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前言

拜占庭帝國作為奴隸制國家,雖然其經濟基礎是奴隸制經濟,但是從其建立之初就已經出現了封建化的因素。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文明的唯一繼承者,雖然充分吸收了羅馬帝國時期的奴隸制文化,但是由於其統治地區大部分位於東方的問題,並且長期與薩珊波斯進行政治和軍事上的對話,拜占庭帝國的封建化因素始終在不斷擴大併產生影響。

這種封建化的現象在查士丁尼完成對西方原羅馬帝國轄區的統一戰爭之後,由於需要對新徵服的西方地區進行有效管理,但是它們剛從蠻族政權的統治中分離出來,因此查士丁尼不得已軍事手段對於廣大西方地區進行強硬管理。這種對於地方行政的管理方式和原則直接為今後帝國的統治提供了一個重要管理模式,公元7世紀。拜占庭帝國遭遇了北方遊牧民族以及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得這種軍事化管理逐漸擴展到了東方。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地方軍隊

長期的對外戰爭已經使拜占庭帝國的本土民眾怨聲載道,他們不斷為中央政府的對外征伐戰爭買單,最後搞得自己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因此社會中流動的反抗情緒十分嚴重。當時統治者希拉剋略為了防止帝國本土地區大規模社會動亂的出現,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軍事化管理,直接將當時在西方地區的軍區制度移動到東方,由此奠定了帝國的軍事化基礎。

為了保證當時大量地方軍隊的生活供給以及新興軍事貴族的利益,希拉剋略建立起了將軍隊與農業相統一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大致類似於中國北周時期的府兵制。國家將土地分給軍人耕種,他們在沒有作戰任務的時候參加農業生產,農閒的時候再去執行軍事任務,由此形成了那種寓兵於農的生產方式。國家從軍隊耕種的土​地中收取賦稅,由此形成了初步的封建制。希拉剋略時期利用宗教的力量鼓舞全國人民抵禦外族,教會的勢力不斷擴大,逐漸威脅到了國家經濟。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總督視察軍隊

立奧三世時期新興軍事貴族地位的上升

希拉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軍區管理制度之後,軍人的地位得到了空間提高,因為他們不僅掌握著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任務,同時還代表著皇帝管控著地方社會。而統轄軍區的各大總督更是成為了新生權貴,他們大多是跟隨皇帝建功立業的功臣武將,因此他們有著傑出的軍事領導力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拜占庭統治者將這些軍事貴族分劃到全國各地軍區擔任總督,不免就會出現擁兵自重的現象。

但是由於阿拉伯人每年的頻繁入侵,這讓拜占庭統治者又不得不依靠這些地方軍區的力量抵抗,所以這些軍區總督在多次抵抗外族入侵,尤其是阿拉伯人勢力的進攻時戰功卓著,受到皇帝的封賞,自己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大。久而久之,某個軍區總督必然會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其它實力較弱地區的領導,由此威脅中央統治的勢力也就隨之出現了。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立奧三世

這種地方威脅中央統治的時間完全爆發在公元8時期初期。公元716年,阿拉伯人再次集結大軍向拜占庭帝國進攻,時任皇帝狄奧多西三世由於中央直接掌控的軍力十分有限,因此在抵禦此次阿拉伯人軍事進攻時毫無辦法,他不得不依靠地方軍區總督,希望他們站出來幫助帝國渡過難關。阿拉伯人的軍隊推進到了拜占庭統治的小亞地區,當地總督立奧成功擊退了阿拉伯人,名聲大噪。

由此立奧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一夜成名的威望,逐漸向皇帝狄奧多西三世施加政治壓力,認為他應該選擇禪位,將皇位讓與自己。公元717年,立奧將大軍開進君士坦丁堡,狄奧多西三世被迫退位,立奧登基為新皇,即立奧三世。立奧三世本來就是憑藉自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即位的,因此他一上位就不斷提高新興軍事貴族的地位,分配給他們大量的土地和財產,在讓軍人們領取相應的土地耕種,封建制得到進一步發展。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希臘火戰略

立奧三世時期的聖像破壞運動

立奧在公元717年即皇帝之位後,由此開始了伊蘇里亞王朝對於拜占庭帝國的統治。立奧三世即位初期相繼打敗了阿拉伯人的多次水路進攻,保障了帝國的安全,在國內的文王越來越高。公元718年,阿拉伯人從水陸和陸路夾擊君士坦丁堡,帝國首都危在旦夕,立奧三世頂住壓力,沉著應對,運用了所謂的"希臘化"完美擊退了阿拉伯人的圍攻,君士坦丁堡轉危為安。

