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墨娛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電視劇《清平樂》,播出伊始我聽到最多的聲音是:節奏很慢

一些不明真相的觀眾便有了疑慮:這部慢劇還能追嗎?

“節奏慢”有時候並不是貶義,要看它慢在什麼地方。

對於《清平樂》來說,慢節奏恰恰是它的優點。

本篇將從節奏、選角、演技、文化底蘊、服化道細節五個方面,分析《清平樂》值得觀看的理由。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1、【節奏】

在人手一部手機的網絡時代,你有多久沒有用正常速度看過電視劇了?

1.25倍、1.5倍,甚至2倍速,為的就是略過不必要的贅述和沒有營養的橋段,加速看到自己所認為的精華。

不能怪觀眾,當下以情愛為主的快節奏影視劇氾濫,浮躁的觀劇體驗讓觀眾逐漸忘記了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歷史劇,作為各題材中最嚴肅的一種類型劇,本就應該是厚重而緩慢的。

《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等這些歷史劇,哪一部不是緩緩入佳境,角色一言一行皆有韻律,直到現在仍被重溫和提及。

好劇無法倍速觀看,慢節奏需細品甚至可以反覆品。

正如有位網友評價《清平樂》:再快,我怕就看不懂了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廢鏡頭?不存在的。

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劇情細節,其實是為之後發生的事情做伏筆。

第一集中的梁家蜜餞鋪子,看起來只是趙禎循著母親曾經的足跡到訪,這裡卻鋪墊了大量伏筆:

1、梁家家破人亡因趙禎間接而起,從而反思官家的言行舉止均需有章法;

2、目睹民間疾苦的韓琦後來考上榜眼成為諫臣,恪盡職守,對坊市制和其他民生制度提出了不少建議;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3、坊市制是宋仁宗在位期間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才有了後來《清明上河圖》中呈現的繁華景象;

4、當時還在嗷嗷待哺的梁元亨,在十幾集之後,被舅母賣入宮改名為懷吉,並影響了徽柔公主的一生。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5、因懷吉哥哥狀告縣令與舅母合謀賣弟弟,還牽連到了呂夷簡的朝堂之爭。

僅僅就是一個梁家,就牽扯出了這麼多人物的前因後果,邏輯閉環完美。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哪怕是第四集中看似多餘的女兒家聚會(四姐妹插花),也都藏著伏筆。

這四位女孩其中之一是後來的曹皇后,其他三位將來的丈夫或家人,都是她夫君身邊非常重要的臣子能人。如晏殊、蘇子美、歐陽修。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對劇情發展有推動作用,環環相扣。如果倍速觀看,自然會少了許多“揭開謎底”般的樂趣。

2、【選角】

《清平樂》中幾位少年選角十分得當,甚至在外貌上與成年演員也有相似之處,無縫對接。

其中因少年宋仁宗扮演者資歷尚淺,被部分觀眾質疑撐不起未來儲君的氣場。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但,少年正是叛逆之時,言談舉止自有孩童跳脫之氣,尚不懂得收斂情緒。

若此時選用王凱扮演少年宋仁宗反而違和。

君不見《如懿傳》裡的周迅扮演少女時,演技雖醇熟,卻並無少女爛漫的氣質。

正午一向擅長群像戲,劇中無廢角。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儘管出場人物眾多,卻都有其特點令人過目不忘。

江疏影的疏離氣質,正合了表面寡淡、內心火熱的曹皇后,宋仁宗口中的“我竟有點怕她”,除了江疏影恐怕也無其他人選。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扮演苗心禾的兩位小演員粉嘟嘟甚是可愛,與長大後的禾娘子氣質多有相似之處,都是溫柔的類型,面相圓潤沒有攻擊性。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這個從小就全身心護著“六哥”的死忠粉,成了觀眾心目裡的白月光。

朝堂上臣子眾多,且不論每個階位都有對應朝服,僅從氣質上分辨出來也極為容易:

呂夷簡的老練、晏殊的通透、范仲淹的瀟灑、韓琦的正直、夏竦的狡猾……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即便你是為了劇中其中一個演員而來,其他角色的表現也不會讓人失望。

