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引言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天寶十四載(77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起。翌年六月,潼關陷落,延秋門大開,玄宗攜連夜倉促出奔,逃向西蜀。滯留宗室內有皇孫公主等百餘人,或被叛軍抓捕,或被剖腹挖心;皇親、國戚、群臣、百姓紛紛南下逃難"避胡"。昔日的富庶繁榮彷彿只是曇花一現,長安城內慘不忍睹,一片破敗之景。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三月三日上巳日,天氣晴朗,微風和煦。長安城南的曲江邊暖歌融融,充滿了歡聲笑語。許多長安城內的士女到此處踏青玩樂,極盡風雅之事。她們嬌美豔麗,落落大方,頭高高地昂起。綾羅衣裙上映照著初春暖陽的輝澤,點翠過的頭飾斜斜地垂在髻邊。更有勢力正盛的楊國忠一干人招朋引伴,一時間觥籌交錯,簫鼓作鳴,宴席上御廚、侍者絡繹地送來四海八珍。

此時距離開元盛世下國家繁榮清明的頂峰時期已經過去了十多個年頭。開元末年開始,玄宗昏庸怠政,在用人方面發生了轉變:從736年"嶺南第一人"張九齡被罷相,到李林甫口蜜腹劍;更有安祿山累兼三鎮節度使,大權在握,開元賢相已經轉變為天寶權相。752年(天寶十一載),李國甫去世,楊國忠升為右相,擅用專權。外戚弄權,滿朝文武,勾結成風,唐廷內部矛盾激化。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但王朝衰落的緣由不止於此。世人皆知,"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的筆下既有清風明月,又有一片赤誠之心。翻閱從中唐到晚唐的詩歌篇章,不乏洪鐘鉅著,唐朝這整個時間段的發展形勢我們可以窺見一斑。以杜甫的詩為例,《兵馬行》一詩直刺國事,所有議論都隱隱指向唐玄宗,"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以劉徹暗喻李隆基,借路人之口表達了憤慨,力陳唐玄宗的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唐初實行府兵制,設置有禁軍和地方武裝,是一個軍農合一的徵兵制度。據《資治通鑑》所記載,天寶年間,邊將奏稱所的每年所需軍用陡增,耗資大量。這些重負便落在了底層人民身上,百姓叫苦不迭。府兵制度在唐朝前期對於經濟發展和維護大統一的國家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可是隨著經濟的封建色彩不斷濃厚,出現了一個很多朝代都難以調停的問題: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率先進行了土地所有制度的改革,土地兼併問題可以說是伴隨著其私有化的確立而生。西晉時,就有一位將軍在某縣侵吞了幾百頃的良田。這種情況往往在一個朝代或歷史時期的末期更為突出,封建主義經濟不斷髮展,土地轉讓關係也發展明顯。

更有甚者,富人廣田千畝,而清苦百姓無立足之地。統治者不得不採取必要措施,比如均田制、攤丁如畝等,也只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天寶年間亦是如此,大量農民變成了流民,或者為地主家幹活;周邊戰事頻繁,農耕勞作的勞動力不足,百姓們竟然認為"生男不如生女好"。這些赤裸裸的問題已經不能由停滯發展的均田制解決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軍事制度在失去了物質保障後,最終會被取代。募兵制曾經是唐朝軍事制度的備用方案,確實值得大書特書。在此時它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為士兵們由兼職走向了職業化。這一方案不是沒有好處,但同時也激化了朝廷和地方之間力量失衡。

江頭宮殿鎖千門

其實與大家的刻板印象是不太一樣,天寶之後唐朝的形勢並沒有那麼不堪。前面我們說到玄宗當政的後期,唐朝的軍事和經濟、政治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翻閱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天寶初期形勢似乎不錯。《新唐書》中提到過唐朝的人口戶數:"(天寶三年)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絹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租庸調是什麼。簡單來說,租庸調就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一種賦役制度,以粟、絹、綿、布、麻以及徭役為換算單位。可見唐朝雖然正在走下坡路,但是其實力還是夠大的,並沒有到外強中乾的地步。似乎這個王朝會順著歷史發展軌跡,平靜地消失在人們視野中。但現實總是戲謔的,775年,玄宗的大唐夢做到頭了,以安祿山等為首的一眾人打破了平靜,掀起了洶湧波濤。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安祿山何許人也?史書記載,安祿山是巫女所生,有粟特血統,"初名阿犖山。""冒姓安氏,名祿山。"據說,安祿山精通多門語言,這在當下也是十分難得的,可見安祿山並非無為之輩。因其狡猾能幹,被張守珪收為養子。從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捉生將這一身份開始,天寶元年(742年)依靠打通的人脈順利成為平盧節度使;到了天寶十一載(751年),已經手握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重兵(分別是今天的錦州、北京、太原),軍事力量甚至超過朝廷的禁軍。其人作戰勇猛,多次侵略攻打契丹、奚等地,戰功累累,被玄宗視為一個可以幫助唐廷擴展疆土的得力干將。

其實在安祿山剛剛上任三鎮節度使時,就已經隱隱露出了謀反叛亂的傾向。他的慾望不至於此,暗地裡收降了羅、契丹等地壯士八千餘人,即"曳落河",招兵買馬不斷擴充自己的武裝。但此人深諳權術,不僅買通了一部分官員,還善於"立人設",以淳樸的一面博取玄宗的信任。如此一來,他不僅可以進出宮門如入無人之境,與貴妃同席飲酒、見了太子卻不下拜;甚至在一干大臣口舌討伐、陳述謀反跡象之後,仍然能討取玄宗的歡心。我們知道,貴妃生於719年,比安祿山小了16歲。有一次安祿山拜見玄宗和貴妃,首先拜見了貴妃,單單將玄宗晾在至一旁。問其原因,便稱"自己是胡人,在自己的習俗裡是母親在父親之前",這一回答深討玄宗二人歡心。由此看出,安祿山懂得如何為自己樹立一個討喜的形象,不惜走後宮的門路,體現自己的淳樸和忠心。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然而,這樣一個隱忍不發的"忠臣",卻"忤逆"了玄宗的意願。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借奉旨討伐楊國忠之名,率十五萬大軍揮師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官兵節節敗退。756年,安祿山在洛陽接受群臣拜見,自稱大燕皇帝。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京城雖有千種風情,可嘆是朱顏已改。固然玄宗在執政晚期昏庸怠政,對王朝的命運帶來了極大影響,然而安史之亂對社會民生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這場浩浩蕩蕩的戰亂歷經了八年,成為了唐朝發展的轉折點,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其瘤毒——藩鎮割據仍然在內地廣泛存在。德宗在位期間,又爆發了四鎮之亂和涇原兵變,是德宗著手削弱藩鎮引起的。雖然事態得以平息,但效果並不明顯。憲宗上位後,多次派兵征伐淮南吳元濟,相繼又收復了一些藩鎮,史稱"元和中興"。

叛軍一路燒殺搶掠,富庶的"花柳繁榮地,溫柔富貴鄉"亦未能倖免。大量人口南下逃難,我國北方的經濟發展經歷著浩劫,失去了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漸漸被南方所取代。

盛世長安的落幕:驚破霓裳羽衣曲—破碎的大唐夢

結語

縱觀唐朝的歷史,令人唏噓。曾經長安是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之地,令人魂牽夢繞,卻落得這步田地。李唐之後,再無長安,而藩鎮割據也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參考歷史典獻:

《資治通鑑》

《新唐書》

《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