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提问》

本书的作者是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它系统的介绍了该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获得真知。文中有很多处都提到了“慢思维”。所以,要想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建议先看看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一、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1.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批判性思维教会你很多技能和态度,使你理性地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并令你为它感到自豪。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

2.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2)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3)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3.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被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

“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以效法的模式,使他们想要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有多大价值时可以借鉴。要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参与,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演说者和听众之间展开的对话。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愿意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你首先得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4.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5.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批判性思考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自主决断, 好奇心,谦恭有礼,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6.让对话进行下去

最重要的是,当你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时,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

使用这些策略,可以让谈话一直继续下去。

(1)不妨问一下“你是不是说……?”确保你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问一下对方,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他改变想法。

(3)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这样双方都可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下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你所依赖的证据这么薄弱?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把对方最好的理由拿过来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谈话中产生分歧的起始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你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英。

(8)表情和动作都要表现出谦恭的样子,不要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二、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1.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为了维系社会关系,我们也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谈话对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注重策略。

2.思考过快

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3.刻板印象

当我们形成刻板印象时,我们就会断言,因为某个人属于特定集体中的一员,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

4.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1)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2)信念固着

我们总是带着各种观点“上路”。

(3)可得性启发

与“系统1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懒惰,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习惯于依赖自己已有的信息,而不是依赖做出更好的决定所必需的那些信息。

(4)答非所问

经常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往往怎么容易就怎么回答,也不管回答得对不对。也许我们根本就是答非所问。我们于无意中用自己的问题替代了别人的问题。

5.自我中心

是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对我们来说,自己胃里一时半会儿的空空如也,常常要比这个星球上每天有超过35 000人因饥饿而死这个事实显得更加万分火急。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世界围着它们转,或者说至少应该围着它们转才好。

6.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时,他就在钟爱“似是而非”了。

有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叫作奇迹式思维。有些事情,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

三、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评价一个人的论证之前,我们先得找到他的论证。

1.论题的种类

(1)描述性论题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2)规定性论题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2.寻找论题

一旦你找到整篇文章或整场讲座都在论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和该文章(或该讲座)间的联系,你就已经找到了论题。

在论题没有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结论。

所谓结论,即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3.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作者或演说者对所提问题进行的任何解答也都是结论。

有时候,和我们交流的人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他们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得依靠推理来得出结论。

4.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1)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一个回应,如果知道论题是什么,就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

(2)线索二:寻找指示词。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indicator word)引导,告诉我们接下来出现的就是结论。

列举一些该类指示词:因此(consequently);表明(suggests that);由此可知(therefore);由此得出(thus);因此可以断定(it follows that);我要说的重点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显示出(shows that);证明(proves that);告诉我们(indicates that);问题的实质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3)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首先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

(5)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5.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一步步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四、理由是什么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

论证本身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论证必有其目的。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1.开始质疑的过程

一个陈述(或一系列陈述)要想成为理由,就必须被立论者用作结论的支撑或依据。

2.找到理由有提示词来帮忙

以下是表示理由的一些提示词:由于(as a result of);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鉴于(in view of);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因为证据显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研究显示(studies show);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3.理由的类型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信念支持的信念。

4.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5.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论证。

先有理由,后有结论

6.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得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

找到涵盖该论题的主要刊物。

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五、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1.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

2.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对于那些并未被包括在基本论证结构内的关键词或短语,你就可以把它们“从淘金盘里扔出去”。

3.检查有没有歧义

4.判定歧义

5.语境与歧义

聚焦歧义现象的关键问题为你奠定了不偏不倚的基础,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同意某些论证。如果你与想要说服你的人对论证过程中所用关键术语的意思在理解上有分歧,那么你首先要解决这些分歧,然后才能接受他提供的论证。

6.歧义、定义和字典

7.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8.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你没有义务去评价那些表述不清的想法或选择。

9.歧义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1.到哪儿去找假设

具体说来,有两个地方可以用来寻找假设。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连接假设);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假设。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2.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论证过程中,各种理由才能从逻辑上支持结论。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3.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4.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5.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6.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7.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另一个找出价值冲突的有用技巧就是反串。

最后,你应该经常看看,不同的意见是不是来源于以下这个价值观冲突,它牵涉到个人有权以特定的方式行事和这种行事方式给集体幸福带来的影响。

8.了解其他人价值倾向的价值所在

9.价值观与相对性

10.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所谓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你应该还记得,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11.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12.定位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