3、【演技】

劇中有大量鏡頭特寫和長篇對白,十分考驗演員的臺詞功底和微表情演技。

老戲骨那麼多,堪稱是神仙打架,各領風騷。

  • 吳越

48歲的吳越演太后一角,只在前面幾集有戲份,但足夠驚豔。

在大家都在爭論“生恩養恩何為大”時,她一場隱忍的哭戲就讓眾人理解了養母的內心世界。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此時的太后簡單束起斑白的髮髻,如同尋常人家的老婦,神態憔悴,和垂簾下的自信甚至專橫形成了強烈對比。

想哭又馬上忍住,轉過頭委屈垂淚,只因呂夷簡真情實意的肯定了她對朝綱的奉獻,又點破了母子之間的癥結。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再風光的地位,也抵不過旁人對她所犧牲的一切表示理解和認可。

有血有肉的太后,躍然屏幕。

那麼作為中生代實力派的王凱,表現得又如何呢?

  • 王凱

王凱的聲線素來以“低音炮”見長,完全不需要另外配音。但音質只是獲取觀眾好感度的其中一個因素,抑揚頓挫的腔調才是關鍵。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宋人崇文,言談間亦拿腔捏調極富韻律感,何況是以仁德聞名的宋仁宗,一言一行皆穩重文雅,當是眾文人臣子的表率。

扮演宋仁宗的王凱,臺詞幾乎無懈可擊,一開口觀眾就感嘆“是內味兒了”。

歷史上的趙禎,被人質疑“窩囊”,也被廣泛讚揚“仁厚”,如何平衡這兩個關鍵詞,除了劇本邏輯之外,更需要王凱的演技呈現。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朝堂上聽大臣們對後宮之事高談闊論,他神情倦怠,眼簾低垂,卻也並無阻止;

遇到關乎民生的社稷之爭,便正襟危坐、仔細聆聽。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對待身邊的女人,偶爾耍性子,時時花心,但也有自己的堅持。

或偷瞄皇后、或欣賞貴妃,各種不需臺詞的微表情,都躍動在眉梢眼角,收放自如。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到底是窩囊還是仁厚,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在觀眾眼中有了個立體鮮活的形象,如同扮演康熙的陳道明、扮演雍正的唐國強,他們通過精湛演技與角色合二為一,是非曲直自有觀眾來評斷。

  • 喻恩泰、劉鈞、楊玏……

第一眼看到喻恩泰,觀眾難免先串了戲,畢竟《武林外傳》呂秀才這個角色早已深入人心。

但喻恩泰成功以晏殊的角色完成了換劇如換人的轉變。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雨中散步吟唱《浣溪沙》,這是文人特有的浪漫,與史書中描繪的婉約派詞人晏殊別無二致,朝堂之上更擔得起“良相忠臣”之稱。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劉鈞是正午的老熟人,才演過土撥鼠尖叫的紘郎,又來出演傲骨錚錚的范仲淹,絲毫未見違和感。

劇集還未過半就已被貶數次,這位語文課本上熟悉的大名人,再次引發了觀眾熱議。多少好詞好句,就是在被貶的途中感慨而來。他的正直灑脫,凡人望塵莫及。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從“片紙落去四宰執”,再到“好水川戰敗”,韓琦的身世充滿了傳奇色彩。

楊玏為了呈現出這個人物的複雜與悲壯,在微表情和臺詞等多方面進行人物的塑造,也算是青年演員中的翹楚了。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正午團隊選角向來都是選對的不選貴的,最注重的就是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也就是演技),哪怕是出場僅幾分鐘的配角,也是用了心的去演,當真是用了心思。

4、【文化底蘊】

對於歷史劇來說,契合當代語境的臺詞幾乎決定了整部劇的歷史厚重感。

有部分觀眾吐槽臺詞“好難懂”,為了理解某些生僻詞彙,甚至還要去查字典。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但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引發歷史文化向討論的好機會呢?

