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凡"風波"之後,如涵電商"真經"何解?

蔣凡


4月27日,爆出緋聞的蔣凡終於迎來了阿里的"重罰",阿里內部調查組確認:阿里在2016年投資如涵電商的決策與蔣凡無關;蔣凡對如涵電商、張大奕所有淘寶、天貓店鋪的經營活動並無任何利益輸送行為。


至此,官方定論似乎意在快速息事寧人,在此之後,蔣凡仍然掌管著淘寶的核心業務。不過對如涵來說,如何做好網紅電商的生意這個難題依然待解。


公開資料顯示,如涵電商成立於2014年,前身為馮敏創辦的淘寶店鋪"莉貝琳",在2015年轉型為如涵電商,專注KOL孵化業務。


蔣凡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2019年4月,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IPO,首輪募資1.5億元。


自上市以來,以KOL電商起家的如涵在資本的期望下,一直都希望創造無數個"張大奕",而創造無數個"張大奕"也似乎成為了如涵的一個"魔咒",始終纏繞其身,揮之不去。


"內憂外患"之下,如涵舉步維艱


為了批量製造"張大奕",如涵的網紅營銷費用在2016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第四季度,增加了8倍,人均網紅營銷費用在2018年第四季度為每人63萬元。可惜事與願違,大量的資金就像打了水漂,也沒見到第二個"張大奕"。花那麼多錢卻培養不出新的kol,也就不難理解如涵虧損的原因了。


根據此前如涵發佈的財報顯示,其2017財年淨虧損為4010萬元;2018年虧損7235萬元(毛利為3億元,其中履約費用1億元,營銷費用1.46億元,綜合管理費用1.3億元,其他營收71萬元);2018財年淨虧損為人民幣9000萬元;2019 財年前三季度虧損擴大120%至5750萬元。


如涵將手中的簽約網紅分為三類:頂級KOL、成長KOL以及新興KOL,然而整個公司的運作只能靠頭部網紅張大奕的鉅額收入維持。


2017財年、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的前三季度,張大奕個人每年分別為如涵貢獻了49.6%、51%和44.9%的GMV,以及50.8%、52.4%、53.5%的收入。由於頭部主播對供應鏈的議價能力也過於強大,但對於平臺來說,過度依賴張大奕,終將導致平臺本身失衡。


公司過於依靠張大奕,也讓張大奕擁有了網紅之外的身份。2019年4月如涵電商赴美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網紅電商,張大奕也從網紅轉型為高管,成為如涵的CMO和股東。


連年虧損以及對頭部KOL的依賴之外,如涵的營收增長速度也正在急速放緩。


公開資料顯示,2018財年,如涵的營收同比增長64%,而2019財年,其同比增長僅為15.39%,增速驟降的情況下不知道還有哪位投資者來接盤,反正去年5 月,阿里巴巴、君聯資本、賽富投資、崑崙萬維、遠鏡創投、啟明創投、鐘鼎資本已經退出瞭如涵的股東行列。


如涵電商不僅面臨著"內憂",還有嚴重的"外患"。


上市後的如涵電商把自己定位為"KOL電商第一股",然而首日交易完結後,如涵電商的股價大跌37.2%,從12.5美元的發行價到7.85美元。上市一週後,如涵股價持續下跌至6.08美元。之後最低下探到3.09美元,市值一度蒸發75%,只留下了一地雞毛......


這還不算完,在2019年10月,美通社發佈了一則Bernstein Liebhard LLP的聲明,該律所稱將代表購買如涵控股美國存託憑證的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對如涵控股進行調查並尋求索賠。如涵被指招股說明書中存在虛假、誤導性聲明或未披露的信息。這說明公司的運營體制仍處於不健全狀態。


而由於最近的蔣凡緋聞,如涵電商再次"躺槍"。4月17日,受輿論影響的如涵電商股價已經連續兩日跌幅達到14.91%,市值縮水超過3.5億人民幣,4月20日,如涵股價進一步下跌,跌幅達9.14%,直到阿里調查結果出現,如涵電商股價才有所回升。


如涵"八十一難"之後,"真經"何在?


