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公元1662年,隨著南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在雲南昆明逼死坡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後,標誌著南明正式滅亡,最終也沒能像南宋一樣,實現劃江而治。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連環畫裡的李定國形象,本人攝於2020年4月。


其實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南明也曾有機會實現中興,強盛時期的南明令清朝都膽寒,一度準備放棄南方七省,讓給南明默認新南北朝的存在。南明之所以能有如此底氣,全賴一個被教科書遺忘的人物,而他就是差點改寫17世紀中國史走向的將軍,從因糧荒而參加起義的農民軍大將,再到被南明冊封為晉王的李定國。

貧苦人家走出的農民起義將領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李定國出生在陝西延安,家裡是貧苦農民,這一年的明朝並不太平,在短短一個月時間,明朝就經歷了明神宗,明光宗和明熹宗三位皇帝。中央是如此動盪不安,地方日子也不好過,彼時的陝西旱災和蟲災不斷,甚至形成糧荒危機,地方官收不上賦稅,老百姓吃不飽肚子,最後只有起義這一條路。當李定國還是幼兒的時候,陝西就先後爆發王二,高迎祥和李自成等人的起義,等到李定國10歲那年,陝西又爆發張獻忠起義,出於填飽肚子的考量,早熟的李定國從此告別家裡,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再也沒有返回陝西老家。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攻克成都,本人攝於2020年4月。

別看李定國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喜歡讀書,尤其最愛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而且李定國的武力也十分了得,有萬人敵之稱。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被張獻忠很快看中,與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一起被收為義子,成為張獻忠起義軍的四大金剛。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定國跟隨張獻忠攻打成都,起到關鍵作用,明朝末代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殺,而李定國也因戰功被封為安西將軍,成為張獻忠起義軍的第三號人物,地位僅次於張獻忠本人和他的兄弟孫可望,這一年他只有24歲,前途無量。

從反明起義到聯明抗清

本以為伴隨著明朝滅亡,天下就有太平日子過了,誰知前腳崇禎帝剛在景山歪脖子樹上上吊,後腳清朝就入了關,尤其是清朝強制推行剃髮令,激起民眾反抗不斷。這個時候張獻忠也覺悟到了清朝才是最大敵人,於是率部開始抗清,只是沒想到的是,1645年清軍很快佔領四川,張獻忠陣亡,昔日起義軍有瓦解的危險。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抗清,本人攝於2020年4月。


為了穩定軍心,李定國和孫可望高舉抗清旗幟,率部南下突圍,轉戰貴州和雲南,最終選擇在沙定州,也就是今天的雲南蒙自落腳。1647年,李定國和孫可望平定了當地土司叛亂,正式建立根據地,孫可望自稱安東王,李定國則自稱安西王。

李定國受到傳統觀念影響,發誓要恢復中原,但又念及自身力量太薄弱,於是和孫可望兩人決定與南明和解,實現聯明抗清,1650年歸順南明永曆政權,被永曆帝封為西寧王。

南明進入全盛時期

1651年,當南明在雲南和貴州站穩腳跟以後,李定國護送永曆帝先前往貴州,隨即出師北伐。同年四月,李定國率軍與孫可望部下馮雙禮會師,合攻湖南靖州,即今天的靖縣,取得靖州大捷,湖南清軍幾乎全軍覆滅,李定國趁勝收復了除岳陽,懷化和常德外的湖南大部分版圖。

湖南光復以後,李定國於第二年南下廣西,直搗省會桂林,俘虜了清朝廣西巡撫王荃可和布政使張星光,鎮守桂林的清朝定南王孔有德也自焚而死,此刻南明收復了廣西全境。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取得衡陽大捷,本人攝於2020年4月。


