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近日,一段視頻引爆網絡。視頻中一位女子不斷高喊著“救命啊”,“騷擾啊”等話語,旁邊的工作人員耐心勸導:“你是隔離人員,你現在不能出家門啊。”而女子則無視工作人員的勸說,繼續叫喊著:“我要跑步!我要鍛鍊身體,我病了誰管我?”,還讓工作人員“滾”。

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原來,該女子為澳大利亞籍華人,因為國外疫情嚴重就回國避難來了。按照規定,近期入境人員必須要在家隔離14天才能外出。而該女子全然無視禁令,連口罩都不帶就到室外跑步去了,社區防疫人員發現後對其勸說,才發生了視頻中那一幕。

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隨著回國人員不斷增加,這樣的事例也越來越多。昨天,一名從意大利歸國的女子,在上海浦東隔離期間,竟然對提供的白開水不滿,堅持要求喝礦泉水。工作人員耐心勸說,沒想到這名女子居然撒起潑來,聲稱自己“已經三天沒喝水了,快活不下去了”,情緒非常激動,甚至想衝卡闖出去。

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我不禁要問:這些歸國人員怎麼了?為什麼喝了一些洋墨水,就變得不可理喻起來,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還做出一些愚蠢的舉動。

直到看了《晏子使楚》,我才明白這是由於國外“良好”的環境造成的。

《晏子使楚》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春秋時期,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楚王熱情的接待了晏子,併為他大擺宴席,就在楚王與晏子喝的正歡時,兩個侍衛押著一個犯人進來求見楚王。楚王問道:“這個人犯了何罪”,侍衛回答:“這個人來自齊國,犯了盜竊罪。”楚王手指著犯人問晏子:“最近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我不禁要問,難度貴國的人,都有偷竊的惡習嗎?”

晏子離開席位答道:“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長在淮河以南地區,則為橘;長在淮河以北地區,則為枳。橘和枳品種相同,枝葉也相似,但味道大有不同,橘吃起來味道清甜,而枳吃起來味道苦澀。為何同一品種長在兩個地方,味道就會發生變化呢?根本原因在於南北地區的水土不同。現在這個人生在齊國的時候既不偷也不搶,而來到楚國後就開始小偷小摸,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有問題,使百姓自甘墮落呢!”

晏子的一席話,使得楚王啞口難言。南橘北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如今,留學越來越低齡化。一些人十幾歲甚至幾歲,就選擇了出國留學。而青少年階段,正是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些人的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往往難以明辨是非,出去後極易沾染歐美人的一些惡習,典型特徵就是散漫、自由,不願意受到監管。比如意大利在採取封城措施後,一些監獄居然發生了暴動事件。還有西班牙,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居然還舉行了12萬人大遊行。

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因此,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一些人回國後就變得面目可憎。好的沒學會,壞的倒是學的挺快,他們將歐美人的一些惡習,看成了值得炫耀的優點,當工作人員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就撒潑耍橫,還威脅將視頻發送到外網上去。我認為即使是正義的歐美人,也難以容忍他們的這些拙劣行為。

重讀《晏子使楚》,我明白了為何一些人回國後會變得面目可憎

雖然如此,我相信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歸國人員都懂得疫情的嚴重性,也理解祖國所採取的防治措施。還有一些明事理的留學生,不願意為祖國添亂,寧願留守在西班牙、意大利等重災區。

(文中事例取自北晚新視覺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