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七言长篇“歌”诗与“行”诗历代诗论中将歌行各体仔细分辨的论述很少,但是均从音节和抒情脉络着眼,例如明张涣《冰川诗式》对歌、行、引、谣、吟、曲等等各种歌辞性题目都作了不同界定,认为“曰歌者,情扬辞达,音声高畅”“日行者,情顺辞直,音声浏亮”,注意到二者音声和情辞表达的微妙差别,但说得不明确。把握到“歌”“行”节奏力度和脉络变化的不同,是最贴近二者体式特征的论述。七言歌行的抒情节奏既然主要是以咏叹语调贯穿并呈现层波叠浪的推进方式,那么构成歌行主体的“歌”“行”的体式主要也是在这两点上同中有异,而其表现功能和艺术手法的不同都根源于此。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综观杜甫全部长篇七言“歌”诗,可以发现其抒情节奏及其推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大多采用惊叹疾呼的夸张语调和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诗情脉络的连接方式是断续变化、曲折跳跃的,声情的激烈变化或如“疾雷震霆”,或如“凄风急雨”,而较少规行矩步的平顺递进。部分题画、咏物和酬人的“歌”诗往往以奇幻浪漫的想象助推抒情高潮,以僻涩的用字和拗口的声调强化其夸张的声情,使抒情节奏的波峰与低谷之间形成更大落差。有些诗以“引”“叹”为题,其体式特征也多近于上述的“歌”类。还有一部分“歌”虽然没有奇幻的想象,但也主要是以跌宕的声情和跳跃的脉络连接方式展开,如《醉时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等等。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以上两类“歌”诗的共同特征是大都激情高扬,气势雄放,语调夸张突兀,脉络跳跃腾挪。由于层意之间少有重叠和反复,其连接多为疾转、逆转、陡转、突转,少见顺转平接。因而抒情节奏的变化力度强,在层波叠浪式的推进中显示出波峰高低不一的态势。“歌”诗的创作尤其需要纵横豪宕的气势和飞舞灵动的笔力,杜甫到夔州以后“歌”诗减少,或与其豪情渐减有关。相比“歌”诗的惊涛狂澜,“行”诗一般是以波澜不惊、连绵起伏的节奏平稳推进。细读杜甫的全部长篇七言“行”诗,可以发现其共同特点是布局严整,筋节紧贯,层层绾合,段意转换平顺,或多或少有不同方式的重叠复沓。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事实上,层意复沓、节奏分明的特征在“行”诗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杜甫只是在与“歌”诗的对比中强化了“行”诗节奏脉络的特征,并从中推究出“行”诗适宜于叙述的原理。杜甫长篇七言“行”诗的节奏脉络,可以通过与其相同题材的“歌”诗比较看出。杜甫的“歌”诗与“行”诗虽然在取材上有所侧重,但是写景咏物类不乏取题相似者。试看其《天育骠骑歌》和《高都护骢马行》,两首诗都是咏马。《天育骠骑歌》写画马,一开头就以散文式的自由语调提问:“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接着再问“是何意态雄且杰?”两次提问将赞美画马之情直接导向高潮。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而正面写马却用逆笔,先从尾梢看其追风的姿态,再看其全身毛色和耳黄显示的千里马特征,再突出马瞳闪射的紫焰。这种倒写的次序其实符合观画的主观印象从大略到细部的过程。在以画马“矫矫龙性”“卓立天骨”的意态回应前面的提问之后,以下突转为追溯开元年间张景顺为太仆少卿蕃息骏马的故事。但不赞其养马之功,反又转为“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的叹息,令人莫测其意。然后跳转到写真,才知画马的来历即张公的“别养骥子”。结尾感慨真马物化,空余形影,连用三个感叹句:“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由赞马转而推出结尾世无伯乐的叹息。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全诗五层均非顺序抒情,各层意思也无重叠,而是在四次转折跳跃中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主旨。《高都护骢马行》赞美随高仙芝入朝的骢马。四句一转韵,随转韵分出四层,首四句写马东来之后仍一心要立大功;次四句赞其功成之后,犹思再上战场;又次四句从马蹄和毛色着笔,追述其当初作战交河的汗马功劳;结尾赞其来长安后

“倾城知”的盛名,以及希望再出横门道奔赴西域的愿望。全诗意在老骥伏枥之志,虽然运用了正写骢马、侧赞英雄的笔法,诗中地名从安西、流沙、交河到长安,东西相映,波澜甚阔,但四层抒情均围绕着骢马虽曾屡建奇功而仍思战场的主旨,不仅层意重叠,且句意也多复沓。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杜甫写景咏物的“行”中也有如

“歌”诗那样的奇幻想象或夸张,但其抒情节奏的推进方式则是平铺直叙、起伏有序,与“歌”的纵横变幻不同。如《古柏行》《冬狩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等,共同的体式特征是脉络连贯,略无顿断,诗节之间层层勾连,层意转换多为顺转平接,甚至交叠反复,极少突然的逆转陡折,这样的体式特性较之抒情脉络断续跳跃的“歌”诗更适宜于叙述。杜甫曾将“行”诗用于记游,如《忆昔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在移步换形中展开诗人的游踪,正是利用了“行”诗的体式特性。

杜甫的长篇七言歌诗,其抒情节奏特点是采用纵横超忽的层意变换

“行”为题的长篇七言虽然并非始于杜甫,但初盛唐诗歌中的“歌”“行”在题材分工、表现功能及体式特征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杜甫以“歌”“行”表现咏怀、咏物、游赏、应酬等题材虽没有明确的分工,但反映时事的内容主要见于“行”诗,“歌”“行”处理相同题材的方式也有差异可寻,可见杜甫确有对二者进行辨体的自觉意识。

我是“人生若只如初见111”,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