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大家吳佩衡超大劑量用附子案(轉載)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一)

楊××,男,三十一歲,雲南省姚安縣人。1923年3月,已病廿日。始因微感風寒,身熱頭痛,連進某醫方藥十餘劑,每劑皆以苦寒涼下並重加犀角、羚羊角、黃連等,愈進愈劇,猶不自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餘診視。斯時病者目赤,唇腫而焦,赤足露身,煩躁不眠,神昏澹語,身熱似火,渴喜滾燙水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解,食物不進,脈浮虛欲散,此乃風寒誤治之變證。緣由誤服苦寒涼下太過,已將真陽逼越於外而成陰極似陽之症,外雖現一派熱象,是為假熱,而內則寒冷已極,是為真寒。如確係陽症,內熱燻蒸,應見大渴飲冷,豈有尚喜滾飲乎?況脈來虛浮欲散,是為元陽有將脫之兆,昔寒涼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劑回陽收納,或可挽回生機。病象如此,甚為危篤。急擬白通湯加上肉桂一劑治之。

附片60克 乾薑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蔥白 4莖

擬方之後,病家雲及是晚因無人主持,未敢煎服。次晨,又急來延診,餘仍執前方不變,並告以先用上肉桂泡水試服,若能耐受,則照方煎服,舍此別無良法。病家乃以上肉桂水與服之。服後旋即嘔吐涎痰碗許,人事稍清,自雲內心爽快,遂進上方。服一劑後,病情較減,即現出惡寒肢冷之象。午後再診,身熱約退一二,已不作煩躁譫語之狀,且得熟寐片刻,乃以四逆湯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100克 乾薑36克 甘草12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 入)

服上方後,身熱退去四、五,脈稍有神,小便赤而長,略進稀粥。再劑則熱退七、八,大便始通,色黑而硬,惟咳嗽痰多,痰中兼帶有血。病家另延數醫診視,皆雲熱症,出方總不離苦寒涼下之法。由於前醫所誤之鑑,又未敢輕試。後因病人吃梨一個,當晚忽發狂打人,身熱大作,有如前狀,又急邀餘診治,始言吃梨之事。餘視之,舌白而滑,仍喜滾飲,此陽神尚虛,陰寒未淨,急欲扶陽猶不及,反與滋陰清涼之水果,又增裡寒,病遂加重。即告以禁服生酸水果冷物及清涼苦寒之藥為幸,餘仍主以大劑回陽祛寒之劑治之。照第二方加倍分量,並加茯苓30克、半夏16克、北細辛4克,早晚各服一劑,共連服六劑。三日後再診,身熱已不作,咳痰漸愈,飲食增加,小便淡黃而長,大便轉黃而溏。又照方去半夏、細辛,加砂仁、白朮、口芪,每日一劑,連進十餘劑,諸病俱愈。後體健勝於前。

按:凡病有真熱證與真寒證之分,又有真熱假寒證與真寒假熱證之別。然真者易識,而假者難辨。《內經》曰: “治病必求於本。”即凡病當須辨明陰陽之意也。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二)

原雲南省某醫院院長秦××,住昆明市小南門內繡衣街,有獨子名念祖,年十三歲,患傷寒重證,發熱二十餘日不退。秦精於西醫,對其子曾以多種針藥施治,未效。又邀約徐、應等數位西醫同道會診,均斷言無法挽救。後由秦之門生李××君推薦,邀餘於1948年1月7日前往診視。患兒已發熱不退二十餘日,晨輕夜重,面色青黯,兩顴微發紅,口唇焦燥而起血殼,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時而發迷無神,時又見煩亂譫語,兩手亂抓有如撮空理線。食物不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飲,喂水僅下嚥二、三日,多則不吮。脈象浮而空,重按無力。此係傷寒轉入少陰,陰寒太盛,陰盛格陽,心腎不交,致成外假熱而內真寒之陰極似陽證。外雖現一派燥熱之象,內則陰寒已極,逼陽外浮,將有脫亡之勢。法當大劑扶陽抑陰,回陽收納,交通心腎,方可挽回,若誤認熱證,苦寒下嚥,必危殆莫救。擬方白通湯加上內佳主之。