張大奕這樣的頭部KOL也不可能永遠維持熱度,對於廣大網紅們來說,想要持續吸金並不容易。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網紅,最容易中道崩殂的也是網紅。如涵的網紅製造計劃進展不順,未來靠什麼支撐企業發展呢?


如涵本質上是一個技術服務公司,其核心業務有兩個,一是KOL的打造與運營,二是品類和供應鏈的管理。想要取得"真經",網紅方面是如涵的重中之重。


打造KOL一定要"定位準"、"內容精"


尋找其他方向的突破並不意味著放棄自己原本的業務,不過需要清醒認識到打造KOL的關鍵。


網紅本身其實也是一個標籤,代表的是一類愛好、性格、乃至思想。並由此為索引聚集粉絲形成一個社群,所以網紅也是粉絲群體的一個象徵性符號,或是社群人格的體現。所以網紅打造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像我們想到李佳琦就是"口紅一哥"一樣,提到薇婭就是"帶貨女王"。


人們並不需要太多重複的"標籤"和"符號",只要最精準、最有代表性的那個就足夠了,所以內容一定要精,實力一定要硬。這一點在體育領域有著明顯的體現,如果不是資深的足球迷,當今足球界除了C羅和梅西,你還認識其他足球明星嗎?


KOL與KOC電商雙向發展,降低頭部效應


在頭部效應方面,淘寶直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9年的天貓"雙11",薇婭、李佳琦與第三名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而其中帶貨能力前10的KOL佔據了機構大盤75%的流量和80%的成交額。淘寶直播面臨著最嚴重的KOL斷層。


KOL相比於KOC,面對的粉絲群體規模要大得多,KOL帶貨利用更多的是粉絲經濟,是出於用戶的感性消費,而KOC本身作為"發燒友"使用理性分析觸達消費;KOL賣貨會帶有很多商業化色彩,在互動時會有一些功利性行為。而KOC介紹商品更多地從實用性出發,前者從一開始就帶有了感情色彩,終究是缺乏一些客觀,但是KOC可以彌補。


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是一個由客戶價值、企業資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構成的三維立體模式。以此我們可以認為建立在粉絲經濟下的KOL電商,其流量價值是建立在這些頭部KOL身上,企業的資源和能力、盈利方式也是建立在這些頭部KOL身上,KOL資源一旦流失對於平臺就意味著流量的流失。


雖然KOC針對的是小部分人群,但它相對於網紅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可以批量化生產。從目前快手、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的KOC越來越多也可以發現。此外,還有一些奉行S2b2c的社交電商平臺也在發力KOC經濟。


兩者雙向發展,"兩條腿一起走路",相信如涵可以走的更遠。


"巧借"東風,亦需善"無米之炊"


網紅的打造和運營都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這一過程中還伴隨著很多偶然的因素,風險很高。真正有價值的張大奕們往往是"熊貓血",在網紅經濟裡面"二八效應"極為凸顯。但是通過對自帶流量的大V進行"網紅包裝",則可以剩下很多環節,從而降低風險。


很多人一提到張大奕,印象中肯定是曾經的"大陸網紅第一人",然而張大奕之前經歷,大家可能瞭解的就比較少。張大奕是模特出身,曾為美寶蓮、格力高、可口可樂等知名品牌拍過廣告,也登上過《瑞麗》、《米娜》、《昕薇》等時尚雜誌,在加入馮敏的淘寶電商品牌"莉貝琳"之前,她的新浪微博已有了近30萬的粉絲。


美股網紅電商公司Revolve雖擁有金·卡戴珊,可它在發展中過程中沒有過於依賴頭部網紅的力量。定位是隻做時髦女孩的生意,並把目標受眾定位為REVOLVE Girl。針對網紅競爭激烈、製造難這兩大難題,Revolve採取僱傭的方式,與全球超3500個網紅合作。