阿拉伯人由於元氣大傷,短時間不會再對拜占庭帝國形成威脅。立奧三世認清這一點之後,開始著手對帝國的內政進行改革,首先他提高了軍事貴族的地位,並且將國家所能支配的土地儘可能地全部向軍隊傾斜,以便保障軍事貴族和廣大軍人的利益。但是帝國存在一個情況,那就是教會的勢力在希拉剋略時期不斷膨脹,此時已經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和財產。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搗毀聖像

中央政府所能分配的土地十分有限,而立奧三世本人又是依靠軍事貴族的支持登上皇位,因此他權衡利弊,當然要選擇維護軍事貴族的利益了。教會不僅擁有著國家巨大比例的土地和財產,並且這些教會人士不需要向國家繳納賦稅和勞役,嚴重影響的了國家財政收入,立奧三世對此十分不滿。公元726年,立奧三世昭告天下要發起一場全國性的聖像破壞運動,希望能夠賦予社會每一個人應有的經濟權利。

公元730年1月,立奧三世在宮廷舉行了會議,並且出臺了聖像破壞運動的具體方案,讓當時高級僧侶統統在上面簽字,由此聖像破壞運動開始了。立奧三世命令清查全國教會的財產,將其所佔有嚴重超標的土地和財產全部沒收充公,並且搗毀大量的聖像,強迫大量的修飾還俗參加正常的社會生產。在立奧三世頒佈破壞聖像法令初期,全國掀起了聖像破壞運動的高潮。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強迫修士還俗

君士坦丁五世時期聖像破壞運動達到最高峰及其結束

立奧三世針對教會進行的嚴重侵犯行為,立即遭到了教會高級教師和信仰貴族的反對,他們認為立奧三世的作法是完全忽視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國數百年的發展及其國教的地位。公元731時任教皇的格雷戈裡三世向全國宣佈將立奧三世開除,永世不得恢復其教籍,同時對拜占庭帝國參與聖像破壞運動的人也統統開除。

格雷戈裡三世號召全國基督教的忠實信徒們聯合起來反對以立奧三世為首的破壞行為。當時在全國運動中主要分為積極推動聖像破壞運動的,他們主要是新興的軍事貴族、基督教中備受排擠的保羅教派等等,而反對破壞運動的則主要是教會的高級教士、教會貴族以及一些工商業者等等。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兩派交戰

兩大派別的勢力針鋒相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發展在君士坦丁五世統治時期達到了最頂峰。公元753年,君士坦丁五世召開全國性會議,並且邀請了全國300多位基督主教以及修道院院長參加,會議當著主教和院長的面通過了反對聖像崇拜、支持皇帝政策的方案,雙方之間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隨後全國範圍內的修道院、基督教堂全部被封鎖,教會所有財產和土地全部沒收,皇帝對於反對中央宗教政策的教士、信徒進行大肆屠殺。

皇帝將沒收而來的大量教會土地和財產,重新對當時的軍隊進行分配,保證每個軍人都能夠領導相應的耕地。由此軍事貴族以及軍人階層的經濟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這種由軍人耕種土地繳納賦稅的生產方式,使得拜占庭帝國的封建制進一步發展。公元787年,拜占庭女皇伊琳娜認為需要調和一下全國矛盾,便下令停止了聖像破壞運動。雖然之後政策有所轉變,聖像破壞運動一再興起,當時力度十分有限,公元843年狄奧多拉宣佈恢復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聖像破壞運動就此結束。

拜占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女皇伊琳娜

評價

聖像破壞運動的興起及其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對於8世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是一次具有洗心革面意義的宗教運動。這一政策的出臺說明,當時皇帝和教會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如果不能削弱教會實力的話,那麼皇帝的權威則會被其一步步蠶食。

另外,立奧三世的即位標誌著拜占庭帝國的統治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根深蒂固的傳統貴族已經不再成為立奧在位時期的主要政治支撐。立奧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即位,因此特更加註重的就是新興軍事貴族和廣大軍人的利益,因為他們才是自己能夠登上皇位的最有力推動著。為了保障這些軍事力量的利益,立奧三世不得不展現出自己最大的誠意,那就是將中央所掌握的土地全部分配給他們,使他們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

但是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國數百年的發展,再加上其國教的地位,已經佔有了全國龐大的土地和財產,這些成為了基督教會的私產,嚴重影響了當時帝國的財政收入以及立奧三世的施政原則。聖像破壞運動對於基督教的發展也是一次極具毀滅性的打擊,基督教在這次運動當中損失慘重。

教皇的地位在當時皇帝的眼裡基本上一文不值,大量的基督教信徒在此次運動中失去生命,但是由於基督教的深厚影響,帝國中央這種極端的做法,也最終會引發全國性的動亂。因此帝國在聖像破壞運動當中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和應獲的利益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滅教運動也就告一段落。同時我們應當關注的是,一種全新的並且先進的封建制度已經在這場運動當中逐漸成型了,此後的拜占庭帝國逐漸步入了封建社會再次煥發了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編年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