附片250克乾薑50克 蔥白4莖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兌入)

處方之後,秦對中醫藥懷有疑慮,見此溫熱大劑,更不敢用,且對餘說,他還有一特效辦法,即抽取一傷寒病剛愈患者之血液輸給病兒,可望有效。殊料是日輸血後,身熱尤甚,腹痛呻吟不止,更加煩亂譫語。至此,秦已感到束手無策,始將餘所擬方藥煎湯與其子試服。當晚服後,稍見安靜,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潤,脈象不似昨日之空浮,煩躁譫語稍寧。但見欲寐愈甚,現出少陰虛寒本象,又照原方煎服一次。

1月8日複診,熱度稍降,唇舌已較潤,煩亂止。但有時仍說昏話,曾嘔吐涎痰一次,仍以白通湯加味扶陽抑陰,交通心腎兼化氣行水主之。

附片300克 乾薑3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兌 入) 蔥白4莖

上方服後,當晚整夜煩躁不寧,不能入寐,秦君為此又生疑似,次日促餘急往診視,見到正用硼酸水給患兒洗口。詳查病情,脈稍有力,熱度較前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飲。斷定此係陰寒太盛,陽氣太虛,雖得陽藥以助,然病重藥輕,藥力與病邪相攻,力不勝病,猶兵不勝敵。雖見煩躁不寧,乃藥病相爭之兆,不必驚疑,尚須加重分量始能克之,擬用大劑四逆湯加味治之。

附片400克 乾薑15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朱衣 茯神50克 炙遠志20克 公丁香5克 生甘草20克

此方藥力較重,為救危急,囑煎透後一小時服藥一次。當天下午五時又診視之,病勢已大松,煩躁平定,人已安靜,小便轉較長。病有轉機,是夜*照原方連進,大便始通,瀉出醬黑稀糞三次,發熱已退去大半,煩亂譫語已不再作,且得熟寐四、五小時。

10日清晨,脈浮綏,唇舌回潤,黑苔退去十之六、七,身熱退去十之八、九,大有轉危為安之象。照第三方加西砂仁10克蒼朮10克吳萸8克治之。

11日複診。大便又暢瀉數次,其色仍醬黑。身熱已退淨,唇上焦黑血殼已脫去,黑苔更見減少,津液滿口。日夜一個對時大便共洩瀉十餘次,秦君夫婦為此耽心害怕,認為有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每見其子排瀉大便,即流淚驚惶不已。餘當即詳加解釋,良由寒溼邪陰內盛,腹中有如冰霜凝聚,今得陽藥溫化運行,邪陰潰退,真陽返回而使冰霜化行。所擬方藥,皆非瀉下之劑,其排瀉者為內停寒溼汙穢之物,系病除佳兆,邪去則正自能安,方保無虞。於是,病家疑慮始減,繼續接受治療。仍以大劑溫化日夜連進。

附片400克 乾薑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 仁10克 茯苓50克 苡仁20克 蔻仁8克 甘草30克

12日診。服藥後大便又瀉十餘次,色逐漸轉黃,小便已較清長,黑苔全退,尚有白滑苔,食思恢復,隨時感到腹中飢餓而索求飲食。因傷寒後期,陽神未復,脾胃亦虛,須當注意調攝,以防食復、勞復等證發生,只宜少量多餐,繼擬下方調治。

附片400克 千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 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

13日診。大便僅瀉二次,色黃而溏,唇色紅潤,白滑苔已退淨,神識清明,食量較增,夜已能熟寐,脈靜身涼,大病悉退,但陽神尚虛,形體瘦弱,起動則有虛汗而出,遂擬黃芪建中湯加桂附調理之。

附片300克 黃芪80克 桂尖2O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生薑30克 大棗4枚 飴糖30克 (烊化兌入)

14日診。脈沉緩而有神,唇舌紅潤,大便瀉利已止,小便清長,有輕微咳嗽,腹中時或作痛,擬四逆湯加味治之。

附片300克 乾薑100克 北細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 水兌入) 廣陳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

15日診。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氣尚虛,起臥乏力,繼以四逆湯加參、芪作善後調理,服五、六劑而愈,其後體質健康如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