使自己站在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上。

使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避免将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当成假设

13.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这里所谓的“无意义”,是指那些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14.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4)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七、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1.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2.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3.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4.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我们很多人都擅长犯“转移话题谬误”。

5.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这样一个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这就是“循环论证谬误”。

6.推理错误小结

7.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8.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八、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1.我们需要证据

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支撑?”如果需要证据而又没有看到证据,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断言”,意指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支持的断言。你应该严肃地质疑孤立断言的可靠性!如果有证据,那你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找出事实断言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是:a描述性的结论;b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c描述性的假设。

2.证据的来源

有以下三种情况时,我们最倾向于同意它是事实断言:(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比如“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这个断言;(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3)当这个断言有坚实的证据合理加以支撑。

3.将直觉作为证据

当我们用直觉来支持一个断言,我们依赖的是“常识判断力”,或者我们的“预感”,或是依赖“第六感”。

直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可不可靠。因此,如果与凭直觉得来的信念产生分歧(事实上,这种情况常常出现),我们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来判断该相信哪些。同样,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地处理,极大地忽略相关证据,并反映出强烈的偏见。因此,我们必须要非常警惕那些单凭直觉支撑的断言。

但有时直觉其实也依赖一些其他类型的证据,比如大量的相关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它们会被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脑海的某个角落提取出来。

作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就是想查明那些依赖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撑。

4.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5.将典型案例作为证据

具体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相关的研究证据。

将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用作证明时须小心而谨慎!

6.将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

引用具体人士的这些说法都被称为当事人证言。

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类当事人证言无须过多关注,直到我们找出它们背后更多相关的专门知识、兴趣、价值观和偏见再说。

7.将专家意见作为证据

当你发现将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用作证据所存在的问题时,你就有了正当理由,可以犹豫要不要接受基于这样的证据所得出的结论。知道它们存在的问题让你有了防护盾,用来抵御一些伪造的论证。但你还是真心想去公平对待人们所拿出来的、希望你考虑的那些论点。所以,对给你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的人,问问他们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这样做就变得很有意义,要给所有论证充分展示的机会。

8.你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在学术写作中,能公开证实、依据科学方法进行并在出版之前接受同行评价的研究被赋予了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九、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因为很多原因,个人观察常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

2.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首先,它追求的信息是以公开证实过的数据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的数据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取的,其他有资格的人根据同样的条件,可以展开类似的观察并获得同样的结果。

其次,科学方法的第二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可控性——就是说,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出现的错误。

最后,语言的精确性是科学方法的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许多概念常容易混淆、模糊并显得模棱两可。科学方法则力图在语言运用上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当立论者依靠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来源时,你应该记住以下8点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3)研究发现并不能证明结论。

(4)如同我们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待、态度、价值观和需求,使他们所问的问题、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发现的方式都烙上偏见的印记。

(5)演说者和写作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那些断言。

(7)研究的人工程度怎么样,也会引起研究的变化。

(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当我们客观地评价研究结论的时候,请小心不要犯这样的论证错误:那就是在有些结论中强求确定性,而其实这结论中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却并不足以否定这一结论。我们把这一论证错误称为“强求确定性谬误”。

3.从研究的样本来概括

有几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必须要牢记在心: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括样本应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4.从研究的测量方法来概括

请经常对一个科学研究提出这个问题:测量方法的满意度怎么样?同时还要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概念,如果有的话,它们有没有可能提供不同的结果?”

5.片面的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数据必须经常接受审查,看看它们有没有可能存在偏见。特别要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在评价调查结果时一定要警惕语境因素的影响。

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6.将类比作为证据

如果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悉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作类比论证。

识别和理解类比:如果我们有兴趣要解释的事物与被拿来和它作比较的事物在很多重要方面都相似,那么它在其他重要方面也会与那个事物相似。

评价类比: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你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方式。(2)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相关性。另一个可能帮助你评价类比论证的策略就是找出可替代的类比来理解作者或演说者想要理解的同一个现象。这样的类比要么支持要么反驳从原类比当中推断出的结论。如果它们推翻了结论,那么它们就反映了刚开始用类比进行论证时所存在的问题。

要找到你自己的类比,有一种建设性的方法如下所述:(1)找到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2)尽量找出你所熟悉的与上述情况有共同特征的其他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种不同的情况。(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7.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我们给出以下这些建议。

