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Art陳琦按:

印痕是版畫獨有的本體語言,它不僅具有媒介物性,同時也蘊含藝術家個性的造型語素與審美傾向。在現代版畫創作中,印痕不再僅限於畫面視覺形象的表現,其本身便具有天然的活性與鮮明的當代文化特徵。

縱觀趙媞的版畫藝術實踐歷程可以看出她對印痕由單純物性深入至其背後精神性的領悟與認識,正如她所言:版畫是生活的痕跡也是思想的痕跡,甚至是一個群體乃至民族集體記憶。她的藝術創作,從接觸水印木刻以來產生了很大變化。這不僅僅是媒介與材料的轉換,同時也是思想認知的轉變,也許她在水印木刻創作中能夠體驗到一種狀態,那就是自己內在表達驅動與媒介之間形成了親密無間的契合與從容。


——陳琦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於我而言,藝術選擇與追求,是對生活的選擇與追求。對生活體驗的不同可以引發不同的感受,對生活理解的不同也同樣影響著對生活的感受和表現。也許日復一日的生活變得平淡無奇,甚至枯燥乏味,但藝術創作賦予我一雙敏銳的眼睛,它可以捕捉生活中令人動容的瞬間,也可以洞悉生活痕跡背後的百味人生與時代洪流。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陽光新雨後》63×107cm 2013年

大千世界諸多的現象都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但只有引起切身感受的內容才有可能成為我的創作題材。即便是簡淡樸素的藝術語言,也可以呈現對生活的感知與理解以及表達對所處時代的感受,同樣可以恰如其分的表現自身關注的客觀對象,並使其具有精神上的指引意義。

我把版畫創作理解為一個探尋過往生活痕跡過程,一如其“印痕性”特徵,生活的痕跡是就是它的印痕本體。它可以是一種記憶,存在於不斷消失與復現的過程;它也可以是一種精神,穿梭於歷史與現實之間,成就一個群體乃至民族的集體記憶。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山花爛漫》77×55cm 2017年

在我以往的創作中,曾一度以個人興趣所致,畫一些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東西,零散的、局部的或是生活中的某個細節。大多是生活觀察的即時感受,關注的視角都是小範圍,以近景乃至特寫的景別來表現。簡單的靜物支配著我的創作,儘量讓語言簡練,總想表達安靜的情境和即時的心境,自然地,在藝術形式方面並沒有過多的考慮。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鄉村之夜》70×44cm 2016年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寫生》60×29.5cm 2017年

油印木刻版畫上手方便快捷,在東北地區也有悠久的傳統,因此最初的版畫創作多以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為主。但是在創作過程中我經常通過大量的刀痕累積以及明快的色彩力圖減弱木刻版畫對比關係和厚重的視覺效果,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源於我對木刻版畫的主動改造,使其符合我內心感受的表達規律——也許自現代版畫誕生以來木刻版畫被賦予更多的鮮明立場和強烈力量

,我開始意識到藝術媒介的重要意義。出於表達的需求,敏感而溫婉的水印版畫開始走入我的視野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藍格子襯衫》77×88cm 2010年

初識水印是源於於承佑先生主持的一次公益水印版畫培訓,短暫的學習使我對水印版畫僅僅有一個粗淺的認識,雖然後來看了更多關於水印的書和作品,但終究沒有系統學習,只知有油印、水印之別,不知其中深意。這期間也開始自行摸索水印版畫技法,數次碰壁,才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如:

紙張含水量會影響紙張伸縮度,進而影響對版精確度;顏色乾燥後會變淺,在調色時就要預設最後的印刷效果等等。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寢室》66×67cm 2017年

這期間的創作都是用棉性水彩紙或版畫紙印製,如阿詩88,哈內姆勒等,雖然質地厚實,但視覺效果卻離始終無法與“溫潤”這樣的字眼掛鉤。我想這與材料有很大的關係,同時我意識到

如果不能從水印版畫的根本上入手,就不可能完全理解這種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版畫形式。之後我參加了一次有關傳統水印版畫的培訓,實踐了傳統版畫的複製,瞭解傳統水印木刻工藝,也重塑了我對水印版畫的認知,宣紙與水的融合是水印版畫的精髓所在,這似乎離我接觸水印木刻的初衷更近了一步。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柔軟的記憶》57×77cm 2018年

