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為何不同於其他,連名字也這麼“文藝”,看了才明白很配

世界很奇妙,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當你去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歷史有太多的巧合讓人無法理解。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重要而又特殊的歷史時期。

在這個時期前後幾百年的時間裡,你會發現世界上對東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一批聰明人,既然在這同一時期誕生了。而這時的中國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對於歷史的意義重大,他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一大批的影響後世的思想家。而且對於這個時代的名字也不同於其他時期,顯示出他的獨特性

春秋時期為何不同於其他,連名字也這麼“文藝”,看了才明白很配

諸子百家代表

東周分兩段,為何稱春秋和戰國

實際屬於東周前後部分的時代為什麼會被稱為“春秋戰國”?後部分的戰國還好理解一些,畢竟那個時期的七國爭雄,戰事不斷,戰爭幾乎是佔據了當時每個國的主要事件。而前部分為何叫春秋,這個就似乎有點“不合情理”。

其實春秋做為時間的定義還是說的過去的,畢竟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對於農業經濟為主的古代中國,春天播種,秋天收穫,這兩個季節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春天到秋天,是草木生命輪迴的一個過程,所以很早之前就有用春秋指代一年的意思

春秋時期為何不同於其他,連名字也這麼“文藝”,看了才明白很配

春秋諸國

聖人的影響力,成就了“春秋”之名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對於自己國的每年的大事都會做一個記錄,並把“春秋”作為這個大事記的名字,可以說是一個通用的做法。今天我們熟悉的《四書五經》之一的《春秋》其實就是魯國記錄當時魯國的史書,不過因為後來孔子的修編而成為經典。

《國語·晉語》中有說:羊舌肸習於春秋。羊舌肸是晉國人,他所學的自然是晉之《春秋》。

《墨子·明鬼》中記載了許多奇聞異事,明確記載了各種怪事的出處: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齊之《春秋》。足以說明當時各國均有春秋,而且春秋不過是史書通名罷了。

作為聖人的孔子,其影響力是巨大的,所以他修訂的魯之《春秋》被後人拿出來作為了代表。作為後世文人的祖師級人物,後人自然喜歡把什麼都往自己信仰的人身上去貼。

因為《春秋》記載的整個時間段,恰好和“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這個時間段較為吻合

,於是就有人把這個時代起名為春秋,並因此流傳了下來。

春秋時期為何不同於其他,連名字也這麼“文藝”,看了才明白很配

孔子畫像

“春秋”確實是最恰當的名稱

當然單獨說是因為孔子和《春秋》這本經典而成就了春秋時期的稱呼,還是有些片面的。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認同並流傳開來,還是因為這個詞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

首先春秋是當時各國對於本國記錄歷史的通用做法,是可以代表整個時期的因素之一。其次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之間雖然有激烈的利益紛爭,但還是在周朝的名義統治之下,天下沒有發生太大的混亂。

而且各國之間的征戰和大事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在古代一般都是春耕秋戰,因為春天要進行耕種,還會在耕種前向天地祭祀祈禱有一個好的收成。而在秋天收穫糧食之後,馬肥糧足,正是發動戰爭的好時候

《禮記》中有提到: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行刑也在秋天進行,才有了秋後算賬和多事之秋一說。所以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的季節,各國之間的征戰都會選擇在春天和秋天進行

春秋時期為何不同於其他,連名字也這麼“文藝”,看了才明白很配

祭祀祈禱

對於糧食已經豐收且儲備充足的諸侯國,通常會在春天發動戰爭,來干擾敵國耕種糧食的時機,讓敵國國力衰退。而對於那些糧食不足的諸侯國,會在秋天發動戰爭,正好可以去搶對方的糧食。

而對於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因為太熱和太冷,並不適合征戰,一旦開戰兩邊都會遭罪得不償失。所以一般都會很少用兵。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會如戰國時期那麼殘酷,一般很快就會結束,也成就這個特殊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