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2018年度阅读报告》7月8日出炉。数据显示,一位“70后”男性读者在浙江的公共图书馆共借阅书籍926本,平均每天2.5本,是2018年在省内公共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人。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这哥们,

一年926本!!!

等于把我近三十年的书都看完了。

如果不是漫画或绘本,打死我也不信啊!!!

这哥们估计觉得借书这个动作很有逼格。然后就重复再重复。

小弟我一年大概看30多本,并且含电子阅读。

自从真正懂得阅读以来,一直奉行:读不在多,而在内化。贪读再多,不去内化,简直就是机器啊。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仅要投入时间,还需投入情感,更重要的是投入深度思维。而这个“思维”,在我看来,顶顶重要。

既然要深度“思维”,就需要磨。磨,就快不了。快不了,自然也就读不了那么多——时间恒定的嘛。

就这么个逻辑。

第一个问题,答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下面说说我的读书心得。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近十年读“诸子百家”,一家竖读,家家横读

近五年读“古典诗词”,做一只咀嚼美学的蜗牛

近10年,我都在读一个主题,那就是“诸子百家”。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读这么一个主题呢?因为我不想错过老祖宗最牛逼闪闪的思想。

除了啃读“诸子百家”的原典(《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外,我还会读一些解读方面的书籍——读梁启超、冯友兰、胡适、郭沫若、钱穆这样的学术大家;当然,也会读流行读本,虽不十分严谨,但也通俗晓畅——比方说杨伯峻、鲍鹏山、易中天、南怀瑾等专家的解读。

统共加起来30多本书,读了10年还没读完。为何?因为思想很深邃。再加上我读书很变态。一家竖读、然后家家横读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吧,读《论语》,我当然不是只看一个注解版本,我有时是几个注解版本对照着读,纳多家之观点,厘清或共存,此为“一家竖读”;所谓家家横读,很简单,就是将每一家的思想冲突摆在一个台面上对比研究。

儒、墨、道、法——加上一个佛,个个皆精辟,个个皆有漏——在角度,在立场。读得多了,把个早年偏激的我给整圆了。圆融看世界并不是没有观点,而是更加多元化,更加宽容了。无绝对正确,也无绝对错误。事物总在变,盛而衰,衰而转盛。祸转福,福又趋祸。这些是佛家与道家的思想。也有儒家“中庸”思想的渗透。

疫情期间,方方日记,相对来说,我算是冷眼旁观的。我甚至可以预料其发展路径。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诸子思想”太厉害了。

此处不展开。

早年我极迷法家《韩非子》。因为法家极通人性之劣根。其虽说“法势术”三位一体,但统观而言,无一不“术”。术也是好的,道不精,尽用术,远好于“半道半术”。《韩非子》告诉我们如何做管理?面对人性劣根,当然要通“手腕”,方得效率。于法家之上,若再通“佛之发心”,“手腕”也成了褒义词。就是说,如果你的终极发心是为他人好,虽然用了“厚黑”手段,也无妨你人格。

这便是职场常叨叨的“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当然了,发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但法不诛心,佛诛心。

墨家既有朴素唯物主义,也唯心。其讲节俭,重农事,讲和平,重兼爱。比较看重人格之平等。这样的思想出现在两千四百年前,就极为难得。当然,我爱墨家,是因其出色的逻辑推演。《墨子》跟《论语》在文本上的最大不同,在《论语》直接抛观点,而我们可爱的《墨子》是用逻辑推演,推导出观点。

这就很牛逼闪闪了。

用格言来武装言论,算什么?有能耐咱们玩逻辑推演!

我向来不喜欢拿格言来唬人者。我向来喜欢老老实实做证明题的理科生。

关于诸子百家,我就说这么多。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近5年,我还在集中深读另一个主题,就是“古典诗词”。这不,电脑旁边就放着很多本古诗词的书。诗——是最美的文字。有些专家很推崇莎士比亚。其实莎士比亚的诗(十四行诗)我读过不少——或许是我存有偏见,在诗歌上——莎士比亚怎么跟李白比,怎么跟杜甫比?中国古诗词就是文学的宝藏。像神灵一样,接引我们内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神。

所以,我早年那么爱读爱写现代诗的一个人,竟也读起了《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魏晋六朝诗、初盛中晚唐诗、宋诗宋词以及各大诗歌流派。接着也读起那些注诗品诗的书籍来,不说古代的,仅说民国及至近现代,又是一长串名单:王国维、闻一多、俞陛云、朱自清、顾随、周汝昌、叶嘉莹、施蛰存、程千帆、沈祖棻、莫砺锋等等。

统共加起来,这类书也不多,也就30多本吧。5年时间远远读不完。

记得前段时间读一本薄薄的《唐诗绝句选》,整本书也就寥寥三百多首绝句。我竟然读了一个月。

我好似沉进去了。如梦如幻。我像只蜗牛一样,不时探出头来看看诗词的世界,然后缩进自己的天地慢慢咀嚼。

在诗词的天地,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读史十五年,以思想和文学为路径

历史这东西好玩啊!

