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其實對手機本身而言,強調參數本身沒有太多意義,消費者無非是想確認

「同價位,拿到世界上最好的性能」這一點,因此採用驍龍865也罷,採用麒麟980也罷,消費者眼中沒有差別。

即便個別手機出現了超高跑分,也沒有人會因此耿耿於懷。消費者已經度過了「過分追求」性能的階段,而跑分是最沒有參考意義且時效性最差的一個指標。

不過,還是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李楠在小米10Pro的視頻前面說,現在的手機發佈會都是數學課,只不過現在從小學數學變成了初中數學,從拼頻率到拼攝像參數。反映到數碼博主手中,就是不斷地重複這一組壓根記不住也沒有感知的數字。

知道為什麼汽車評測裡,越來越沒有人描述外觀造型了嗎?因為如果不是設計專業的出身,普通消費者對外觀和質感可以在一個眼神中得到反饋,是好看還是醜陋,質感優秀還是廉價,摸一摸產品比看這些評測靠譜的多。

多說一句的是,數碼博主們真心不要把簡簡單單的開箱awesome到兩三分鐘以上,本身視頻信息量就已經很低了,拖沓時間是一種犯罪,大多數消費者買到手機,外包裝愛惜的不過仔細放起來,不愛惜的隨手就扔了,反正都不會再有人看一眼包裝如何如何。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題外話多了點。


這臺小米10Pro是我自費購買於蘇寧易購,我曾經使用並現在擁有的手機包括了iPhone SE、iPhone6~8,華為Mate20 Pro Mate30Pro,小米6、小米CC、小米MIX2S、小米10Pro,OPPO Reno 10x(新購),目前使用iPhone Xs Max,

關於這臺手機,我將分別從拍照和屏幕、設計、系統以及無線快充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個人感受。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拍照和屏幕可以是很專業的一部分內容,也可以是很淺顯的,重要的是這部手機的受眾需要那麼專業嗎?

其實是不需要的,即便是喜歡手機和折騰主板顯卡的我,我也不是特別懂那些專業指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注意我說的是並非指標沒有意義,而是對「大多不專業」的普通消費者沒有意義

正如汽車行業一樣,運用各種乾癟的詞彙和話術闡述一款發動機的各種高精尖技術,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只是用來證明「這臺車足夠高級」,消費者完全不需要搞清楚4-2-1排氣歧管以及膨脹比、壓縮比之間的具體差別,所以在手機的選購上,普通消費者和專業消費者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選購方向。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手機不要在「本來不太可能專業的地方,枉費心機的專業」。

對於專業拍照攝影,或以此為主業or副業的人群來說,手機的攝影能力始終是值得懷疑的,因此知乎上「手機攝影是否已經超越單反?」這類話題關注度是很高的

,專業認可單反攝影能力的KOL極盡全力的證明「雖然手機攝影進步很快,但和單反比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在專業的人眼裡,手機攝影本身就「不專業」。可是「不專業」就意味著手機攝影一無是處嗎?

非也。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無論是屏幕還是攝影,手機都面臨著兩條道路——「專業」和「討巧」。專業顯示器顯示色準、色域的無可挑剔,但普通消費是否有必要在意?在我看來,一臺144Hz色域不那麼準,但顏色足夠鮮豔,甚至暗部細節更好的顯示器對消費者幫助更大,因為可以更好的打遊戲、看大片,這就是「視覺討好」路線。

沒有專業人士會以手機屏幕的顯示效果為準,正如沒有大型專業軟件不會在手機端運行一樣,手機和PC完全是不同的兩種定位。

於此之下,「討巧」就顯得很重要了,這就是為什麼即便安卓手機的DXO評分一次次刷新前高,始終有人堅持iPhone的攝影攝像更加自然,反而常有消費者吐槽安卓手機的修圖過於明顯,色彩過於豔麗,AI模式不是百利而一害。

也就是說,小米10Pro的攝影拍照好不好,不是那些參數可以定義的,而是它拍照的取向討不討你喜歡,完全是是一個主觀的評價。另外你完全沒必要考慮這臺手機拍攝的照片在其他設備上表現如何,因為「一個好照片在一個爛顯示設備上,不會是好照片」。用你的設備查看你的照片,好看與否,心裡自然有標準。