這些似曾相識的歷史人物和典故,躍然屏幕,讓我們再次體會宋詞的清雅,重溫宋朝文化的精髓。

“語文課本背誦天團”登上熱搜,就已證明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根植在大家心裡,五千年文化不斷傳承,這在整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史書裡描繪的宋朝,到底是積貧積弱,還是開明繁華?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到底是“無作為”還是“有仁德”?

劇中通過各人物的博弈剝絲抽繭,加入各種真實史料,還原了一個鮮活生動的王朝。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在清宮劇氾濫的影視劇市場,《清平樂》無疑填補了宋朝歷史這個空缺,很多觀眾通過它才知道,原來曹丹姝還能二婚嫁給皇帝,原來言官在朝堂上不必卑躬屈膝,原來繁華夜市早就有了雛形……

有個網友說中了很多人的心思:追《清平樂》的最大的樂趣,就是能夠看到歷史達人們的科普,邊看劇邊學習比直接啃史書有趣多了。

5、【服化道細節】

劇中各階層人物,如宋仁宗、皇后、朝廷官員的服裝與歷史畫像上幾近相同,細節完美“抄襲”歷史畫像。

宋仁宗的各套服飾,都能在畫中找出原型,“細化”到下襟的花紋都是一模一樣!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曹皇后的頭冠樣式、衣領紋路,抄得讓人心服口服。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史書中記載太后祭祖時所穿的袞服有幾處更改,劇中也對這段情節有詳細的描述。史書怎麼寫,他們就怎麼做,該減的減該留的留,最後還原出來的是這個樣子: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如果沒有服化道精益求精的製作,這一段我們就算是憑藉想象,都沒法想出“特製版”袞服是什麼模樣。

然而劇組並沒有因為某些道具或服飾僅出場幾分鐘就敷衍了事。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擺在角落的瓷瓶、薰香爐,都有古董原型。

普通百姓家中的小物件、生活用品,都是那個朝代的氣息。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范仲淹和晏殊去清風樓,路上就麻溜的報了一圈酒名菜名,什麼羊羔酒、炙獐子、脆筋巴子、籤盤兔……雖然沒吃過,聽名字都讓觀眾一捧口水要流出來。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美食也是中華文化傳承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那個時代,我們就已經開始用水果做菜了,比如聽起來就很美味的荔枝白腰子。

客人拿著竹簡菜單點菜也側面印證了宋朝崇文的風氣,只有大部分人識字,才能將“菜單”推廣開來。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劇組對細節都苛求到了什麼程度呢?這個無意中發現的鏡頭,足足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朝堂裡有一個從不說話也不抬頭的角色——坐在角落抄抄寫寫的史官

鏡頭掠過時才會遠遠看到,不特意提及他,你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幹啥的。若不設立這個角色,恐怕都無人想起這一茬來。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而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各種關於皇帝和朝堂的史料,就是各屆史官事無鉅細抄錄下來的。

這麼一個對歷史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在影視劇裡卻可有可無的角色,也被安放得妥妥當當。

就問你,牛不牛?

結語:

在電視劇每播放一集都會被網友“摳細節”的網絡時代,《清平樂》太經得起“摳”了。

反覆回看,可能又會摳到新的、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

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少年趙禎在路上奔跑時撞到了一個大叔忙回頭喊“對不住”,大叔並未生氣,而是開心的抓著母雞說:我媳婦給我生了個兒子!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趙禎一愣接著喊了句“恭喜”,很有生活氣息。

這段小插曲不僅刻畫出了一個“最接近於人”的君王,也暗示了宋仁宗一生無子的悲涼結局。

所謂經典,定是值得反覆回味琢磨,細節經得起推敲。

《清平樂》漸入佳境,這種慢節奏和韻律感正是歷史劇該有的樣子

《清平樂》各方面都做得細緻,正因為細緻,所以它確實很“慢”。

如同吟誦文言文一般,這種帶著韻律美感的慢,反而是它能夠獲得高口碑的獨特之處啊。#頭條影視檔案館# #清平樂#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更多娛樂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