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輸 出 觀 點 , 創 作 美 文 。

歡迎關注【小包子大胃口】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作者:包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1月2日,雅虎財經報道,一名14歲的女生,憑藉其發明的納米銀液體繃帶,獲得25000美元獎金,還被評為“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

科學家和14歲少女,這兩個名詞怎麼看也不登對,但Kara Fan 確實做到了,甚至還可能救數萬人。

有網友評論:

“有些人14歲在殺人”

“然而我們的14歲,寫不完的作業和各種培訓班”

“這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吧。”

令人羨慕的“別人的人生”,到底是怎樣煉成的?觀看小女孩的採訪視頻,她提到自己的人生格言是“人生太短,好書太多”。(So many books,so little time)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是啊,在很多人崇拜著網紅,吹噓著“讀書無用”的時候,那些成功的人,正抱著一本本書,如飢似渴。那麼,到底是誰在說“讀書無用”?

我想,是那些太過“勢利”的人。在這些人眼裡,讀書的作用就是為了掙錢,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當這些沒有實現的時候,他們便失望地吶喊:“讀書無用”。

但其實,上學不等於讀書,有文憑不等於有文化。愛讀書的人,能從一本本經典著作裡,瞭解到人性,瞭解到世界,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

讀書的價值,從來不能用掙多少錢來衡量。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01

讀書讓人睜開眼睛,看到自己和世界

羅曼·羅蘭有言: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不看書的人,眼裡只有柴米油鹽,生活只有家長裡短;而看書的人,擁有風花雪月,詩和遠方,還會發現生命的意義。

全中國家喻戶曉的馬雲,他得以不顧一切地踏上這條艱苦創業之路的源頭,是一本書,叫《人生》。

當時18歲的馬雲,已經經歷了一次高考的失敗,面對只有1分的數學,他灰心喪氣,覺得自己不是考大學的那塊料,便開始了四處打零工謀生計的生活。

而在一次踩三輪運書的時候,在火車站的候車室,他撿到了作家路遙寫的《人生》。讀完大受觸動,明白了人生之路必定是充滿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要經歷磨練。

一番思考之後,他毅然決定去參加第二次高考,雖然不是最後一次,但我們有目共睹,他確實創造了奇蹟。翻看他的創業史,哪一步不是艱辛,哪一步不是坎坷,而他能一直走下去,何嘗不是書帶給他的力量。

沒有這本書,世上只可能多一個在底層打拼的“駱駝馬雲”,而少一個商業奇蹟。

讀書,讓他看到了人生,也改變了人生。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02

讀書給你與眾不同的理由

前兩天,綜藝節目《主持人大會》被衝上了熱搜。很多人只憑借兩個字,就為這個節目打上了高分,那就是“董卿”。

網友們將董卿點評選手的片段剪輯在一起,欣賞董卿說話的藝術和她獨有的氣質。“聽卿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樣高的評價,也只有董卿能得到。好像一個董卿,就能撐起整個節目。

可同樣是點評,為什麼董卿能得此盛譽?

其實不難明白,“不一樣”的背後,是她看過的書。這些年,從《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再到《主持人大會》,董卿在舞臺上,不論是引經據典,還是娓娓道來,總是一針見血,用最準確的詞彙表達最真實的情感。

她為舞臺增加了光芒,而看過的書,是她的光芒。

我記得餘秋雨老先生曾經說過: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用在董卿身上,再恰當不過。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03

讀書給你涅槃重生的機會

“階級固化”是一個悲傷的名詞,但它卻是現實,很多人悲嘆努力也無法改變底層的人生,就像《北京摺疊》所影射的那樣。

然而,有人卻用自己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讀書可以。

BBC有一個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導演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十四個七歲的孩子,有的是孤兒院為吃飯困苦的孩子,有的是每天讀《金融報》的上層社會的孩子,然後每隔七年,都會去跟蹤採訪。

最後證明,上層社會的孩子,長大後依舊走上精英路線,銀行家、律師,如他們小時候所期望的那樣;而處於社會底層的貧窮孩子,也還是無能為力,為了活下去拼盡全力。

而只有一個人,來自小村子裡,每天趕三英里路,到只有一個教室的學校上學,雖然艱辛,但他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最終考上了牛津,成為了大學教授。

