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来源:美篇@江仁铭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迪坑俯瞰图

迪坑,古时候也叫迪康、特坑。迪坑原隶属清流县,与清流“东坑”、“黄石坑 ”并称为古清流“三坑”。明清年间,东坑以文化夺魁,迪坑以武艺称雄,黄石坑以财富盖冠,他们以其人文之辉煌、武艺之雄威和豪富之伟姿于明清时期创建清流辉煌的历史。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迪坑牌楼

迪坑位于连城县东北部塘前乡境内之冠豸山脚,西南邻揭乐乡,东南接文亨、姑田镇,北毗清流,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13公里,居塘前乡之南,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冠豸山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景中村。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进士第

迪坑江氏先祖江杨忠、后改名江九益,从清流四堡江坊村塘塔上只身外出做工,到了水源村江屋岭(与迪坑相邻)居住一段时间,但在一场变故中,在七世祖江万六的组织下,于明朝末年到迪坑安居,属迪坑村第一代江氏始祖。江姓先人到此之后,人口逐渐增加,原住此地的黄、罗、马等姓人氏逐渐衰退,最后只有江姓留居。至清乾隆间总人口达1000余人,最旺盛时则在咸丰皇帝之初,据载总人口达1500多人,族谱记录同代男丁就有700余人。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进士、举人桅杆

今天的迪坑人口仅400余人,129户,辖5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村域总面积约9.87平方公里。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云霄岩防御所

迪坑是清流、连城通往姑田、永安的交通要道,由于商贾往来众多,村子周边成了土匪出没打劫的理想场所,不时地,村里也时常受到匪徒的骚扰。

到了明朝后期,江姓开基的十一代,由于对土匪的骚扰忍无可忍,村里就派了应湖、应海兄弟两人到嵩山少林寺学习武功,让他们学好功夫保护家园。

应湖、应海在少林寺得到大师的厚爱和悉心指导,几年后就学有所成,特别是应海百步穿杨的弹石功无人能比,兄弟两回村后立即开办武学堂,安排全体子弟习武,组织护村自卫队,在村里的至高点云霄岩设立了望防御哨所,以防匪徒的侵扰。

这个时候,恰是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之时。附近有个布地村庄,出了个功夫十分了得的邓光选,好事者为其算命,说有“九五之尊”之相貌,至少能够成为诸侯。

说着无意听者有心,邓光选受到鼓舞,就以护卫村庄的名义,组织起千余人的队伍。他和应海兄弟是表亲,知道应海兄弟学艺回乡,武功了得,多次邀请,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应海兄弟知道邓的心思后,坚决拒绝。

邓光选也十分有诚意。邀请应海兄弟到家里喝年酒。应海只身前往赴宴,席中邓光选不断劝酒表示友好,希望他们兄弟再好好考虑,可应海顾左右而言他,敷衍了事。

三番五次邀约都被拒绝,邓光选就乘应海在酒桌上松懈时动起了粗,当场五花大绑,想强迫其加入。

被关在房间的应海看见屋角有一酒缸便一边大骂邓光选,一边用脚用力踢床,将折断的蚊帐架借机甩向酒缸,用牙齿咬住酒缸碎片,磨断麻绳,用绑腿的绑带和麻绳,从窗户爬出逃回家。

应海跑了,一心邀他加盟的邓光选还不死心,一路赶到迪坑村口,应海边跑边捡小石头装进箩筐里,进行威吓阻止追兵。到了蜘蛛岩山门下,邓光选还边追边喊话:再跑就用乱箭了!

这时,早己在此接应的应湖立即背起过于劳累的应海跨进山门,不论邓光选如何叫唤劝说,兄弟两就是不开门。不一会儿,应海恢复了体力,看见邓光选依然不肯罢休,准备强行攻山,就火了:“你太过分了,这样还是亲戚吗?你再不走,看右耳还在吗?”话音未落,只见应海右臂一挥,一块小石头朝前飞去,邓光选右耳立时肿起来,马上,左耳又被石头擦伤。

看到应海兄弟软硬不吃,邓光选他们只得灰溜溜撤退。

邓光选没有成王,最后还落草为寇,成了“山大王”,这是后话。

应湖、应海兄弟因为智斗勇斗邓光选而出了名,他们以武术称雄,又一代一代的传承,确保村人安居乐业,耕耘家园。使迪坑周边平静了很多年。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都阃府

此后,迪坑迎来了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百余年间,迪坑练武学堂至少有七所:

