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魯迅——秋夜

我願做一朵粉紅花,在現實中看見青蟲蛻變成棗樹,當棗樹匯成林,那將是怎樣的黃金世界。

讀魯迅總是要做一番準備的,不然讀不深還會憑空生出一種冷意和難以理解。

首先需要準備好一杯熱水溫暖身心,這樣在第一遍閱讀後總不至於被刺痛後急忙找不到慰藉;

其次要了解《秋夜》所誕生的時代背景: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北京政治混亂;魯迅所任職的北京女子師大校長不斷迫害持有先進思想的教師;“五四”運動高潮過後,《新青年》的消沉也讓魯迅徒有“作者”之名而只能在其他刊物上發表散兵遊勇式的言論。這樣在第二遍閱讀時才能讓我們身臨其境,體會魯迅的所思所想。

最後,讓我們引經據典,從各處讀魯大師的批註中尋找有關秋夜的評論。這樣漫步在前人的深刻車轍上,閱讀第三遍時我們才可讓現實中的自己與那些承載著魯迅深沉思想的擬人化景物深切交流,並接受心靈的審視。

重讀魯迅——秋夜

如果你做好了以上準備那我們就開始閱讀。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䀹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裡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䀹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䀹著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

重讀魯迅——秋夜

讀這裡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圖景,這圖景和我們現實日復一日的生活何其相似。

在這樣一個漆漆黑恐怖的夜晚,如何肯讓被霜侵打的粉紅花瑟縮著做夢,而僅有的兩棵棗樹雖奮力展現其堅韌的戰鬥意志,奈何也只是將天空與月亮驅離並不是戰勝,惡鳥報告了這種短暫的勝利,但是棗樹和小花深深的知道這一切還遠遠沒有改變。

普通人在水泥的森林中奔忙,面對日益嚴酷的社會競爭和諸多不公平,有人站出來發出振聾發聵、引人深思的聲音,但是僅僅只是讓奔忙的人們想起來原來還有這些不公平在,然而問題的解決總是緩慢的,當聲音遠去普通人又會投入日復一日的奔忙中無暇他顧,只能在夢中懷揣著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請帶著希望,慢慢喝下之前準備的熱水,審視內心,在獲得些什麼後,我們繼續讀下去。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重讀魯迅——秋夜

秋夜是寂寥的,但思想卻可以穿越時間,蒼翠精緻的英雄們有些已經成為新中國的脊樑,但更多的英雄們可能成為了棗樹林的一部分為中國的崛起堅韌戰鬥。我們無從真真正正直面過去的恐怖,但讀魯卻可以讓我們描繪當時的人民遭受身心巨大壓迫的悲慘圖景,只是有時會略感荒誕的發現這圖景竟然可以在現代人奔忙的生活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希望普通人能夠像棗樹一樣堅韌與生活中的不公平頑強的戰鬥,縱使只有片刻勝利,也依然值得我們的靈魂歡欣鼓舞。

寫在最後,贈與在讀魯路上尋求思想痛並快樂著的人們:“好書開卷引人入勝,終卷使人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