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李靖

秋分过后就是中秋,姜城的桂花早已满城金黄,暗自飘香。银杏树不甘寂寞,挂满晶莹剔透的果实,在一抹金黄中肆芳摇摆、欢快歌唱。春华秋实,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仅存稻谷在锋利的镰刀下颗粒归仓。大丰收后,沸腾的乡村早已稻谷满垛,玉米满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也是思念如歌的季节。当凉爽袭人,秋风乍起,秋木落英缤纷,将一轮皓月翻卷侵染成金黄。月光中依稀映衬着嫦娥、玉兔、还有那伐树千万年的吴刚。月光点洒,点洒在远山,远山是罗纯山麓含蓄淡淡的一抹忧伤;点洒在近水,近水是轻柔依洄缓缓向东的青衣江,江中流淌的不仅仅是清澈江水,还有那皎洁无暇的月光。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汉姜古城|摄影:何斌)

对于月亮,我很纠结。无论是出东海落西山的时光更迭;无论是月盈月亏的阴晴圆缺;无论是他乡与故土难以割舍的那份心绪,总是在我的心里旖旎,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但我总刻意的回避着月亮,从不去写月亮,甚至尽量不去看她,尽力不去想她。以其说是回避不如说是害怕吧!怕流淌的月光让我思念的情绪决堤激荡;怕原本坚强的我在一轮金黄月色中瞬间柔软;怕月光的清冷,凝结、冰冻我在他乡漂泊流浪的灵魂。月光流淌依偎着岁月,无论我对月是何等的欢喜与纠结,月还是一如既往地升落,盈亏。爱与不爱,喜与不喜,到了中秋,她就在天空、山峦、树梢、水中,金黄的浑圆着。于是我思念兼程,长吁短叹,暗自神伤,对酒当歌。在月的光影下沦陷,在落叶的季节里凭添秋殇。

屈指算来,我在姜城也经历十几个中秋节,原本的他乡也已然成了故乡。姜城温润而多雨,但缠绵悱恻的秋雨到了中秋就戛然而止,千呼万唤始出来,天边升起那轮金黄圆圆的月亮。

姜城中秋节风俗大抵与家乡相似,都是在皓月当空时,久未谋面的至亲好友一起团聚。寻觅一块空地,或楼顶,或院落。用一方茶几充当供桌,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月饼糕点,四季干果,时令水果,当然香蜡酒水等祭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网络图)

当一切归置妥当,就该拜月神了。月属阴,可想而知月神一定是个女神了。是女娲?是嫦娥?是貂蝉?还是姜姑?又或许另有其人?反正月神就是女人们的保护神。拜月神一般属于女人的专利,女人忙碌的张罗,男人就在一旁候着。或插科打诨,或与朋友推杯换盏,或附庸风雅,搜肠刮肚吟诵一段蹩手蹩脚的古诗,以用来彰显自己很有学问的样子。但女人们正式拜月神时,满是浓浓的仪式感。虔诚的对月点蜡焚香,紧闭双目,双手合十,口中唠唠叨叨,念念有词。一通祈祷许愿,无非都是祈祷平安、健康、好运等等,为老人、小孩、男人、最后是自己,都许上一个美丽的愿望,不论愿望成不成,但愿望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然最重要的祈福与愿望,必须是一家人的幸福团圆了。这时候男人们一定要管住嘴,如在女人拜月时说了不该说的话,捣鼓出不应有的声响,那在女人眼里都是得罪神灵的大不敬。轻则,当头棒喝,回家面壁思过,跪一跪键盘。重则,可能只有在中秋之夜吹着秋风,对酒当歌,有家难回了。最后,香蜡燃尽,女人将几杯拜月清酒抛洒空中,拜月仪式才算告一段落,这时大人小孩才开始赏月,分享供桌请过神的月饼、糕点、果蔬。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网络图)

姜城的中秋,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从前姜城北街有一家冯记焦粑,酥脆可口,入口即化。中秋时节好多本地人都喜欢排队买上一些冯记焦粑,把他当做上乘月饼。但很可惜,岁月流转,冯记焦粑消散在姜城的市井阡陌中。冯记焦粑的美味,终成了老一辈人在中秋时节茶余饭后的谈资,“冲壳子”都冲到流着口水。焦粑,姜城中秋美食里不朽的传说。

说到月饼,就不得不提及姜城的百年老字号“天香斋”了。“天香斋”坐落在姜城老南街一处不起眼的小门店,泛黄招牌有些岁月斑驳的印记。“天香斋”伴着姜城月光已然流淌百年,“天香斋”传到骆大姐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祖上继承的是正宗宫廷糕手艺。从前烤月饼都是用古老的“鏊子”,现在才用上恒温烤箱。虽然烤箱变了,但骆大姐坚守先祖老手艺那份初心始终未变。临近中秋,老店就开始繁忙起来。不仅仅是姜城,雅安、成都、乐山、邛崃甚至省外,慕名前来买月饼的人络绎不绝。老店是苏式月饼为主打,偶有一两款广式月饼,广式月饼是骆大姐父亲到国营食品厂学到的手艺。“天香斋”因继承百年传统,手艺地道,皮酥馅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工艺讲究,现做现卖,月饼保证新鲜,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一类东西。所以老店月饼品种以素馅为主,品种有:玫瑰、冰桔、洗沙、五仁、椒盐以及大麻饼。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作者供图)