1.应海、应湖兄弟学艺归来后,在迪坑祠堂教授本族子弟武术。

2.乾隆三十年,武生员江起栏在迪坑新路坑开设武馆。

3.咸丰年间,江昭翰在藤云背开设武馆。

4.清末,江于新在赖婆坑开设武馆

5.清末民初,江朝薜在藤云背开设武馆,还在姑田、小陶、洪山等地设分馆传授武术。

6.江二花,在茶盘林开设武馆。

7.江上弼、江朝品在早禾堂开设武馆。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练武石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双刀

现在,许多迪坑的旧宅里都依稀可见练武的场所、器具。练武石重达三百多斤,成正长方体,练武石规格大约56*50*20公分,是练臂力、体能的基本器材。这种东西在迪坑的很多废墟或老宅都可以看到,这也印证了当年他们把练武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的进士第也有一块差不多的练武石,说是武进士吴拔桢所用,看来比迪坑我们所见到的略小些,听说到培田观光的也只有世界冠军石智勇一个人举起来过。因此从数量、重量上看,可想而知迪坑人对武术的重视了。

武术在迪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过来又促进了家家户户的子弟勤学苦练武术。迪坑第十二代的江廷举有七个儿子,四子、六子、七子喜爱习武。

从应湖、应海兄弟去少林寺学习武艺回来的一百余年里,迪坑人常常勤学苦练,居安思危,担心自己的武功落伍,不能有效面对潜在的危险时,果断安排了后辈子孙江昭翰、江于升、江于新等子弟再到少林寺学习新的搏击技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战的勇士。代表人物除上述的七所武馆的师傅外,还有都司江起聘、武举江起卿、五品武官7人、六品武官15人。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纪晓岚题匾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寨墩书院

1851年爆发以洪秀全为首的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被称作太平军,仅两年多就攻陷南京,并改名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

彭大顺是翼王石达开的重要将领,被封为“翼殿右一旗大军略”。据《天国志之彭大顺童容海吉庆元朱衣点列传》:彭大顺,翼王部将也。初为殿前指挥,丁巳七年从翼王远征,任殿右虎贲军前队将,数年间转战赣、闽、湘、桂诸省,积功升翼殿右一旗大军略,复升旷天豫。

彭大顺前后四次进入福建,进击闽西三次。最后一次有记载:“大顺等留屯汀州度岁,辛酉十一年,春,正月,廿五日,克连城。三月,清人集兵来争,大顺亲将兵御诸城外姑田乡,于阵中伤,廿九日,伤发不治,卒于连城县中。”据《连城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辛酉正月,官兵败于童坊。二月,彭大顺进陷邑城,杀孙家良……四月,彭大顺自邑出掠,入邻辖清流特坑。乡民狙击之,殪。从队忿而歼其乡……”

上述的记载时间是对的。但真正的情况,按照当地人讲述,应该是这样的:

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将领彭大顺,百姓称之彭大王,于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攻克长汀后,直逼连城,扎营在县城孔庙(又称儒学前)。当时的太平军军需粮草供给已经十分困难,为了筹集军饷,他们向城关及周边的乡村发出缴饷告示,对如期交纳者发给收条,压在屋内神桌上,太平军见条,可保无虞。一旦抗交,太平军就会进行武力筹饷。

迪坑距离县城两个小时的路程,这里物产富饶,社会和谐,有“一门三万户,一桌九功名”的美誉,是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迪坑村的第十五代裔孙江昭翰一生喜爱习武,功夫了得,他的四个儿子于将、于源、于兴、于榜都是练武之人,另外,他还组织起由三十二个徒弟为班底的“童子军”,每日起神拜祭练武。

太平军需要筹措粮饷,每到一地都发布公告限时缴纳,有充足资源的迪坑自然就是重点征缴对象。他们却没有想到,这里成了“滑铁卢”。

迪坑人拒绝太平军的征缴也就情理之中的事:汀洲府衙被太平军占领知府孙家良被太平军抓住无法办案,江于钧(江祖枢曾孙)当时在汀洲府衙任职,知府临抓前就将知府大印交给江于钧,要他接任知府职位,为此江于钧临危受命就将府衙迁至迪坑的家里暂设临时府堂,这是代表主流,而太平军是叛军,邪不压正;有童子军,这是可靠的安全保障;有财物积累,也是几代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太平军狮子大开口,迪坑人受不了。还有人认为,太平军后期纪律没有前期的严明,成了杀人放火的“长毛贼”,所到之处,不仅备受清兵“追剿”,各地也组织地方武装予以阻击,阻遏其入城进村,各地均自筑山寨自卫。

太平军呢,军需不足,急需补充。他们必须惩处抗捐的“出头鸟”,保证征缴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捣毁政府机构——临时府堂,实现一箭双雕。

由于双方都不肯让步,矛盾不能调和,就必须通过战争来解决!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杀死彭大顺的勾刀

