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昨天说到在《庄子·杂篇·盗跖》中,孔子不听柳下季劝告,被盗跖一顿讽刺、羞辱后赶走,孔子半天没缓过劲来。

盗跖的一通讽刺语句简洁流畅,比喻生动、形象,犹如阅读一篇美文,表现手法细腻、微妙,更像是一篇古代的叙事小说,文字精炼,内容意味深长。

那这篇经典的文章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盗跖对孔子的怒斥。

孔子见到盗跖后,向后退几步,向盗跖躬身施礼。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盗跖手握剑柄,对孔子大怒道:

孔丘上前来!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诱的,都是一些愚昧的普通顺民。我个子魁梧长得美好,人人欢喜,这是我的父母给的,就是你孔丘不奉承我,我就不知道吗?我听说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别人。现在你孔丘告诉我要给我大的城池和百姓,这是用利来引诱我,是用对待普通顺民的方法对待我,这怎么能够长久呢?城池再大,也大不过天下,尧、舜拥有天下,可是呢,尧舜的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王、周武王被立为太子,但他的后世却被灭绝,这不是用天下来诱惑的结果吗?

盗跖的这番话语言犀利,比喻形象。

二.我们分析盗跖的话中其中的一段,看盗跖说的有没有道理。

这段话中盗跖的一个主要观点:“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他说,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诱的都是愚昧的普通顺民。

有没有道理呢?有,但这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理解,是限定在一定条件下,什么样的条件下呢?

在物质条件缺乏,捉襟见肘、生活窘迫,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人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在家徒四壁,吃不上饭、看不起病的情况下,一丁点利益就可以将人心俘获。

如果在一个生活富足、物质条件优越、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只有用更大的利益才能打动人心。

但是,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以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在一定条件下为限定的。

如果人的价值观以货币财富为中心,把拥有货币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志(2019年12月30号文章),将人生经济上的落魄视为羞耻,那么,以上观点成立。

如果价值观不是以货币财富为中心,那么,以上观点不成立。

怎么理解?

三.孔子的“重义轻利”的内涵。

这里就要说到孔子在春秋所倡导的“重义轻利”。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义”,含义有多层,主要的含义通俗的讲,是公正、正义的道理和举动,

“义”和利益是相对的,和“义”有关的古语实在太多了,义薄云天、义不容辞、大义凛然、侠肝义胆、仗义疏财、大义灭亲、义正辞严、微言大义、舍生取义等等都是对“义”的诠释。

“义”,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所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转折、历史人物都含有义的成份。

小到生活的琐事,大到民族的存亡都存在“义”。

孔融让梨。

父母挑大个的梨给四岁的孔融,孔融却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总是挑小个的梨,虽然事小,但既包含了“义”,舍大取小,又包含了礼,这就是重义轻利,微行但大义,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和修养。

宋词的满江红

岳飞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捐躯沙场的情怀,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书写讨伐匈奴的民族气节。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中国历史上也就是从南宋开始更加注重民族的气节。

历史上的崖山之战。

1279年,蒙古人攻打南宋,最后宋军兵败,陆秀夫身背7岁的小皇帝跳海,随后,十几万南宋军民全部投海,以身殉国,宁死不降!

这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

四.孔子“重义轻利”对华夏民族后世的意义。

人有思想,会思考,很多时候很理性,但更多时候,人是感性的,眼见为实,这种时候,只会把利看在眼里,而把“义”抛掷脑后,在利益面前被折服。

而“义”完全相反,是理性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精神,看不到摸不着,和感性的利刚好相反。

可是“义”这种形而上却极其重要,不仅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更是天地的规则,象征着天地之道,古人讲天人合一,人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时候,才能够长久,社会、国家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时候,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生活看似平淡,其实很复杂,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义”、利并存,我们经常面对着“义”和利,都需要在“义”、利中做出选择,怎么选择?

孔子告诉后人:重义轻利。

所以,重义轻利不只是是儒家的学术和思想,更是中国古人的智慧,2520年前,孔子用一生的言行告诉了后人什么是“义”,用勇气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义”,什么是重义轻利。

五.盗跖的言、行不一。

盗跖的一个主要观点:“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

他说,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诱的都是愚昧的普通顺民。

这是盗跖的价值观,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盗跖怒斥孔子的理由是,不要用对待愚昧普通顺民的方法对待盗跖,不要用利益来诱惑自己。

但盗跖本人号令9000盗寇,烧杀掳掠、强抢民女,用人的心肝做下酒菜,无恶不作,这就是盗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视人命为草芥,没有丝毫的人间寡廉鲜耻,更谈不上“义”、利的取舍


庄子笔下凶恶残暴、言行不一的盗跖对孔子的怒斥留给我们的启发

儒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盗跖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益,只是盗跖对拥有大的城池做王侯的利益不感兴趣,更喜欢无拘无束、烧杀掳掠,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利益,所以,读庄子这篇文章,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要看所关联的儒家思想、历史及人物,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

结束语

从盗跖的人生追求看,盗跖的一生都写满了一个“利”,只追求感官的享受,生命中只有利益,而且,这种对利益的追求,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也是庄子笔下人物的一个代表。

由此得知,盗跖的言行完全不一,一个杀人如麻、把人的心肝当做下酒菜的匪首,大言不惭的评论先古圣贤,谈义,本身就是对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依赖——“义”的亵渎。

庄子这种刻画盗跖的独特手法,更加衬托了儒家思想——人生“重义轻利”的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