南明平定廣西以後,清順治帝大為震驚,於1652年底任命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敬親王尼堪統率八旗主力南下圍剿南明,面對八旗的來勢洶洶,李定國採取誘敵深入方針,在湖南衡陽設下埋伏。尼堪果然中計,被南明軍擊斃,而尼堪也成為自清朝前身後金與明朝作戰以來,陣亡級別最高的人。當主帥斃命以後,剩下的八旗軍也無心戀戰,紛紛潰散,李定國繼續追擊,收復湖南全省。衡陽一戰,八旗損失了超過十萬精銳,順治帝知道後也不得不哀嘆道,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在李定國的努力下,南明進入全盛時期,擁有云貴川,廣西和湖南大部分版圖,而清朝也一度準備與南明議和,讓出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雲南,貴州和四川七省,換取北清和南明劃江而治共存,假如當時得以實現的話,整個17世紀中國史將重新書寫。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南明全盛時期版圖,圖來自網絡。


堡壘終究從內部攻破

正當李定國準備一鼓作氣光復中原的時候,昔日的兄弟孫可望不幹了,因為嫉妒而煽動部下搞分裂,為了防止打內戰,李定國只得放棄湖南,退入廣西和雲南,另圖良策。

1654年,李定國與鄭成功取得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合攻廣州,然後沿著長江北伐,收復江西,安徽和江蘇三省,鄭成功派部下林察和周瑞率軍響應,但卻貽誤戰機,導致李定國孤軍深入廣東,雖然攻克了肇慶,但在廣州城外大敗。儘管如此,為了表彰李定國戰功,永曆帝冊封其為晉王。

1657年,孫可望終於按捺不住,同李定國火併,但李定國得到多數將領擁護,孫可望只得逃到貴州,第二年孫可望向清朝獻出西南地區地圖,令清朝對南明軍事部署瞭如指掌,順治帝封孫可望為義王,而南明也從此喪失優勢。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發明的雲南名菜騰衝大救駕,圖來自網絡。


1658年,吳三桂率領清軍大舉進攻雲南和貴州,李定國則再次護衛永曆帝,決定南下重新建立根據地。當大軍撤到騰衝的時候,永曆帝餓得不行,李定國只得到農家討要食物,此時一戶農家有許多餌塊儲存,李定國就讓農家炒餌塊給永曆帝吃。永曆帝吃完以後瞬間就飽了,連忙誇李定國救了大駕,於是炒餌塊又得名為騰衝大救駕,成為雲南一道名菜。

李定國深知要想扭轉當前頹勢,唯一出路就是採取出奇制勝的方針大敗吳三桂,於是他準備重演衡陽大捷那一幕,在騰衝磨盤山設下埋伏。這一次清軍再次中了埋伏,不料卻出了叛徒盧桂生告密,令吳三桂起死回生。隨後明清主力展開白刃戰,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李定國仍然擊敗了清朝信郡王多尼,平郡王羅可鐸和貝勒杜蘭等人,而這三位王爺回京後遭到順治帝重罰。磨盤山之戰是南明最後一次勝仗,之後就再沒有力量反攻了。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1662年南明滅亡時的中國版圖,圖來自網絡。

磨盤山之戰後,李定國護送永曆帝到達雲南永昌,但在玉龍關之戰失敗後,李定國與永曆帝走散,永曆帝逃到緬甸,李定國則退守勐臘。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病逝,本人攝於2020年4月。


1662年,在聽說永曆帝死訊後,李定國悲痛萬分,從此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告誡兒子李嗣興和其他部下,無論如何都不能投降。不久李定國病逝,終年42歲,但他的兒子李嗣興卻率領殘餘主力投降了清朝,只有一個叫楊高學的部下撤到果敢,形成一股勢力,世襲果敢土司直到1959年,也就是今天雲南果敢漢人的祖先。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與李嗣興父子墓遺址與殘餘石刻,本人攝於2016年4月。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嗣興投降清朝以後,官至寧夏總兵,康熙三十年才去世。生前他在今天的北京豐臺太子峪楊家墳以西地帶選好墓地,並將父親李定國遺骨遷到北京,如今墓地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李嗣興墓碑和殘餘石刻構件而已。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墓碑,本人攝於2016年4月。


因糧荒而起義的他差點改寫17世紀史:清朝欲棄七省換取兩國並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