如今,在大市场的冲击下,“天香斋”这百年老字号平日里光靠糕点生意难以为继,需加早餐经营才能略有盈余。最让骆大姐烦心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继承这又苦又累的传统手艺,骆大姐时常感叹当她也做不动了,谁来传承这姜城名牌月饼的手艺,谁来守望“天香斋”百年老字号难舍的情怀。所以说现在吃“天香斋”月饼,以其说吃的是老字号美味可口月饼,不如说吃的是姜城一种即将逝去的中秋情结。

吃甜腻的月饼当然要配适当的水果解腻。红心果,“维C之王”,来自姜城大山的馈赠,红心果对于解腻再合适不过了。白露后的红心果才真正成熟,到了中秋最是好吃。独特细腻的口感,甜美多汁的味道,老少皆宜。那轮秋月下,一块月饼,一个红心果让你欲罢不能,幸福的滋味莫过于此。

吃罢月饼与水果,就来说说中秋赏月吧。说起赏月,姜城那是不乏有诸多好的去处。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作者供图)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最像家乡的月。沫东水库,虽蓄水面积不大,景色与一般水库相比并没特别过人之处,但我最是爱在此处赏月。可能是距离贤妻娘家近的缘故,又或许是对家乡邛海挥之不去的那份情愫,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沫东水库虽不及家乡的邛海碧波浩渺,但却似邛海月光映照,一轮金黄悄然爬上林间树梢,静谧的倒影宛在水中央,秋风轻拂,水面荡漾,波光粼粼,淡淡的惆怅与浓浓相思最终郁结,辗转悱恻对家乡的思念,恍惚中又见家乡那轮温柔皎洁的月光。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最怀古的月。有幸在樊敏碑林赏月,又是另一种别样的情怀。中秋月圆,月光洒在碑林,碑林里梧桐树影婆娑,松柏参差耸立。樊敏阙在清冷的月光中斑驳岁月的过往,樊敏碑篆刻的文字,堆码起姜城风雨的历史。透过樊敏碑首的小圆孔,投映在天际那轮金黄的满月,是穿越远古时空的浩渺。盘踞在碑林中威武的瑞兽,拱卫守望着最初的承诺。月满中秋时,对着月亮发出那一声千年悲怆的嚎叫......而我一人羁旅异乡,寂寥中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渲染岁月静美风华,惊扰似水流年时光。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芦山地方志供图)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最有意境的月。铜头峡,高峡万丈平地起,峡谷深涧中青衣江水或急或缓的流淌。峡谷两旁遒劲苍黄的沟壑栈道,古道中渐行渐远的马帮,那清脆的马铃声“叮叮当,叮叮当”还在峡谷中依稀回响。一座老气横秋的拱桥飞跨南北,连接峡谷的这头与那头。月圆星稀的中秋,一个人,一壶酒,玩味寂寞,享受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凭落叶摇曳轻拂脸颊,任秋风萧瑟漫卷流沙。我在此间驻足流连,待到两山相夹处一轮满月从山水相接处徐徐升起,多情的柔美月光带着诗情与画意,肆意洒向峡谷中沟壑与莽山,月光不经意间填满沟壑与莽山。青衣江,婉约且矜持,倒影出谁靓丽的影子?江水依洄,又在与谁独自流淌?奔向远方......我一个人独醉,醉在铜头峡秋月泼墨的画卷中。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最纯粹的秋月。射箭坪,与其日出、云海、佛光、雪山、星河而称为“五景”。但却不知射箭坪的中秋,能赏到最纯粹之秋月更胜“五景”。当我亦漂浮在云海之上,仰望星河浩渺,繁星璀璨。秋之洁爽洗净月之铅华,一轮金色的秋月,悄然越过贡嘎雪山的山巅,就这样直白且不加修饰的挂在天边。射箭坪的中秋夜,我与秋月,从未如此之坦诚,抛开世俗风尘的浸染,坦诚的那么赤裸裸;从未如此之靠近,我伸手可及月华清辉的边缘;从未如此之相融,相融的不分彼此,月光中流淌着皎洁的思念;从未如此的恍惚,天上那轮满月与围塔村、太平镇阑珊的灯火交相辉映,不知是月落姜城霜满天,还是阑珊灯火对愁眠?射箭坪纯粹的月光感染了我,在纯粹无暇的月光中我也变得纯粹崇高起来,不含世俗杂质思念着家乡,心无旁骛牵挂所爱的人。心,涌动思念无数,泪,滑过月色的指间。既简单且纯粹,仅此而已。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摄影:李年龙)