已避免用“系统1思维”来判断专家的意见,并且依靠了“系统2思维”。

让思维领先,情感随后。

它通过了你学会的这一系列判断性问题的盘问。

它包含了合格的表述。

它并非适用于一切情况,要认识到它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的局限,比如说,这个结论适用的人有什么本质特点。它不会过度概括。

它是在一个研究大背景里提出来的,证据并非从天而降,它的发现并不适用于每个人。

它经受住了其他对相关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的判断性审查。

找到对研究断言的深入分析的那些讨论资源,例如杂志、书籍、期刊和网站、博客等,它们都鼓励连篇累牍的批判性的讨论。

十、有没有替代原因

1.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在使用证据支持他对某件事起因的一个断言,这时你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原因。

2.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找出替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自己遇到的有因果关系的结论进行回应,遇到这类结论的情形主要有三种:①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②以往或现在的世界大事;③科学研究的结果。

3.找到替代原因

当你发现替代原因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东西当成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4.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如果人们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通过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就应该包括足够多的因果因素,以说服你相信它们并不是过于简化,或者作者应该向你说明,他在结论中所强调的因果因素仅仅是一堆可能的促成原因当中的一个,即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5.多种视角可作为寻找替代原因的指导

你在作业中遇到各种不同的视角时,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尽快熟悉各种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在你努力找到各种原因时,要警惕专家和你都具有的一个倾向,那就是沉浸在“确认偏见”当中,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已经相信的一切相一致的那些证据。

6.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最好的组间设计,也就是随机化实验设计,以便将替代原因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设计常被称作黄金标准,常常拿一个研究小组对一个实验干预的反应,比如说药物治疗,与一个相同的研究组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如何表现来进行比较。

7.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我们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特征甲(如消耗的能量棒的数量)与特征乙(如在一场体育运动当中的表现)之间有关系,我们就说甲引起了乙。

应该仔细考虑下面四个针对这项研究发现的可能的解释。

解释一:甲是乙的一个原因。

解释二:乙是甲的一个原因。

解释三:甲和乙有关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丙。

解释四:甲和乙相互影响

8.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

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当你看到这种论证方式的时候,要问自己一声:“有没有替代原因能解释这个事件?”和“除了一件事紧随在另一件事之后发生的这个事实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过硬的证据?”

9.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10.评价替代原因

作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你就得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解释,看看每一种怎样契合当前的证据,要竭力对你自己的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11.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达和交流

因果论证对于作者而言是最难写的论证之一,你必须要筛查一大把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些原因货真价实,而另一些原因则能以假乱真。然后你还必须要展示一种实实在在的因果关系的存在

在你证明了某种关系确实存在之后,接下来你必须要说明这种关系会朝着你暗示的那个方向发展。

最后,你也许想说明自己一直专心学习的因果关系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要比其他的选择更好一点。

12.发掘潜在的原因

学会的教训:(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替代原因来加以解释。(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3)大部分持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的原因不会一目了然。(5)最后,特定的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会思考和判断的人获得一定意义的理智上的谦逊。

十一、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2.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当我们遇到平均数的时候,记住全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完全符合确切的平均值,与平均数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3.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4.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统计数据经常因为不完整而欺骗了我们。

5.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要想小心对待带有数据的论证,你可能要从论证中专门拿出点时间来解释这些数据是怎么产生的,数据的含义,以及数据存在的局限。这样做会增加你在读者中的可信度。

十二、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处

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论证过程的信息。

2.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3.可以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1)常见的反驳论证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2)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3)遗漏的价值取向或者视角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b.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b.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b.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使用这些回答的人所报告的不同的答案?(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a.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b.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a.当“通灵巫师”或者“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运动赌博人士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一样,然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4.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不管你在什么时候读到或看到一个论证,使用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多久以后)之类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其他概念时,都要尽量养成这样的习惯,坚持要看到具体的数字,一定要坚持这种做法。当你遇到这些需要具体数字的概念时,一定要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慢思考”是多么重要。你需要使用“系统2思维”来获得具体数字方面的信息,需要这些信息来做一个细心的决定:应该相信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5.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声:“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6.省略的信息还是找不到

如果你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只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7.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结论

你已经知道二分式思维可以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通过将各种结论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加以避免。这种限定的过程需要你对任意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1)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2)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3)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才是准确的?

8.两面还是多面

9.条件句的衍生能力

10.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3)重新表述论题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11.让思维更灵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