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七言長篇“歌”詩與“行”詩歷代詩論中將歌行各體仔細分辨的論述很少,但是均從音節和抒情脈絡著眼,例如明張渙《冰川詩式》對歌、行、引、謠、吟、曲等等各種歌辭性題目都作了不同界定,認為“曰歌者,情揚辭達,音聲高暢”“日行者,情順辭直,音聲瀏亮”,注意到二者音聲和情辭表達的微妙差別,但說得不明確。把握到“歌”“行”節奏力度和脈絡變化的不同,是最貼近二者體式特徵的論述。七言歌行的抒情節奏既然主要是以詠歎語調貫穿並呈現層波疊浪的推進方式,那麼構成歌行主體的“歌”“行”的體式主要也是在這兩點上同中有異,而其表現功能和藝術手法的不同都根源於此。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綜觀杜甫全部長篇七言“歌”詩,可以發現其抒情節奏及其推進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大多采用驚歎疾呼的誇張語調和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詩情脈絡的連接方式是斷續變化、曲折跳躍的,聲情的激烈變化或如“疾雷震霆”,或如“悽風急雨”,而較少規行矩步的平順遞進。部分題畫、詠物和酬人的“歌”詩往往以奇幻浪漫的想象助推抒情高潮,以僻澀的用字和拗口的聲調強化其誇張的聲情,使抒情節奏的波峰與低谷之間形成更大落差。有些詩以“引”“嘆”為題,其體式特徵也多近於上述的“歌”類。還有一部分“歌”雖然沒有奇幻的想象,但也主要是以跌宕的聲情和跳躍的脈絡連接方式展開,如《醉時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等等。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以上兩類“歌”詩的共同特徵是大都激情高揚,氣勢雄放,語調誇張突兀,脈絡跳躍騰挪。由於層意之間少有重疊和反覆,其連接多為疾轉、逆轉、陡轉、突轉,少見順轉平接。因而抒情節奏的變化力度強,在層波疊浪式的推進中顯示出波峰高低不一的態勢。“歌”詩的創作尤其需要縱橫豪宕的氣勢和飛舞靈動的筆力,杜甫到夔州以後“歌”詩減少,或與其豪情漸減有關。相比“歌”詩的驚濤狂瀾,“行”詩一般是以波瀾不驚、連綿起伏的節奏平穩推進。細讀杜甫的全部長篇七言“行”詩,可以發現其共同特點是佈局嚴整,筋節緊貫,層層綰合,段意轉換平順,或多或少有不同方式的重疊復沓。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事實上,層意復沓、節奏分明的特徵在“行”詩萌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杜甫只是在與“歌”詩的對比中強化了“行”詩節奏脈絡的特徵,並從中推究出“行”詩適宜於敘述的原理。杜甫長篇七言“行”詩的節奏脈絡,可以通過與其相同題材的“歌”詩比較看出。杜甫的“歌”詩與“行”詩雖然在取材上有所側重,但是寫景詠物類不乏取題相似者。試看其《天育驃騎歌》和《高都護驄馬行》,兩首詩都是詠馬。《天育驃騎歌》寫畫馬,一開頭就以散文式的自由語調提問:“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接著再問“是何意態雄且傑?”兩次提問將讚美畫馬之情直接導向高潮。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而正面寫馬卻用逆筆,先從尾梢看其追風的姿態,再看其全身毛色和耳黃顯示的千里馬特徵,再突出馬瞳閃射的紫焰。這種倒寫的次序其實符合觀畫的主觀印象從大略到細部的過程。在以畫馬“矯矯龍性”“卓立天骨”的意態回應前面的提問之後,以下突轉為追溯開元年間張景順為太僕少卿蕃息駿馬的故事。但不讚其養馬之功,反又轉為“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

的嘆息,令人莫測其意。然後跳轉到寫真,才知畫馬的來歷即張公的“別養驥子”。結尾感慨真馬物化,空餘形影,連用三個感嘆句:“嗚呼健步無由騁!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由贊馬轉而推出結尾世無伯樂的嘆息。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全詩五層均非順序抒情,各層意思也無重疊,而是在四次轉折跳躍中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主旨。《高都護驄馬行》讚美隨高仙芝入朝的驄馬。四句一轉韻,隨轉韻分出四層,首四句寫馬東來之後仍一心要立大功;次四句贊其功成之後,猶思再上戰場;又次四句從馬蹄和毛色著筆,追述其當初作戰交河的汗馬功勞;結尾贊其來長安後

“傾城知”的盛名,以及希望再出橫門道奔赴西域的願望。全詩意在老驥伏櫪之志,雖然運用了正寫驄馬、側贊英雄的筆法,詩中地名從安西、流沙、交河到長安,東西相映,波瀾甚闊,但四層抒情均圍繞著驄馬雖曾屢建奇功而仍思戰場的主旨,不僅層意重疊,且句意也多復沓。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杜甫寫景詠物的“行”中也有如

“歌”詩那樣的奇幻想象或誇張,但其抒情節奏的推進方式則是平鋪直敘、起伏有序,與“歌”的縱橫變幻不同。如《古柏行》《冬狩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等,共同的體式特徵是脈絡連貫,略無頓斷,詩節之間層層勾連,層意轉換多為順轉平接,甚至交疊反覆,極少突然的逆轉陡折,這樣的體式特性較之抒情脈絡斷續跳躍的“歌”詩更適宜於敘述。杜甫曾將“行”詩用於記遊,如《憶昔行》《嶽麓山道林二寺行》,在移步換形中展開詩人的遊蹤,正是利用了“行”詩的體式特性。

杜甫的長篇七言歌詩,其抒情節奏特點是採用縱橫超忽的層意變換

“行”為題的長篇七言雖然並非始於杜甫,但初盛唐詩歌中的“歌”“行”在題材分工、表現功能及體式特徵等方面沒有明顯區別,杜甫以“歌”“行”表現詠懷、詠物、遊賞、應酬等題材雖沒有明確的分工,但反映時事的內容主要見於“行”詩,“歌”“行”處理相同題材的方式也有差異可尋,可見杜甫確有對二者進行辨體的自覺意識。

我是“人生若只如初見111”,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