從社會底層,到精英階級,這個孩子憑藉讀書真的做到了。

流浪大師沈巍,因為飽讀詩書被大家追捧,如今成為“網紅”,被很多媒體採訪報道。

“知識改變命運”,雖然簡樸,道理卻格外有力。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04

父母怎麼做,讓孩子會讀書愛讀書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讀書,也不是每個人都將讀書看作樂事。很多父母頭疼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然而讀書這種事,莫不是經年累月,何以“其意自現”。所以,身為父母,自然要引導孩子去發現讀書的樂趣,而且一生堅持。

開始之前,要為孩子挑選好書。

不是隻要讀“書”,就是有益的。除了“好讀書”,還要“讀好書”。

清代王豫說過: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想來也是。以前一段時間,我沉迷於網絡言情小說,美名其曰在讀書,但時間久了,我卻發現自己陷入一種怪圈裡,總沉迷於自己的幻想中,而且很多事情也不能很好的完成。

更嚴重的是,很多膚淺的表述和言語,禁錮了我的思維,讓我看世界也從一個非常狹隘的角度來看,人也越來越不快樂。

讀這些無用之書,確實只是在浪費時間。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多為孩子創造讀好書的條件。有深度有意義的繪本,插圖版名著,或是一本《小王子》,這些有趣又易讀的書,不僅能激起孩子閱讀的興趣,還為孩子打開世界。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然後,引導孩子去思索。不加思考的閱讀,就是將一大堆廢話刻入腦中,成不了自己的東西,也沒有意義。

富蘭克林就曾說過: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製造KaKao Talk的董事長,在接受《中央日報》中強調說:讀書和思索比網絡檢索更重要。在如今這個只要有個搜索引擎便能“知天下事”的時代裡,很多人開始忘記動用大腦,忘記思索。

而每日忙於各種事物的董事長,卻堅持每天早上7點起床後讀一個小時左右的書。他說:思索帶給讀書更多的意義。

而毛澤東也是思索讀書的忠實踐行者。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的時候,他經常會在借到或者買到的書邊空白地方,寫一些筆記和自己的想法。毛澤東被譽為看到中國發展一百年的神人,大概也與勤于思索有關。

多多引導孩子去思索,比如讓孩子寫讀後總結,或者讓孩子推薦這本書給自己,在此過程中,孩子會被動的去思索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而長此以往,卻會形成思索的習慣。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創造“慾望”。只有“慾望”,才會把外在的逼迫,轉化為內在的動力。

拿破崙·希爾這樣說過:一個人必須有“白熱化”的渴望,他才能獲得所需要的毅力。

日服一日的堅持或許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但如果孩子能從一件事中發現樂趣,堅持就成了一件簡單甚至有趣的事情。

楊絳先生,除了被大家追捧的《我們仨》,還是個劇作家,創作的劇本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翻譯的《堂吉訶德》被評為史上最優秀的翻譯版本。然而,一代才女成功的起點,是父親的影響。

在一次採訪中,楊絳先生提到自己的父親,說自己小時候非常敬佩父親,出口成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社會問題,《申報》上的評論也是一篇接一篇。

她問父親這樣的秘訣是什麼,父親告訴她:“那有什麼秘訣,不過是讀的書多了。”為了和父親一樣,她也學者父親的樣子,抱著書一本接一本的讀。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的楊絳,確實和她的父親一樣。

讀書、學習,或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因為有了目標,有了慾望,所有的堅持的痛苦都鍍上了一層甜蜜的味道。這也是楊絳成為才女的秘訣吧。

我們應該做得,是停住自己的嘴,不要企圖用嘴“說服”孩子,而要用事實說話。

給孩子講因為“讀書而改變命運”的名人故事,讓孩子看那些學富五車的才人的視頻,創造偶像,讓孩子看到讀書的真實“作用”,將益處“可視化”,孩子才會更有樂趣和動力,讀書這件事,也會不苦反甜。

董卿、馬雲、14歲科學家女生:請告訴孩子,讀書恰比“黃金屋”

很多事情,再回頭看都會後悔,覺得當初會有更好的選擇。而讀書,只會讓人後悔沒有早點開始。

大詩人泰戈爾有言:要是童年的日子能夠重新回來,那我一定不再浪費光陰,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來讀書。

很多成功之人,都已印證,讀書越早,錯過的事情才會越少。有很多事情都可能是錯的,而讀書,只會是對的。

我們的孩子,正在前往自己的美好人生,他們有無數種可能可以實現,無數個奇蹟可以創造,那麼讀書,就是他們的“武器”,幫他們順利跨過坎坷,又能讓他們攀上更高的山峰。

作者簡介:包子,手寫育兒和情感,望有一天筆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