有著張大奕的例子,如涵完全可以複製同樣的模式,大V們本身就擁有自己的核心粉絲群體,只要進行"網紅包裝",相比較於素人網紅的打造,相對會更加方便與快捷。造網紅沒有那麼簡單,但是學會借力才是關鍵,實行"自營+僱傭"的策略也勢必能降低不少營銷包裝投入。


流量是"表",供應鏈是"裡";做網紅品牌更要做好供應鏈


從用戶消費心理動機的角度來看,通常可以分為理性消費和感性消費,對產品、服務等方面認可而選擇消費,這屬於理性消費,這樣的消費往往也容易形成復購;如果只是基於某種情感聯繫或者場景觸動,那其實就是感性消費。


於網紅電商,用戶購買有時候不是為了商品而是為喜歡的人花錢,有點類似於直播時候的打賞行為,這種經濟是建立在用戶由網紅產生的感性消費,而不是對內容準確性的認識上。很多用戶的所謂粘性其實來自於網紅而不是產品本身,這就意味著未來的發展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人的情感複雜多樣,不管是平臺與網紅的關係,還是網紅與粉絲的關係,其實質都非常脆弱,就像曾經的張大奕,兩年的時間再加上李佳琦和薇婭,足夠人們把她遺忘。


像香奈兒、雅詩蘭黛等奢侈品,其品牌都是來自於其創始人。同理,如涵也可以把網紅上升為網紅品牌,即使網紅退隱,光憑留下的名字也足以讓品牌延續。如果要推出網紅品牌,一定要打破同質化網紅風格,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其中最成功的是意大利博主Chiara Ferragni,她通過創立個人品牌將網紅的商業變現能力提升了一個層級。


通過把網紅升級為網紅品牌,把變量轉化為常量。平臺與粉絲之間的關係會更加緊密,同時不會受到網紅的掣肘。即便網紅退居幕後,仍然可以有著品牌的支撐不至於倒下。


KOL電商知識營銷方式,無法脫離零售的本質,而供應鏈是零售電商行業的核心。除了KOL的打造和運營外,如涵在供應鏈方面也有可突破之處。


在供應鏈方面,如涵最初覆蓋著從工廠到運營的環節,2016 年初,如涵剝離了工廠的資產並開始連接網紅和第三方品牌,即讓自己的網紅為其他品牌推貨,它認為這種輕資產模式能讓它和更廣泛的網紅以及品牌合作。而且不用再承擔從網紅設計產品到供應鏈、外包生產和售後的一系列環節。


但是這一改變在將社會化供應鏈做得更輕,提升利潤空間的同時,也導致如涵失去了快速賣貨的供應鏈能力。由於如涵對於庫存週期、退貨率的低,存貨報廢成本約佔收入的5%。


如今隨著大量新技術的場景落地,如涵更應抓住機會。如涵電商最成功的是服裝品類電商,那麼可以採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來改造傳統供應鏈。例如在服裝設計環節利用人工智能方式建立配色、面料等素材的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取組合個性化推薦,提升設計的效率。


在服裝面料檢驗方面,傳統面料在入庫的時候需要人工檢驗布料的質量好壞,且需要重複勞動,如今可以用智能化機器來對服裝面料進行檢驗,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的方式代替人工,提高精準度和效率。藉助AI技術,幫助非標品尤其是服飾類目找到最新的流行趨勢等等。


結尾


如涵是幸運的,恰逢網紅經濟內容創業的井噴,這給如涵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當各大電商平臺都在喊互聯網紅利殆盡,流量難、流量貴的時候。電商領域廝殺無比激烈的時候,如涵等網紅電商卻通過網紅的形式獲取了大量的用戶流量。


如涵又是不幸的,除了造出一個張大奕外,再也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KOL。對於一家企業來說,"造血"能力非常重要。快節奏時代已經到來,用戶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網紅經濟不可能永遠"百試不爽",公司發展更不能以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讓我們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