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县,隶属于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祁连山北麓,北部为合黎山地,黑河纵贯全境。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的特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游牧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风情文化。千百年来,高台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高台民歌便是一个璀璨夺目的艺术宝库,并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和愿望,其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性,是高台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婉转,其内容或为神仙,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公子小姐,或为普通百姓,多颂扬忠、孝、节、义、廉等优良品质,或吟咏生活,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内心的痛苦,反映风土人情,或惩恶扬善,教化人心,具有浓厚的道德内容。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或农闲时节,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当地百姓在乡村街道、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演唱,以迎喜祈福,自娱自乐。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从题材归纳起来,高台民歌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劳动生产、历史传说以及生活四类。从体裁形式看,大致可分为小调和劳动号子,小调如《绣香袋》《船景儿》等,劳动号子如《夯歌》《拉大牛》等。小调又称“小曲”“俚曲”等,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曲折委婉细腻,是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一种题材,当地人习惯地将其称为“小曲子”“老曲儿”等,是广大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休息娱乐、节庆庙会等场合中所唱的各种歌谣。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小调大致可分为丝竹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和地方化的外来小调等四类。丝竹小调多数为伴奏的小调,所用乐器主要有二胡、板胡、笛子、扬琴、棒子、四片瓦等;社火小调即在耍社火时所演唱的小调,一般见于划旱船、大头和尚、扭秧歌等节目时,穿插有社火小调的演唱;而风俗小调即在一些风俗节日中演唱的一种小调,如《酒歌》,酒歌也叫猜拳调,是民间喜庆饮酒宴席上推杯换盏、互相敬意之时用于助兴所唱的一种小调。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大多为徵调式,商调式次之。主要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也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但基本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在旋律中出现清角或变宫。这些偏音往往是过渡性的和装饰性的,它们以经过音、辅助音、倚音的形式出现。高台民歌曲体结构主要呈对应性和起承转合性,其中以起承转合性的曲体结构最为常见,形式也比较多样。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叹词和助词,常在歌词的中间或句子后面出现,起着加强语气、活跃气氛、加深音乐情感、调节节奏、扩充曲体结构的作用。民歌中常用的衬字(词)有“哎、哪、哟、哎嗨、咳哟、嗯哪、哎嗨咿儿哟”等;衬句主要有“嘟儿隆咚,嘟儿隆咚”等,有时演唱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加入衬字、衬词或衬句,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

看点丨高台民歌,从田间炕头迈向大舞台

《高台民歌集》现收录的360余首,已确定县级传承人12人,市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5人,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当地专业文艺团体、民间社火队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创办以高台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传习班”,从人才、表演水平等方面提高高台民歌的艺术水准等,以保证高台民歌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使它逐渐从乡间小道、田间炕头登堂入室,迈向广场、舞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