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王老師為你解讀經典唐詩,點擊關注,閱讀系列原創文章。

《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可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兩聯使用平實的語言,把心中萬千感慨直接化作字句。雖然是因離別而生的感嘆,但蘇軾不從個人情緒下筆,而是將這樣的愁苦看作人生常態,用一種坦然的態度面對這個看似無常實則恆常的人生課題。

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註釋:

1,和:音he,應和、唱和之意,提示本篇詩是一首“和詩”。古代文人在一起,喜歡作詩互贈以彼此唱和、酬答。通常是由某一人先作一首詩,另一人依其體裁與用韻另作一首,這樣的作品就稱作“和詩”。凡和詩”的詩題格式,必於詩題標出“和××X”等字樣。起初和詩只求情意互相配合即可,後來發展出使用同韻的唱和方式。在韻腳上下功夫的唱和詩有兩種形式:一是求諧韻;一是必須與原詩每個韻腳用字順序完全相同的次韻方法。

2,蹇:音jian,此處解作“跛腳、行動不便”之意。南宋陸游的《病中作》提到“足蹇下堂疏”,說的是身體孱弱的他腳步不穩。“蹇”字也常解釋作“困苦、艱難、不順利”,如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

“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

(迍,音zhun)描述的就是詩人仕途多舛的命運。

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背景:

《宋史·蘇轍傳》記載: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稍)怨尤,近古罕見。”

讚歎這樣的兄弟情誼十分難得。雖然蘇轍的文學造詣不及蘇軾,但他沒有嫉妒,反而更加尊敬哥哥。每當蘇軾遭遇災厄,經常都是蘇轍不畏強權、挺身而出,想盡辦法為哥哥化解危機。

這對兄弟深厚的情誼,可從那些往來於他們之間的書信與詩文中窺知,如“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就是出自蘇軾所寫的《獄中寄子由》,文意顯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蘇軾心中惦念難捨的,始終是他最親愛的弟弟。

兄友弟恭的他們為後世留下了典範之作,而那些文字也都成為文學史上難得的珍寶。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親蘇洵帶著蘇家兄弟從眉山到汴京應試,中途父子三人曾在豫西澠池寄宿奉閒和尚的寺院,並在寺院牆上題詩留念。

之後,順利通過預備考試的兩兄弟乘勝追擊,相偕參加了翌年春天的科舉考試,並且一鳴驚人同榜進士及第。當時蘇軾年二十二而十九歲的蘇轍則是同年上榜者中年紀最小的。嘉祐六年(1061年),初次任官的蘇軾奉命到陝西鳳翔做判官,蘇轍一路送哥哥到河南鄭州,兩人才依依不捨地道別。

分離之後,蘇軾立刻寫了一首七言古詩寄給弟弟。蘇轍讀到詩中“獨騎瘦馬踏殘月”時深受感動,想到蘇軾持續西行的路線,必定會經過五年前他們投宿過的澠池舊地,一時有感而發,便作了《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回贈。

蘇軾收到信以後,感觸極深便又依著來詩的韻腳,和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文句淺白、富含哲理,內容十分飽滿。首四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的蹤跡漂泊不定,貼切巧妙,一新眾人耳目,傳為千古佳句。後四句則呼應了蘇轍來詩所言,以追憶手法回想過往兄弟倆互相扶持的情景,在敘事中融染了濃烈的情意。

就形式而言,這是一首回應弟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的唱和之詩。創作唱和之詩非常難,因為韻腳受到限制,創作的空間便跟著狹隘起來。

蘇軾憑藉著他的才氣,揮灑文字如行雲流水般從容自如。除了融合情感與哲理於敘事之中,文辭更是優美,不愧是千古絕唱。

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1,首聯以問句起筆

接著用新穎的比喻回答“人生到處知何似”這個存在於大家心裡的大哉問。他說人生的流轉遷徙從來沒有一定的規律,即便偶然留下了點蹤跡,也只像那鴻鳥留在雪地上的足跡,轉瞬就被雪給覆蓋,消失殆盡。然而鴻鳥之所以有別於燕雀,正是因為它心懷千里、志在四方,無暇眷戀往日的種種,只得義無反顧地振翅高飛。

2,頷聯與兄弟共勉

“鴻飛那復計東西”一句,便表明了這樣的豪情壯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緒並沒有沉溺在兄弟離別的感傷中,反而勉勵弟弟和自己都能朝更遠大的人生目標前進的詩作。

3,頸聯筆鋒一轉,回應弟弟來詩所提及的舊事

蘇軾這次經過澠池時,奉閒和尚已經過世,那面題詩的牆也傾圮毀壞,眼前全是殘敗景象,心裡感觸良多。此部分蘇軾採用寫實筆法,娓娓道出記憶裡溫馨的澠池已然經過一番人事變遷。

4,尾聯追憶過往,更進一步地呼應蘇轍的詩作

“往日崎嶇還記否”可說是明知故問,那些過去兄弟相伴的日子,蘇轍怎麼會忘記呢?蘇軾本人更是刻骨銘心啊!如今回想起過往的艱苦,記憶裡總是長路漫漫、行人困頓的蒼涼畫面雖然騎著羸弱的跛驢,讓行路更加困難,但有摯愛的弟弟在身邊,想來還是十分溫馨。對比今日的形單影隻,蘇軾不禁感傷了起來。

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在政治黑暗的北宋時期,每個人都像驚弓之鳥般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留意,就在混亂的政治局勢中成了倒黴的犧牲品。但蘇軾兄弟真誠相待,在情況危急時更是生死與共、互相援助,絲毫不怕受牽連而惹禍上身。反觀現今社會,兄弟鬩牆的事件層出不窮,為了錢財等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想一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蘇軾兄弟,好好珍惜自己的親人呢?

溯及《和子由澠池懷舊》的寫作動機,是為了呼應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就形式上來說,兩首詩的韻腳一模一樣呈現了唱和之詩的獨有特色。就內容上來說,則二詩相互輝映,各有所長: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面對未來的惶惶不安,誰能避免呢?“共道長途怕雪泥的“怕”字點出了蘇轍的感懷。“歸騎還尋大梁陌度古崤西”,描述兩人分別走向不同的道路,也走向不同人生。接著“曾為縣吏民知否”,談蘇轍曾被派到澠池擔任主簿,但因高中進士而未曾到任。

蘇軾作了這首詩回贈弟弟,首四句令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千古絕唱

彼時的蘇轍並不知道今日的際遇,而那些澠池的百姓又怎會知道曾有過他這個縣吏呢?加上和哥哥曾在此地暫留,今日哥哥又將往此處去種種的機緣,讓蘇轍相信澠池這個地方與自己有著不可解釋的命運牽繫。

然而少了哥哥,去哪裡都備感孤單,且意興闌珊;所騎的駿馬似乎也懂得他的憂傷,而嘶嘶鳴叫。整首詩逶露出蘇轍濃濃的懷舊之情,既寫自己,也寫哥哥蘇軾,這對兄弟的生命是緊緊互相纏繞著的。

我是王老師,每天解讀經典唐詩。歡迎右上角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

《和子由澠池懷舊》

《病中作》

《與元九書》

《宋史·蘇轍傳》

《獄中寄子由》

《懷澠池寄子瞻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