迪坑人做了大量的准备。除了让童子军进入紧急状态,每天派人到距离村庄一里多路的险要处楼梯岭(又称孤婆岭)放哨,并以长龙(一种松树做的大型火铳)响声为号,一旦有情况,让村中及时做好应战准备。而太平军则耐心地寻找战机。

已经是春暖花开、春播下种的时节,三月二十九日,迪坑人看到太平军迟迟没有动静,以为就此罢休,松懈下来了,大家忙于耕作。彭大顺侦知迪坑守备松懈,就半夜发兵,自己带队行军大约两个小时到了楼梯岭。当放哨的长龙炮响时,黄泥盘的童子兵还在睡梦中,只得每人匆匆忙忙的抓了一颗敬神的米果充饥,匆促来到腾云背坑应战。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阻击太平军第一道关卡------楼梯岭

很快,太平军过楼梯岭进枫树岭,随叉道兵分两路。一路直插迪坑村,见一对门楼房就进入厅中,但在神桌上未见有纳饷的收条。这时,那位已交过军饷的富户,从外面赶回,刚跨上门槛,还来不及掏出收条,就被兵士误认为是童子兵的住户而砍下头颅。另一路太平军到了腾云背坑,正要向迪坑的路上行进,这时,山梁上吹起童子兵的海螺号。彭大顺掉转马头,手舞大刀,率军带头冲杀。

面对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部队,江昭翰带领的童子兵毫不胆怯,挥动钩刀,顽强应战,在腾云背的田垄,激战半天,尸横遍野,血水满田。战至中午,太平军死伤无数,彭大顺观阵愤怒不服,亲自出马冲到阵中。

江昭翰的四子江于榜,虽然只有十九岁,初生牛犊不怕虎,缠住彭大顺就厮杀,全然不知对手是南征北战的骁将,钩刀对大刀,火并惊鬼神,几个回合后,彭大王老将疏忽露了破绽,被江于榜反手一击,矛叶钩刀刺入彭大王肋部的直抵心脏,随钩刀之势被拖下马来。彭大王也不是好惹的,忍剧痛挥去一刀,斩下了于榜的头颅。

江氏三兄弟听说父亲、四弟被害,更加拼力冲杀,战至下午,于源、于兴相继被害,只剩下长子于将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逃走。一天下来,父子5人,阵亡4人,童子军几乎全军覆没。太平军收兵时也伤亡近百人。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太平军进入村庄驿道----松毛岭

彭大顺因伤在心脏,流血不止而亡。他的遗体运回县城孔庙殓入棺椁,举法事做“七”,据传,在七个“七”的四十九天中出殡四十九副棺木,抬向各不相同的山场埋葬,到底哪副棺木真有彭大王的遗体及有何陪葬品则成了百载之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北京考古学家到连城考究,探访了两个多月仍无结果。

第二天,彭大顺的夫人亲自带领太平军卷土重来,血洗迪坑村,死难近千人。

有一首诗词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棋逢对手怒难平,士卒争先毙老彭;四野田兵曾莽伏,特坑首恶竟雷轰。因兹丧胆潜行道,倏尔遄归不计程;散骨扬灰缘作孽,可能念佛使超生。”

迪坑的保卫家园之战,得到了当时朝廷的高度认可。江于钧拟好奏章,要求朝廷表彰迪坑以江昭翰父子为首的童子军为保家卫国,斩杀彭大顺,打退太平军的自卫行为。同时也报告全村战死的童子军三十多人,被屠杀村民数百人及大量财富损失等情况。

已经回到京城的徐树铭接本后,即递交朝廷,咸丰皇帝阅后龙颜大悦,赞赏迪坑村民抗贼有功,追封江昭翰为五品蓝林奉直大夫,江于榜追封为飞虎将军,封于兴、于源为护卫将军,江于将、江于照、江于莲、江于煜、江朝裕等一律封为六品军功,拨金银、御酒给予安抚;另外颁发圣旨牌一块,原悬挂在迪坑的祠堂老屋厅内。清流知县崔光禄特题匾曰“千古如生”,所有参战人员名字都刻在匾上以为纪念。

“千古如生”一匾真实记载了一段迪坑村民血战太平军的历史,其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天动地亦鼓励后人载入史册。

隐藏在古村的痛——太平天国之迪坑战役

清流县令崔官禄题匾-----千古如生

迪坑自抗击太平军后元气大伤,武林精英损失殆尽。练武之人有的战死,有的认为受到重创关键是自恃有功夫在身,导致全村遭殃,就不再传授武功。

这是一段迪坑的痛,这是一段难忘的悲歌,我们只还原历史,但我们无法评价对与错,岁月悠悠,还是让世人去说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