傅,果然,第二天,秦国百姓都开始遵行新法。

由于商鞅处置了太子,并没有为太子留下丝毫情面,因此,秦国当时的旧贵族们也都纷纷偃旗息鼓,释放出自己府中的奴隶,让那些奴隶们可以和普通百姓一样耕种土地,缴纳赋税,甚至可以参军成为士兵,成功的成为大秦的军官。

3、 改革官制(对农民与战士的激励)

商鞅的

商鞅的变法不仅是在农民中进行的,还要改革官制,直接废除了世袭制,那么官员是从哪里来的呢?商鞅为了彻底施行农战合一的策略,开始改革官制,取消官位世袭的制度,并且将大部分没有能力的贵族纷纷免官。虽然游说也可以获得官位,但是只能是有真才实学才可以,不然也一律不能成为秦国的官员。商鞅将选拔官吏的制度改为依靠军功获得官位,这样就能使统帅用功,将士用命,使得大秦从上至下成为军国,大大提高百姓的入伍率以及战场的胜率。

当时的秦国直接施行军民一体的制度,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可以回家耕种土地,但是一有战争,士兵就要立即回到军营,准备作战,这样不仅能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为一旦在战场上立功,就可以成为军官,甚至封侯。而后期秦国大部分的军官都是从小兵一层层打拼上来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白起、司马错等等。

秦国国力强盛

商鞅的

由于秦国运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得秦国在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力大为提升,士兵的不断训练,百姓垦荒种地,使得请秦国国库充盈,一举夺回失去已久的河西之地,并且秦国内部以商君之法为最高指令,等同于国法,虽然商君法令严苛,但是上行下效,也都严格遵守。正是因为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再次崛起,成为七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总结

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各国之间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商鞅提出只有让百姓有地耕种,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定下来,更何况当时还是属于小农经济,农业的发展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商鞅的变法着重于农业的改变,并且,在制定国策时,就将重视农业生产放在了第一位。

商鞅的农战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商鞅也因为自己独特的政治敏锐力以及成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都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他的农战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今社会都有极大的意义,而且,他的变法也极大的符合了当时秦国地大力小的状态,他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并且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参考文献:

《史记 秦本纪》

《商君书 农战》

《战国策 魏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