既迷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在历史的迷雾中发现规律。

早年读史,喜欢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近年读史,关心政治制度、经济背景、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慢慢理解“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读史读多了,是可以让自己冷眼旁观的。你对事件会有一定的预见性——貌似跟读“诸子”同理。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提出了著名的历史长时段理论。即在一定时段下打通历史与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研究的界限。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概与之同。这是属于他们阅读与研究历史的方法。

早年我读写太平天国的《天国之秋》。外国人写的,角度很刁——也是从社会、经济方面去写的。读来极新鲜。

当然,我等是历史的初探者。

顶多算个想稍稍深入点的读者。远未到研究的程度。

历史怎样读?我想每个喜欢历史的人都有自己的路径。我的观点是:作为初中级的历史读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他人的读史方法未必适合自己。

我的路径有二:一个是用思想家(哲学家)来串历史;一个是用文学家来串历史。

细细想来,自己对春秋战国也能在说出点东西,当真是仰赖诸子百家以及由诸子百家延伸开来的阅读;对唐、宋也了解不少,离不开唐宋的诗人、文学家以及由他们延伸开来的阅读——没有他们,我的历史,真串不起来。

杜甫不愧为“诗史”。因了杜甫,盛唐转向中唐的那个动乱时代慢慢在胸中了然。那些个读史的日日夜夜,任思绪随诗人们的命运,在跌宕的乱世中浮沉。

就这样,慢慢的,慢慢的,文史哲连成一片。

读史15年,并继续读下去。也是一辈子的事。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曾经也为小说癫狂,近来口味愈发刁钻

当然了,阅读主题我也不是完全偏古的。我也读通俗小说。

侦探小说是我的最爱,我太喜欢逻辑推理了;武侠小说是我的次爱,我无法抗拒那种侠义情怀;再次,就是明清世情小说,当真世俗到极致;言情小说也读,仍记得十七八岁读琼瑶、亦舒......

不过,对这些书籍的狂热,都是十几年前的的事了。

近10年间,长篇小说阅读的数量应该不会超过40本。除了还迷侦探推理、明清世情小说外,武侠、言情已渐渐淡漠了。

如果换作10年前,情况完全不一样。那时1年通俗小说的阅读量甚为可观,可抵过近10年的阅读量。就是说10年前,我每年可以读40本通俗小说。

我读小说,大多时候是为消遣。当然,也有值得读两遍、三遍的小说。但毕竟不多。

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它是有时效的。它可能只适合那个年龄段,过了那个年龄段,阅读欲便熄火了。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的类型小说,现在基本没法读下去;那个时候觉得古龙很酷,现在读来,其文字拿腔拿调,再也难对胃口;那个时候觉得金庸文字大好,现在觉得缺少克制......当然,不绝对。只是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当然,王小波这样的小说家可以多出几个。

才华横溢,语感极好。

近10年,迷思想。


我愿意做这样一只蜗牛


阅读更宽泛——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

曾经做了十几年的房地产——房地产财经记者、主编、销售管理。

这样的从业经历,让阅读开了一扇天窗。

2002年前,我很少读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方面的书籍。

2002年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钻读这方面的书。这样的书是很实用的,可以将它们运用到工作当中,给工作指导一些方向。

我觉得这类书籍也是值得深读的。举例子:我读《影响力》这本既是心理学、又是营销学、更是社会学的书超过3遍;我也读整合营销舒尔茨的作品;广告学方面,读大卫奥格威、乔治路易斯、霍普金斯这些广告大咖的作品;社会学,喜欢费孝通;美学,最喜欢的是朱光潜......

我仍然记得读《影响力》里的一个细节。说是一个女孩在夜间在公众场合被强暴了。你知道的,媒体写起来就立马占领道德制高点,狂批一通。作者从心理角度的分析让我叹为观止——“群体无意识”——当时窗口每个人都看着,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先于自己说“住手”,结果整个强暴过程竟无一人喊出“住手”。

行为结果,不是道德评判那么简单,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这些书,让我们理性。看问题不再那么偏激了。

任何事,都有两面。你执着于一面,就很容易失了客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