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奏的上海:論金宇澄的《繁花》

變奏的上海:延續與重生


《繁花》全書由引子、三十一章、尾聲三部分構成,一章舊事、一章當代交替,到第二十九章,兩條並行線接頭。巧合的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同樣由詠歎調加三十一變奏構成。而小說第十五章、二十五章講今夕隔閡、時代變遷中個體的命運,與哥德堡變奏中變奏第十五、二十五的沉思氣息都遙相呼應。第三十變奏由兩首民歌旋律組成,同樣,在《繁花》的第三十章,先後出現了一首民謠和一首民國歌曲。變奏曲的形式,是以一個主題,引導出對比命題和對應命題,然後再探求演繹與對比的各種可能性。這種契合,在某種意味上,也揭示了作者寫作的主題和關懷,暗示了作者對於上海“發展”的思考與探究。


1.1

變動的上海

變奏的上海:論金宇澄的《繁花》


小說所處理的時代的、政治的、階層的變動,是作為一個共同的背景在處理的。這個共同的背景是具體的:1950年代和1960那年代之交民辦小學是新生事物,滬生在其中報名上學;阿寶的爺爺在1960年就有一臺蘇聯產電子管電視劇,這是一個活的資產階級個體;70年代的廣播裡講,西哈努克又到北京了……歷史作為具體的生活出場,生活保持了它不被抽象歷史所捕獲的本真魅力,回到了它神秘而混沌的存在之中。對於市民而言,日常生活就是如此,哪有那麼多“傳奇”與故事,不過就是日子一天一天如流水般過去,人也一天一天老了下去,而《繁花》應和了這種節奏。與大多數上海寫作的“傳奇”不同的,《繁花》關心的是‘上海’這個城市怎樣與這個城市生活的‘單數’個體發生關係,關心的是‘上海’如何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在六七十年代的潰退和頑抗,在八九十年代的還魂和異變。


“上海”這兩個字對於中國而言已遠遠超過了作為城市指稱的含義,更具有文化上的多元內涵。而“上海書寫”更是指向一種深入廣泛的文學努力,作家試圖在想象和記憶的基礎上,通過書寫或表述,溝通現實與文本,將上海文本化,達成一種認知與認同。“而上海在上海書寫中,既是一個背景,又不只是一個背景——它也是一個參與作品成立的重要角色。”張屏瑾在評價《繁花》時說,“上海無疑就是研究中國現代轉型中的人性和社會過程的實驗場所,而就一個移民城市來說,劃地為界也沒有多大意義。相反,這一百多年來的現代歷史,為上海敘事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國族寓言意味,這也是今天,在文化、經濟和政治建設各方面有所迷惘的我們,依然覺得上海經驗與上海敘事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上海一直站在中國人想象力的尖端,用一種傲然的姿勢指出什麼叫做全球化和都市化,因而很多時候,我們對上海書寫的定義還是太過偏狹和符號化。比如衛慧的《上海寶貝》,我們以為是地道的描寫上海的城市小說,都市的繁華、頹廢、五光十色是有別於鄉土小說的最直接證明。而金宇澄筆下的小說,則是另一種上海書寫,它涵蓋面更廣,歷史意味更深厚,人文特點更明顯,寫一件事情兜兜轉轉,卻意蘊悠長,讓我們看到,在“摩登”之下,上海仍然保留著對傳統、對文化的記憶,並流淌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2

繁花中的上海

變奏的上海:論金宇澄的《繁花》


《繁花》藉助話本式的白描手法,讓大上海的歷史變遷與小人物的命運浮沉,都在作品裡熠熠生輝。表面上是家常裡短的尋常生活,但內裡卻藉助一種生活場景還原去重構我們認知的歷史,從而形成一種無言的“批判”。不連貫的歷史,使得作家在嘗試呈現上海的時候,很難從整體上把握,而世俗生活超越時代的恆常性,卻能很好地將歷史連貫地記錄下來,並體現出文化的更迭與傳承。按作者金宇澄的話講,“1949年以後,上海的逐漸邊緣化,談上海一般是標誌性內容,甚至誤解,提到上海人的淺表或負面。真正上海怎麼回事,但願疏通這個瓶頸,不止是旗袍、百樂門、外灘,讓外人多瞭解內部,上海的弄堂,毛細血管一樣豐富”,“在以往的文學作品裡,上海經常被處理成很表面的狀態,比如外灘、旗袍、百樂門,我寫這個小說,寫城市的日常生活,希望能消除人們對上海淺表的看法。”


中國近代史上,呈現出如此令人眼花繚亂歷史參差文化交錯,與生活方式的奇特組合的,唯有上海。因而,文學中的上海也支離破碎、無從整合,但我們仍可以在破碎中拼接出上海形象的諸面,在動盪中還原被割裂了的上海想象。《繁花》開篇寫到《阿飛正傳》結尾的香港夜色——“這半分鐘,是上海味道。”整本《繁花》,確與王家衛電影有相似之處——不需完整故事,零碎片段拼疊,時代和人性自然浮現。革命的風潮曾經席捲了上海的家庭,但我們在不同階層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可以看到上海的特色是如何在細微的裂縫中保持了下來。而只要一找到機會。上海就迅速的脫掉了革命的外衣,奔跑下一種世俗生活,擁抱商業和改變。通過一群人的生活百態、人事變遷,《繁花》的論調也逐漸透徹:革命的與反革命的,墮落的與抬升的,一概皆是世間的浮華而已。沒有必然性的堅持,只有偶然性的選擇;在不明不白的節奏中,個體所作的一切努力,無非是為了掙扎出活路,活著然後死去,留得夜色平淡蒼茫。

1.3

結語

變奏的上海:論金宇澄的《繁花》


一個“繁”字,涵蓋了這座城市的鉅細無遺,幾個人物是“經”,時間是“緯”,人與時間的混雜和編織,就構成了一幅全景式的上海城市風情史。一部《繁花》,與其說是在書寫上海,不如說它是在構建上海,它比我們今天接觸的上海生活更加的感性,更加的豐滿,更加符合我們的想象。


作者:屠麗潔

來源:知網

聲明:所有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許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僅供學習交流。


變奏的上海:論金宇澄的《繁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