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王勃的《滕王閣序》相信大家都讀過,幾乎是通篇用典,沒點文化水兒,還真讀不懂。

今天,大鵬在這裡給大家講一下“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句所用的歷史典故。

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句中的徐孺,就是東漢名士徐稺(稺,同稚),字孺子,江西人,有“南州高士”之譽。

他這個人很有個性,一邊讀書一邊種地,不是自己勞動所得的食物,堅決不吃。

現在很多大老闆出於食品安全考慮,也有這方面的愛好,自己種菜,自己養雞,自己吃。

但當時的徐稺並不是這樣想的,他主要是因為家裡窮,不勞動就沒有飯吃。

因為徐稺為人恭儉義讓,周圍的鄰居都佩服他的品德,所以被世人推崇為“人傑”。

國家多次徵召他出來做官,都被他回絕。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東漢名士陳蕃因為直言進諫得罪了漢桓帝的近臣,被貶到豫章任太守。

陳蕃一到豫章,連官衙都沒進,就帶人直奔徐稺家,想請他出來署理功曹一職。

徐稺很過意不去,就去府衙拜見陳蕃了一次,最終還是辭掉了任命。

儘管如此,倆人還是成了好朋友,素不喜接待的陳蕃還特意為徐稺準備了一個專座。

徐稺來了,就把專座擺出來,促膝長談。徐稚一走,馬上把專座掛起來,別人誰也別想坐。

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這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所說的“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

原來陳蕃接待徐稺的那個專座,就是一張榻。這是一種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

後來徐稺又被任命為太原郡太守,但他認為“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仍不肯出山。

雖然徐稺沒有應諸位公卿的徵辟,但是他始終不忘領導的知遇之恩。舉個例子:

徐稺曾經被太尉黃瓊所辟召,等到黃瓊去世後歸葬江夏郡時,徐稺不遠千里前去祭拜。

出發之前,徐稺在家親手做了一隻烤雞,把綿絮浸滿酒,然後曬乾,再用棉絮把雞裹好。

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路上沒錢,他便沿途為人磨鏡。因為價格公道,手藝又好,掙的錢比種地多多了。

徐稺長途跋涉,來到黃瓊墓前,用水浸泡棉絮當酒,把烤雞擺上去當菜,再獻上一斗米飯。

然後,灑酒於地,在墓前大哭一場。祭祀完畢,徐稺就走了,也沒有與黃家人說自己是誰。

一時間,前來弔祭的眾人議論紛紛,這到底是誰呢?咱也不認識啊!招呼不打一聲就走了。

名士郭泰等人聽說之後,懷疑是這個人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辯的茅容騎著馬前去追趕。

追上之後,茅容與徐稺一起吃飯聊天,說說種地的事尚可,一談時局政事,徐稺就閉口不言。

臨別時,徐稺對茅容說:“替我謝謝郭泰,大樹將倒,不是一根繩子能夠繫住,為什麼要忙碌不停呢?”

茅容回來告知郭泰,郭泰感嘆道:“謹拜斯言,以為師表。”又稱徐稺“其智可及,愚不可及也”。

到南昌當太守為何要先拜徐稺再辦公,只因陳蕃為他設過專座嗎

後來郭泰的母親去世,徐稺也不遠千里前往弔祭,並在廬前放了一捆青草,然後離開了。

眾人很奇怪,不知是什麼意思。郭泰說:“這是徐稺啊。詩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德行承受啊。”

徐稺大約亡於漢靈帝初年。徐稺死後,後人對其仍推崇有加,成為江西的一張文化名片。

魏文帝曹丕在代漢建魏前,搞了一個表彰,就將徐稺列為二十四賢之一。

徐稺的故里也形成了祭徐的傳統,歷代郡守往往也是先祭拜徐稺,再進城辦公。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