说完姜城与别处大抵相似的中秋风俗,现在带你来见识一下姜城别样的月满中秋吧!姜城,一座千年古城。青衣江依洄萦绕,孕育了灿烂文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从狩猎农耕开始到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姜城,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砥砺奔涌。在冷月清辉中厚积薄发,悄悄沉淀。沉淀下厚重的文化,滋养着这片充满激情的沃土。中秋“八月彩楼会”一颗璀璨夺目的沧海遗珠,从姜城古老历史的斑驳中走出,历经坎坷与磨难,有幸得以传承下来,现如今又申遗成功,让姜城人倍感骄傲与自豪。

“八月彩楼会”是姜城中秋节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此活动自西魏形成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据多方考证与民间传说,蜀中平襄侯大将军姜维,在此屯兵戍边驻守,其间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生产,并让其胞妹姜姑带领当地苍生,种桑养蚕,亚麻织布,让百姓们过上与世无争的富足生活。可好景不长,魏蜀之争,最终以蜀败而告终。在蜀汉即将灭亡时,姜维利用魏将邓艾与钟会“二士争功”之矛盾,诈降魏将钟会,欲复汉光,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事情败露后,姜维殉难于农历八月中秋,其胆葬于姜城“金井阁”之上。姜维死后,姜姑面对诱降大义凛然投江自尽。正是“金井有幸埋斗胆,芦山蒙恩续高风。”百姓念姜氏兄妹在屯驻姜城时的各种善举与仁慈,感姜氏兄妹之浩然忠烈,建“平襄搂”用于祭祀,每年中秋月圆之夜在“平襄搂”举行“八月彩楼会”以纪念之。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芦山地方志供图)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八月彩楼会”又增添了新的内涵。据《芦山县志》记载,是时,天全土司侵芦犯界,芦山知事屠峦父子于争战中殉难。而八月中秋前二日,为屠侯岳降(生辰)之日,所以在纪念姜维的同时,也一并纪念屠侯,其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姜城中秋的“八月彩楼会”起于西魏,历经晋、隋、唐、宋、元等朝代更迭,虽在期间经风历雨,饱经坎坷,但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经久不衰。后兴盛于明、清,到了清代,“八月彩楼会”活动更是盛况空前。“西山取竹结岑楼,众手舁来里过巷游。乍看金茎绚五彩,转疑宝塔掣三州。隆平气象民情绘,锦绣乾坤月色浮。四十八抬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便是描写“八月彩楼会”时张灯结彩,人声鼎沸,灯火辉煌,盛装出游,气象万千,热闹非凡的宏大场面。当每年月满中秋丰收时节,便是姜城一年中最快乐的那段时光。

“八月彩楼会”也从最初简单纯粹的祭祀活动,经历了“唱佛介子”“傩戏”“唱庆坛”“跩花灯”等演变。今天的“八月彩楼会”囊括了祭祀、庆丰、巡游、唱庆坛、跩花灯、吟诗作赋、结对子、搭彩楼比赛、登爬彩楼竞技、彩楼巡城祈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八月彩楼会”这一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一度中断。后在民间有识之士的多方不懈努力下,2005年,由芦山县人民政府有关方面倡导恢复,并经申报获准收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八月彩楼会”重回姜城,在姜城的土地上得以繁衍,得到了更好传承。

【芦山地方志·风物】李靖|吹过姜城的风——流淌的月光

(芦山地方志供图)

姜城,饱经岁月沧桑,历经苦难的小城。从“4·20”强烈地震中重新崛起,演绎着小城的坚韧与不屈。姜城中秋的“八月彩楼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每到月满中秋时节,还是在“平襄搂”。月光洞穿了古老姜城的城门,姜公庙、古戏台、汉姜候祠牌坊,经沧海横流后静静屹立,洒满不负韶华的月光。满园的古树,香樟、桂花、榆钱、银杏,还有两株直插云霄的喜树,在月色中低吟浅唱,悄悄诉说岁月流年的过往。

如今姜城中秋的“八月彩楼会”,除了传统固有文化元素外,更是增加了心怀感恩、不忘初心、旅游兴县、科技创新、脱贫致富等新兴元素与内涵。让姜城中秋“八月彩楼会”文化底蕴更加独树一帜,赋予时代脉搏的律动与生命如歌的张力。

中秋的姜城,月光融融,宁静祥和。秋风,收集起想要一起流浪的树叶,轻柔送进了青衣江的怀抱。青衣江,带着流浪的树叶奔流不息,向着大海的方向。其实,江水带走的何止是树叶,还有水中那轮金色的月亮,月光印染,江水满目的金黄。举目望,月光静静在江水中流淌,流淌的月光思念成殇,百转千折回到汨汨远方。

姜城,中秋缓缓流淌的月光,带着我回到曾经梦想开始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