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農商銀行 助力大棚種植戶 走上脫貧致富路

  5月3日,在山東省蒙陰縣舊寨鄉北樓村的大棚裡,村民老趙一家正忙碌著採摘黃瓜、豆角、草莓等瓜果蔬菜,額頭掛滿了汗水,臉上洋溢著微笑。在他經營的大棚種植基地裡,有滿載農副產品整裝待發的貨車,有專門來購買有機瓜果蔬菜的顧客,有前來遊玩採摘的遊客。老趙滿臉欣喜地告訴筆者,多虧了農商行長期以來的幫助,他種植的反季節瓜果蔬菜每畝可收入3萬多元,隨著疫情逐漸得以控制,市場進一步好轉,今年他還想再上幾個大棚項目,增加種植面積,同父老鄉親一起走上脫貧致富路。

  以前,由於北樓村僅依靠傳統蜜桃種植,產業單一,村民也並不富裕。2011年,一直在外經商的宋漢相回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就琢磨著怎麼樣帶領群眾致富、怎麼樣去推動村莊發展。“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才能讓老百姓掙到錢,讓村集體增加收入。”宋漢相說。鄉村振興需要依靠產業振興,新農村要有新產業,但發展產業談何容易,村裡一沒有資金,二沒有資源,拿什麼去發展?這成了困擾老宋的大難題。

  經過詳細考察,村裡決定把幾十畝低窪地利用起來,種植果樹、蔬菜大棚,帶領鄉親們一起發展現代農業。隨著大棚種植項目的推廣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投入到大棚種植行業中來,資金不足問題也逐漸顯現。瞭解到情況後,蒙陰農商銀行舊寨支行立即和村兩委進行了對接,並積極走訪所有種植戶,瞭解他們的資金需求。項目初期,農商銀行和村民一起算了一筆賬,1畝地需要投資2萬元,10畝地的反季節蔬菜就要投資20萬元,而對於土生土長的農民來說,哪有這麼多資金可以往裡投,再說,萬一項目經營發展不順,又該怎麼怎麼辦?

  貸還是不貸?貸,一旦項目失敗,信貸資金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不貸,農民不能增收,農商行也不能增效。為切實幫村民解決困難,蒙陰農商銀行對蔬菜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近幾年,北樓村的蔬菜產業雖然規模較小,但發展迅速,起初在種植非洲菊的基礎上,著力發展草莓、火龍果、葡萄、西紅柿、黃瓜等十幾種高效益品種;又因為反季節蔬菜是“錯季果蔬”,當常規蔬菜品種還沒下地播種時,它卻成了最受寵的果蔬,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市場價格高,銷售俏,真的是“一斤果蔬一斤肉,一畝大棚一輛小車”。

  經過深入調研,蒙陰農商銀行以反季節果蔬為突破口,只要農民給反季節果蔬搭建大棚,蔬菜貸款的風險就能有效降低!蒙陰農商銀行在傳統支農貸款的基礎上,創新推出“鄉村振興系列貸”,對特色種養殖行業進行針對性扶持。今年,由於新冠疫情影響,種植業也受到一定衝擊,部分種植大戶、家庭農產和合作社等都出現了資金短缺的情況,為進一步扶持廣大種植戶渡過難關,蒙陰農商銀行又推出了“魯擔惠農貸——農耕貸”產品,通過搭建綠色信貸通道,實行利率優惠,限時辦結等普惠金融政策,切實為種植戶們雪中送炭,排憂解難。截至4月末,蒙陰農商銀行已累計投放種植類貸款1.2億元,支持了2100餘戶農戶發展種植,脫貧致富。

  現在,北樓村已經形成“政府引導、村級運作、合作社支持、農民參與”的生產經營方式,高標準大棚也由17個擴展到了39個,其中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22個。北樓村也已經從小山村進化為遠近聞名的大棚種植村、農家樂旅遊村,這裡的葡萄、火龍果、草莓、非洲菊、蔬菜供不應求,每逢果品成熟時,採摘園裡遊人如織、應接不暇。村民們也通過科學種植綠色產品鼓起了“錢袋子”,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撰稿人:李 健 張 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