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諾獎13年:除了寫作,村上春樹還想談點啥?

村上春樹,日本當代作家。

自從2006年,獲得了被稱為“諾獎前奏”的弗蘭茨·卡夫卡獎後,他就成了眾人眼中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從此,村上春樹也就背上了一個和“小李子何時能拿奧斯卡”類似的梗。

只不過,小李子後來終於拿到了小金人,而村上沒有。

再次想起這個梗的我微微一笑,好奇一個陪跑諾獎13年的作家,內心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也正是帶著這一疑問,我開始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的閱讀。

沒錯,這一次,村上春樹想和我們談談跑步。


陪跑諾獎13年:除了寫作,村上春樹還想談點啥?

村上春樹

在閱讀之前,我以為這不過是部以跑步為藉口,向讀者們猛說一通大道理的心靈雞湯罷了。而翻開才發現,這本書90%以上的文字,都是確確實實關於跑步的。

村上春樹記述了自己在三十歲的關頭,為何開始跑步、怎麼每天堅持跑步,以及後來開始征戰全程馬拉松等一系列關於跑步的心得與思考。

全書中,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下面這段話——

在比賽中勝過或負於某個特定的人,對跑者來說並不特別重要。倘使成了奪冠的熱門選手,超過眼前的競爭對手便成為重要的課題。然而對於普通的市民參與者來說,個人的勝負並不是重大話題。也許參賽動機無非就是“我可不願輸給那小子”之類,這種動機大約足以成為練習的動力。然而,那位競爭對手因故不能參加賽事的話,此人的參賽動機勢必將告消失或者減半,那麼他作為一個跑者,就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

一開始,村上跑步完全是出於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畢竟寫作也是要花費體力和精力的。但後來,他發現自己已經不單是為了長命百歲、或者超越某個選手而跑步。而且若抱有某種動機,鍛鍊也必將中途而廢。

他只是單純地想要跑下去。頭腦裡什麼也不想,就靜靜地感受全身肌肉如同機械一般地運行下去。

他後來甚至覺得,跑步無關什麼目的和意志力。只是這一運動完全符合自己孤僻求靜的性情,所以才能一直跑下去而已。

也許做一件事的最高境界,就是純粹地為了做,而去做。


陪跑諾獎13年:除了寫作,村上春樹還想談點啥?

村上在跑步

這一點我非常地能夠感同身受。

兩年前,為了減肥,我開始了跑步和健身。之前我是一個跑800米都費勁的人,這次可是為了減肥豁出去了,第一天就2000米起步。而汗水換來的收穫,便是日益下降的體重。

過了一段時間,體重不掉了,我便加大了跑步強度,每天都能跑6、7公里。有時候出去吃多了,就會跑得更多。

每次上跑步機之前,會忍不住唉聲嘆氣。但心裡一想,這是自己一時放縱所必須的代價,也就逼自己硬著頭皮上了。

兩個月,我減掉了10斤,也得了足底筋膜炎。

體重達到了理想範圍,正好足底也發了炎,那時的我鬆了一口氣,感覺再也不用天天走一遍鬼門關了。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沒有了跑步,我的心情竟然低落了起來。幾天下來都不讓身體出點汗,總覺得壓抑。

那一刻起,我明白了,跑步之於我,哪裡是達成什麼目的的工具啊——

它分明就是目的本身。


陪跑諾獎13年:除了寫作,村上春樹還想談點啥?

這樣想通之後,待病好轉,我便又開始了跑步。不必拿秤上的數字當令牌,也沒有每天都必須要跑的強制性計劃(也許是我的性情還沒到村上的高度)。健身房膩了就去公園,想跑就跑,累了就歇著。

不知不覺,我發現自己已經能輕鬆地在1個小時內跑完10公里,而且沒再受傷。身體的強健程度,甚至超過那一段在健身房裡苦練的時光。

當你能真地專情於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其他人所拼命換取的一切,都將自然而然地到來。

可以解讀這本書的角度很多,我為什麼要單拿出這一主題來說呢?

因為這種態度,在現在浮躁的社會里,真是太缺乏了。

現在的選秀節目特別火,可有幾個選手是真正地熱愛舞臺?編程這一技能的學習越來越火,可多少學習者不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現在的社交能力越來越被人重視,可有多少人是為了建立所謂的人脈,而非對他人抱有好奇之心,並享受溝通的快樂?

我們一直,並習慣於奔走在去往某個目的地的路上,卻忘了人生就是由這一條條的路構成。

如果你不能在“路”的本身之中發現意義,那你的人生也一定不會充滿意義。

何況,一直忙著“趕路”的你,也不會快樂。

一跑就是30多年的村上春樹,在乎自己和諾貝爾文學獎13次的失之交臂嗎?

我想不會的。

正因為不會,他才能在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力,才能一直在讀者群中飽受歡迎,才能坦坦蕩蕩地感慨:

寫小說很像跑全程馬拉松。對於創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於自身內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

正是因為不會——

他才是那個村上春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