我在這之後的創作中將記憶復現,過去和現在的瞬間感受凝結在水跡印痕中,雖然描繪的是靜止的物象,卻是記憶情感的敘事。《不盡的思念》、《星期六的早晨》、《柔軟的記憶》是近幾年創作的,試圖通過水印版畫的形式呈現與我生活相關的靜物,呈現個人眼中觀察的小世界。衣物,自人類文明產生之時便是最貼近生活的物品,

它與人的關係已然超越實用,產生了更深刻的情感寄託和審美需求,在紡織成柔軟衣服的同時也將伴隨這件衣服的個體情感藏入這經緯之間。

生活的周遭是因有人的情感記憶才有溫度,很難用物質做衡量,此時衣服不僅僅是人們生活中的物品和形象的外表,而是一個故事,一種懷舊的快樂。藉助衣服的物象,抓住一段具體的生活感受,達到物我交融的追求。這也許我一生都在不斷的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尋找自己,這是一條漫長而悠遠的路。水印版畫自然能夠與柔軟的衣服有更深刻的結合,顏料的顆粒滲透進宣紙之中像是織物纖維的輕柔質感,我想這是水印版畫作為藝術表現媒介恰到好處的運用。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不盡的思念》57×57cm 2016年

我知道好的作品應該會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除了技術的合理應用,在藝術表達與藝術媒介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是一個更為關鍵的課題。一件衣服如何讓觀看者產生更廣泛和更深刻的共鳴也許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我有幸再次來到中央美院學習,只是這次我是因水印版畫而來,參加“水印版畫重大題材人才培養”計劃。在這次學習中有關技術、有關創作、有關觀念都進行了系統而徹底的更新,尤其是前文提及的兩方面,來自導師們的指引和同學的幫助讓我受益匪淺。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星期六的早晨》96×67cm 2015年

一方面是工具材料“主動性”拓展。現代水印版畫的“現代化”表現之一是工具材料的現代化,比傳統水印版畫在工具材料上有更多的選擇。新材料、工具本身並不具備藝術性,關鍵在於藝術家對它的認識,如何開發和利用在創作實踐中。隨著更多高科技技術融合進來會出現怎樣的狀態,都是在接下來思考的重點問題。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陣雨掠過田野》90×70cm 2019年

再有,北京期間的學習使我意識到傳統水印版畫語言需要進行當代語境的轉換,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當代水印版畫創作應當超越技術——作為表達媒介而存在。現代水印版畫語言與傳統語言的區別一方面在於形式,從形式的本體出發重新進行藝術解構,得到有助於自身創作的語言結構;

而從另一方面看來,進行水印版畫的當代轉換又離不開傳統材料技術的物性本質,藝術家只有在充分認知材料與技法的基礎上,認識到由此產生的特殊審美屬性,從而達到超越物質的媒介轉化,這需要一個形而上的轉化過程。最終的超越也許是消解了筆觸、印痕的複合媒介,也可能是從二維的空間跨越到三維的空間時衍生出新的表現語言。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趙媞《大運河——高郵段》100×47cm 2019年

同時,自己的創作理念在這期間得到拓展,僅僅侷限於個人的感悟並不能完成創作的昇華,因此需要通過具體的物象關聯更為廣闊的社會屬性。一件衣服也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將一件衣服變成圖像的過程也許有是通過藝術家個人特殊的情感轉化而來,但使得藝術家將之變為藝術品之時,它體現出的是藝術家透過這件衣服所洞悉的生活本質,人性好惡與時代屬性。換言之,將個體的生活的痕跡融入時代背景之中才使得這個痕跡具有普遍的存在價值,也才使得這段回憶值得以藝術的方式復現。

以水印版畫探尋生活痕跡的過程,於我而言像是走進一個離開許久的房間,已然充滿了時光的味道,輕輕推開嘎吱作響的木門,挪開桌上的書本,灰塵圍繞它形成的痕跡清晰卻柔軟,陽光透過閃耀金光的塵埃,將我帶回過去的時光。過去生活在此發生,留下的一切皆是痕跡,今後的生活仍從此開始,只是遠遊歸來的我多了幾分對生活的認知。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關於作者

趙媞,任教於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版畫藝委會委員,致力於中國水印版畫推廣與發展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藝術家趙媞

本文系“Art陳琦”微信公眾號特色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趙媞:復現生活的痕跡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