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

當“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時,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這位素來以犀利聞名的鬥士,一改往日的風格,首次露出溫情、柔軟的一面。在書中,作為媽媽的龍應臺不僅回答了為什麼建議當代父母在這人人熱衷“搶跑”的時代“慢慢來”的原因,也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慢慢來”的嘗試。它就像一劑舒緩焦慮的良藥,讓我們可以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尋找新的出路。

■ 為什麼孩子的教育要“慢慢來”?

當作者龍應臺聽到老人在一旁粗聲罵著孩子:“死小孩,工作這麼慢,客人在等”時,就忍不住地柔聲勸阻起來。

孩子,你慢慢來

在她看來,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像大人一樣利落地繫好蝴蝶結,本來就是一件苛刻的事。更何況這個小男孩的努力一點兒也沒受到老人的重視。老人依然按照大人的標準,不停地催促、責罵孫子。

龍應臺無法想象,如果自己沒有勸阻,又或者也表現出一副很急的樣子,老人會不會就乾脆奪過孫子手中的花束,替他將蝴蝶結給紮好呢?

如果真是那樣,那小男孩該有多麼傷心,多麼懷疑自己的能力?

孩子,你慢慢來

也許是想到這些,龍應臺就毫不猶豫地安撫起老人來,並且打從心底裡感慨道:“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然而,在當今社會,真正能夠像龍應臺這樣意識到育兒不僅要慢慢來,還要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畢竟還是少數。

孩子,你慢慢來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有近68%的中國家長都在為下一代的教育感到焦慮。這些焦慮小到吃哪個牌子的奶粉,學習哪種才藝,大到上什麼學校,買哪裡的學區房。可以說,什麼事一旦和孩子扯上了關係,當父母的就都不淡定了。

可作為媽媽的龍應臺,卻是一個例外。她既不願意讓兒子的假期毀在那些排得滿滿當當的課表上,也沒興趣像其他家長那樣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相比這些,她寧願讓自己的寶貝兒子開開心心地度個假。

而她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選擇,是因為她心裡無比確信,孩子的成長是有其自身規律的。當父母的,與其無視規律,揠苗助長,不如給予孩子足夠的平等、尊重和耐心,陪著他一起“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

■ 如何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和他一起“慢慢來”?

具體來說,可以分為這樣三個步驟。第一步,蹲下身子,平等交流;第二步,尊重天性,適時放手;第三步,關鍵時刻,亮出原則。

第一步——蹲下身子,平等交流。

一位年輕母親分享到:當自己下班回家後,如果只是倚著房門叫女兒過來,女兒多半熱情度不高,有時甚至還不願意響應。可當她改變策略,選擇蹲在門口,朝女兒張開雙臂後,一切就大不一樣了。女兒不僅會急忙朝著媽媽跑過來,還會緊緊地抱著她說:“寶寶想媽媽了。”

對於幼兒來說,和站著的大人交流,會有一種壓迫感和距離感,但當大人願意蹲下身子時,這種牴觸的心理就會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親近和被喜歡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會樂意和家長親暱、交流了。

孩子,你慢慢來

深諳此道的龍應臺每每和孩子們交流時,都會首先蹲下來,接著看著對方的眼睛,和他對話。也因此,無論是她的兩個兒子,還是兒子們的小夥伴都十分親近她。

除了蹲下來以外,龍應臺還十分注重和孩子平等交流。

在安安因為弟弟而吃醋時,龍應臺的做法也相當值得借鑑。首先,她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居高臨下地要求安安:“你是做哥哥的,就應該讓著弟弟!”其次,她選擇坐在孩子旁邊,引導他說出自己的委屈,給孩子一個擁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她通過幫孩子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讓他自己得出結論——其實,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從來就只多不少。

通過此番交流,龍應臺不僅成功引得安安破涕為笑,還巧妙緩和了自己和安安,以及安安和弟弟之間的關係。

孩子,你慢慢來

好,說完了第一步後,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步——尊重天性,適時放手。

在書中,有一張插圖很有意思,龍應臺的小兒子飛飛將他的小汽車一輛一輛地投進馬桶,又小心地一輛一輛撈出來。讓我們設想一下,此情此景若是發生在其他人家裡,恐怕隔了老遠也能聽到女主人抓狂的吼聲吧?

但龍應臺卻表現得十分淡定。因為她知道,這是屬於飛飛那個年齡再正常不過的舉動,自己完全犯不著為此大動干戈,她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個小傢伙一遍遍地重複,只需要保證安全就好。

再後來,當安安第一次向媽媽提出——自己想要獨自出門,和小夥伴一起去遊樂場時,龍應臺壓下心裡的擔憂,表示了同意。

不過在這之前,她蹲下身子,再三地向孩子們強調,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可以跟著陌生人走。這,是龍應臺的第一次放手。

有了第一次以後,後面的第二次、第三次……就變得容易多了。可是當安安連續幾天放學晚回家時,龍應臺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到了擔憂。放心不下的她決心偷偷地跟在安安身後,看他這一個多小時究竟都幹了些什麼。

除了玩,還是玩,且花樣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在這個過程中,儘管龍應臺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直接露面將安安帶回去,但她沒有,她選擇尊重孩子“玩”的天性,一路默默跟隨他,從學校到工地,再到家門口。

孩子,你慢慢來

你以為龍應臺做的就只是這些嗎?不,不是這樣的。對於“玩”,龍應臺曾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因此,她不僅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偶爾也會加入其中,和孩子一起玩。

比如,她就曾經在四個孩子的帶領下,親手解救了一隻被卡住的老鼠,也在無數個夜裡,和孩子們一起玩起“躲貓貓”的遊戲。

對於幼兒來說,和站著的大人交流,會有一種壓迫感和距離感,但當大人願意蹲下身子時,這種牴觸的心理就會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親近和被喜歡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會樂意和家長親暱、交流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收穫了什麼呢?歡迎評論去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