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瞭解三國故事的人,想必都為諸葛亮的智謀感到讚歎。儘管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小說提到的這般“妖魔化”,但他的歷史評價,卻是很高的。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對此,傅玄便曾評價道:“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但鮮為人知的是,諸葛亮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其實離不開劉表的一項政策。

在當時,由於時局混亂,導致各地烽煙四起,百姓流散。這麼一來,傳統的教育業也難免受到嚴重打擊。諸葛亮出身於琅琊諸葛氏,也算是家學淵源。但他在年幼時期,父母便相繼去世。

為了避難,諸葛亮和他的兩個姐姐,一個弟弟跟隨著叔叔諸葛玄來到了荊州地界。從徐州到荊州,諸葛亮所遭受的艱辛可想而知。這時候的諸葛亮,還在少年時期。因為戰亂與背井離鄉的因素,所以他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真正令諸葛亮蛻變的,是他在荊州待的十二年。在這段時期,諸葛亮的智謀、才學與見識,都得到了驚人提升。而他之所以能完成蛻變,離不開三個因素。

首先,劉表為荊州營造了一種天然的學術氛圍。劉表是什麼人呢?他是東漢時期的名士,曾與他人號稱“八俊”,是個名副其實的黨人。在經過黨錮之禍後,劉表的熱血被逐漸消磨,最終來到荊州避難。

從劉表的經歷來看,他並不熱衷於功名利祿,也不喜歡聲色犬馬,唯一感興趣的,便是與學者交流。或許,這便是劉表最大的心願。畢竟在入仕的理想破滅之後,劉表受到隱逸思想影響,故而他力圖將轄內的荊州打造成一個美好的精神樂園。

據《後漢書·劉表傳》記載:

“愛民養士,從容自保”,以致於“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慰賑贍,皆得資全”。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穩定的政治局勢、繁榮的經濟基礎、再加上劉表對文化的熱愛,導致大批學子紛紛來到荊州。由此,荊州文化圈一度成為漢末文化的聚集地。荊州的治所襄陽,更是無數讀書人嚮往的學術中心。

在《劉鎮南碑》中也有記載:“(劉表)篤志好學,吏子弟,受祿之徒蓋以千計,洪生巨儒,朝夕講誨”。甚至有學者稱,劉表大力發揚學術的行為,是洛陽太學的另外一種延續。以一己之力,將國家教育這個重擔接下來,可見劉表塑造的學術圈,是多麼令人嚮往了。

從初平元年(190年)劉表進入荊州時算起,到他建安十三年(208年)去世為結束,劉表執政的十九年間,是荊州最為輝煌的時代。為此,無數士子為之受益。諸葛亮也不例外,他在襄陽待了十二年,便深受這種學術氛圍的影響。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其次,離不開當地名士的提點。《襄陽耆舊記》中說,諸葛亮的大姐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兒媳。於是諸葛亮便藉著這層關係,虛心向龐德公請教。後者是當地大儒,見識與才學都很不俗,他對諸葛亮的早年求學經歷,亦產生了深遠影響。

另外,為了提點這位後輩,龐德公還將諸葛亮引薦給司馬徽當學生。再加上諸葛亮的老岳父黃承彥,也是沔南名士,擁有極高的才學。所以在司馬徽與黃承彥的教導下,諸葛亮的眼界也逐漸開闊。

而且因為這些關係,諸葛亮還能經常參加荊州名流圈子中的聚會。又因為劉表經常帶頭搞這些學術交流,導致諸葛亮在宴會中受益匪淺,自身的眼界與能力,都得到了極大鍛鍊。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最後,諸葛亮與諸位同學的交遊,也讓他的思想得到不斷的提升。“閉門造車”,其實不利於學習。而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又收了不少土地,如孟公威、石廣元、徐庶、龐統等人,都是難得一見的青年才俊。

儘管諸葛亮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將來會比這些同學有出息。但他在這種思想碰撞的交流會中,依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再經過彌補,諸葛亮才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正因如此,諸葛亮才能足不出戶,便已知天下大小事宜。經過這十二年的鍛鍊,諸葛亮最終略有所得。他不再研究理論,反而對外界局勢多有關注。直到劉備來到荊州,諸葛亮這才知道,他一直等的人終於來了。

劉表在荊州推行一項政策,引天下人叫好,還讓諸葛亮跟著沾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