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在中國近代史中,“戊戌六君子”事件,成為激發有志之士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強大推力。維新志士譚嗣同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實踐了變法不成功、則流血成仁的鏗鏘誓言。今天,我們翻開歷史,走近譚嗣同,一起分享他的歷史故事。

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譚嗣同

從小命運坎坷,兩次死而復生

1865年3月10日,大雪未化,春寒料峭。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的邸第裡,清朝政府戶部主事譚繼洵迎來人生的又一大喜事,小兒子譚嗣同出生降臨。

譚嗣同出生時,上面有二個姐姐、一個哥哥。作為家中老小,又出生在北京,自然是倍受疼愛。據說,在他五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昏死三日,眼見就要沒有氣了,最後卻又奇蹟般的活了過來,這也是他的字“復生”的由來。

1876年,北京地區暴發瘟疫。母親徐氏和兄長、姐姐都在這場瘟疫中相繼死亡,譚嗣同也是幾入地獄之門。譚嗣同後來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記載,當時因此病死亡者眾多,乃至每日出城的棺欞往往使城門的交通為之斷絕。

經歷過生死的人,一般對人生看開了。譚嗣同也是這樣,兩次從死神手中逃生,他把死看得很淡,這為他後來變法殉道埋下了伏筆。

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譚嗣同(右二)

與父發生矛盾,獨自離家遊學

1877年,因父親譚繼洵補授甘肅鞏秦階道,即將到秦州上任,12歲的譚嗣同被送回老家瀏陽上學。這是譚嗣同出生後第一次回到故鄉。在此期間,他與小他2歲的唐才常一見如故,成為終生知己。

在故鄉生活了兩年多,譚嗣同又被父親派人接到秦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此時,父親譚繼洵娶了一個妾。譚嗣同與後媽的關係不好,父親因此經常訓斥他。

1884年,因事與父親發生矛盾,19歲的譚嗣同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外面遊歷了4年多,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一次,譚嗣同遊覽古戰場井陘關,想起韓信曾在此出奇兵大敗趙軍,心中激盪不已,寫下鏗鏘詩篇: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驅車燕趙間。

無限蒼茫懷古意,題詩獨上井陘關。

正是這次遊歷,讓他看到了朝廷的腐朽沒落,官府的橫徵暴斂,百姓的啼飢號寒,在他心底深處萌發了反抗鬥爭精神。

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譚嗣同的《仁學》封面

研究理學佛學,撰寫著作《仁學》

年少時,譚嗣同曾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產生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

1888年,譚嗣同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的著作,尤其喜讀王夫之的《王船山遺書》,汲取其中的民主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王夫之(1619年10月—1692年2月),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史稱“船山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曾國藩為宣揚湖湘文化,組織劉毓松等學者,專門彙集王夫之的《永曆實錄》《讀通鑑論》《宋論》等主要著作,刊刻了《王船山遺書》,並親自作序。

1889年12月,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升任湖北巡撫,成為封疆大吏。譚嗣同為父命所迫,曾多次參加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1896年,在父親的關照協調下,譚嗣同到南京準備接任會候補知府。

在南京期間,他結識了著名佛學家楊仁山居士,師從楊仁山學習研究佛學一年。在這一年裡,譚嗣同“閒戶養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繹南海之宗旨,成《仁學》一書”。

《仁學》融貫儒釋耶三教,通貫中外古今博雜之學,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它具有反封建的激進思想,對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經恩師楊昌濟推薦,研讀了譚嗣同的《仁學》,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啟蒙,起到了促進作用。

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譚嗣同

挽救民族危亡,獻身維新變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萬分憂憤,寫下血淚詩詞:“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啼;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在苦苦思索:國家向何處去?祖國的命運,民族的危亡,如何才能拯救?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向西方學習,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譚嗣同受到康梁改良思想的影響,在湖南與梁啟超、唐才常等倡辦了時務學堂,向學生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成為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後來,又創建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決心變法維新。召見康有為,電召梁啟超、譚嗣同赴京共商變法之事。慈禧太后聞訊後,處處阻撓,命榮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拱衛畿輔。

守舊派與維新派勢同水火,光緒的政令根本無法實施。9月21日,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謀,發動兵變,軟囚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

情況緊急之下,譚嗣同密會袁世凱,請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二十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譚嗣同被捕前,有人勸他離開,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獄中,譚嗣同從容鎮定,就義前寫下慷慨詩詞:“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9月28日,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史稱“戊戌六君子”。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譚嗣同神色不變,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1899年,譚嗣同的遺骸被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輓聯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湖南歷史人物:維新志士、為國殉道的譚嗣同

譚嗣同英勇就義

結束語:在慈禧太后掌權、維新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光緒皇帝無力迴天,“戊戌變法”註定是失敗的結果。作為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用他們的鮮血,鞭韃了腐朽黑暗的清朝政府,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激發了人民愛國救亡的民族意識,讓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敢於站起來,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去英勇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