小米10Pro的顯示效果足夠優秀嗎?從這塊屏幕本身來看,的確足夠優秀,屬於我現在在用最好的一塊安卓屏幕,比Mate20Pro(秒殺)、Mate30Pro要優秀,但這塊屏幕放在iPhone Xs Max面前還是有差距(像素依然可見)——雖然參數上雷軍聲稱「不亞於」iPhone。

一句「不亞於」其實已經說明了答案,在參數上,小米的這塊屏幕有些無敵,但也只是在安卓陣營裡,安卓陣營始終無法在細膩程度上達到iPhone的水平,更何況小米10Pro還只是2340×1080分辨率。也就是說iPhone在色彩管理還是Retina屏幕技術,都是無敵的。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iPhone恰恰向所有人展現了什麼樣的屏幕設定是「既專業又討巧,色彩溫和,不刺眼」,暫時來看,依然無敵。

至於拍照,各花入各眼,我也是一個正在努力學習拍照的小白,使用sony a7m3,實話說對於手機拍照,主要用途就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傳的前提下,漂亮、省心最重要。手機拍照勝在便攜、智能,你當然希望擁有Sony a7m3的成像體質,但每次出門都要揹著這麼個鐵疙瘩,也是一種負擔。另外,微單真的不「微」,很重的。

小米10Pro默認不是108M,而是普通拍照,不過普通拍照後也會有不到一秒的處理時間,這點我認為不好。別說技術達不到之類的,為什麼iPhone就沒有這種情況?小米10Pro有AI模式,這個模式下偶爾還會出現顏色失真的問題,綠的很綠,紅的很紅,同時提供了可玩性很強的專業模式。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關於小米10Pro樣張,暫時只有HEIC格式,導出時並非原圖畫質,後期增加。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Pro 夜景模式Mate30ProMate30 ProMate30 Pro小米10Pro HEIC轉JPEG

很少有人願意談手機設計。

第一,手機暫時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狀態,一方面機身需要做輕薄,厚度不能增加,重量要控制在200g以下,但相機模組塞不下不得不採用凸出設計,很失敗也很無奈。

第二,似乎手機談不上合計,全面屏幕和背板,千篇一律,因此手機企業更願意追求材質的不同。此前手機行業更有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這句話和汽車行業裡李書福那句「四個輪子加個沙發就是汽車」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我看來,2019下半年至今發佈的幾款手機都有很嚴重的設計問題,典型的就是華為 Mate 30 Pro ,本意為打造瀑布屏幕的 mate 30 Pro 已經變成了方塊,在 mate 20 Pro 堪稱藝術品的圓潤設計之下,更彎曲的屏幕反而來帶了上下邊框橫平豎直人工刻意的痕跡。

小米10Pro幸好沒有采用「瀑布屏」,但小米 10 Pro 背後鏡頭排布卻存在嚴重的問題,我不清楚這樣的設計是如何通過內部審核的,不過仔細思考後,意識到既然mix2那樣的藝術品都能給小米改成mix2s那種人工痕跡如此嚴重的模樣,小米 10 Pro 可能也是奔著「沒有美感」去的。

對於長期把握的東西,汽車行業其實都特別注重,比如座椅、方向盤、檔把,有些有設計追求的汽車公司,比如馬自達還會考慮到雙腿伸縮角度、油門剎車間距以及拇指位和其餘四指位等等。、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領克03+拇指位進行了挖空設計,同時佈置了手感更好的反絨皮,增加摩擦力和提高觸感,小米10Pro有注意到這塊嗎?

沒有。

為了將四攝呈現更加美感和規律化,小米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固執的將四攝羅列成「歎號」的設計,這點我在和@Navis Li 交流中也有提及,因此導致了左手持握時,食指總會不自禁蓋住最後一個攝像頭,對裸奔的用戶來說,手感十分別扭。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戴套,官方套實在影響手感,且這種羅列設計,市面還沒有出色的手機殼出現

這種設計看起來無關痛癢,但我嘗試還原了幾種日常使用場景,比如打遊戲,無論是左右,都會出現攝像頭硌手的情況出現。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小米10Pro的後蓋高光玻璃材質,是我認為比陶瓷材質更好的一種材質,當然,陶瓷材質成本更高,一則陶瓷材質較重,對手機重量控制難度較大;二則陶瓷材質應該不容易開發多彩色(個人推測);三責陶瓷材質比玻璃不容易營造輕巧、晶透的感覺。

小米10Pro的後蓋整體上設計十分優秀,觸感高檔,且不易留下指紋,溫潤如玉也不為過了

至於系統,個人使用iPhone 、華為EMUI和小米MIUI較多,整體上EMUI更穩重,沒有太多花裡花哨的功能,側重穩定性,鮮有推送和廣告出現,應用商店、主題商店和安全管家幾乎不會主動彈窗告訴你有幾款需要更新的軟件、新推出的主題以及需要清理垃圾了。

可能是我年紀越來越大的緣故,個人更欣賞EMUI,而MIUI是年輕時使用最多的,雲空間有特別多照片和資料,所以這次重新買回小米也是迴歸MIUI,MIUI之前給我的印象是廣告較多,這次使用小米10Pro個別地方依然有廣告,但已經可以手工關閉,情形好轉了很多。

其實對高端手機來講,系統安全、清淨、穩定是最重要的。OPPO,還要繼續努力下,別天天推送「跟Breeno聊聊天,清理下垃圾」之類的彈窗了。

MIUI的功能相比華為EMUI要更多、更豐富,基本想到的沒想到的,MIUI都有提供,在功能拓展性方面表現超出EMUI很多,但整體上有幾個地方個人使用不便,不算槽點,只是對過去使用習慣的一種挑戰。

彈窗推送,每個APP之間沒有明顯的分框獨立展示後臺APP控制,左右滑動,日常習慣是向上滑動,上下滑動效率更高

小米10Pro對我而言,最激動人心的不是屏幕、攝像而是無線充電,關於這一點我同樣還關注到OPPO全新旗艦手機FIND X2 PRO缺席無線,而採用了65W快充,於是在沈義人的微博裡就出現了這跳信息:

小米10 Pro上手體驗如何?

我不知道說出65W充電改變充電習慣的博主是不是出於利益相關,但我不得不說如果讓我選,我寧願選擇用無線充電換把65W快充降到33W。

小米10Pro提供了30W無線充電,雖然也提供了50W快充,對手機充電來講,無線充電是主線,有線充電才是輔助線,到底有多少手機廠商才明白?

無線充電讓消費者擺脫有線,擺脫插拔充電的習慣,而不是插上電就等確實不怎麼長的30分鐘。對有線來講,要實現充電就必須要有插排和插座,雖然事情很小,但人類真的很奇怪,越是這種小事就越懶。

我拿著iPad看視頻睡覺的時候,我不會希望找到插頭充上電再睡,更希望直接放到無線充電板上充電。

手機對於消費者來說到底是什麼?一個在工作、睡覺時尤其閒置的一個物品,充分利用碎片化無意識的充電,而不再是有意識的提醒自己充電。小米努力提高到30W的無線充電可以讓手機在閒置時間「時時刻刻保證滿電」,而不是「待會我要出門了,提前30分鐘充上電吧」。這是兩種行為的根本區別。

從當下乃至未來,我們能看到無線充電協議是最統一的,一套充電板不光iPhone支持,各大安卓手機都支持,這意味著消費者未來可能終於不用再買那麼多垃圾數據線和插頭了,家裡放一個無線充電,公司放一個,出差帶有線,這才是最合理的設定。

現在是OPPO有OPPO 65W的協議,華為有華為的協議,小米有小米的協議,我使用OPPO的手機還要買兩套支持OPPO VOOC快充協議的充電套裝,未來不使用OPPO手機了呢?歐洲都在努力推動有線充電接口統一了,現在倒好,充電接口統一,充電功率卻不統一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從手機產業來講,無線充電意味著我們可以取消手機上最後一道弱點,配合未來的虛擬SIM卡,更加整體的手機實現更強的防水防塵效果,也便於手機在集成度上有進一步的發展。想想從有線耳機到無線耳機,再到即將走進生活虛擬SIM卡和已經走進生活的無線充電,手機已經越來越整體,越來越集成了。


別看我吐槽的多,很多知友可能會誤會我對小米10Pro是持負面評價,但其實這部手機真的是當下市場中難得一遇的水桶機,一線性能和一線廠商的組合,系統應付日常生活綽綽有餘,增大電池,加強了充電功率,NFC和小米錢包已經成功推廣開了,手機在性能之外,尤其注重了品質感,不再有過去小米總是缺一點什麼的遺憾。

結構光和指紋完全沒必要一起出現,二選一已經十分不錯了。哎呀,最近戴口罩,結構光的iPhone也真是懊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