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羅伯特 賴特 得到聽書系列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羅伯特 賴特 得到聽書系列


作者 :羅伯特 賴特

《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 《道德動物:我們為什麼如此》

本書的目的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嘗試解釋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這些概念和觀點都是去除了超自然現象的東西。這本書裡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因果報應,更沒有神通 ,基本上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

得到 萬維剛解讀

三個佛學概念

*苦--煩惱從何而來

*冥想

*色即是空


-苦就是不滿足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為了傳播基因,我們就要做各種事情:吃飯 生孩子 競爭 獲得聲望等,但是人是有思想的生物,對於傳播基因沒有興趣,那怎麼辦?自然選擇怎麼才能讓我們“樂意”去做上面的這些事情呢?

自然選擇給我們的心理做了三個設定

第一,完成上面的那些事情,你能獲得快樂,比如吃飯 談戀愛都能讓人愉悅

第二,快樂是短暫的,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如果我們只做一次,就能獲得持續 長久的快樂,那就沒有動力去做第二次。所以 自然選擇 希望你重複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對於前面兩個事實,大腦應該專注第一點,而忽略第二點。如果大腦明確意識到“快樂是短暫的”,它可能就會放棄追求快樂,開始懷疑人生。

結論是 自然選擇根本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做誘餌,來使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的目標。

從基因傳播角度來說 這個當然是好事,但是對個人來說這個局面非常可悲。人的一生永遠在追求,偶爾得到了,也是短暫的快樂。

科學實驗證明這個機制。

猴子實驗 :屋裡一盞燈 只要燈亮 實驗者就給猴子提供幾滴果汁,猴子喜歡果汁。科學家密切觀察猴子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情況 分泌多巴胺 就說明大腦正經歷快樂。

一開始是果汁進入猴子嘴裡,猴子大腦才大量分泌多巴胺。但是實驗多次重複後,在燈亮以後,果汁還沒給的這個瞬間中 ,猴子大腦就已經開始分泌多巴胺。“預期”帶來的快樂。再到後來,亮燈導致猴子分泌多巴胺越來越多,果汁帶來的越來越少。似乎猴子全部的快樂都在對果汁的預期中,真正喝到果汁,反而不怎麼快樂了。

人也同樣,做某事之前,我們覺得這件事情會有多快樂,可是真正做了之後,又感覺很空虛

這就是苦,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所謂快樂 其實是個錯覺。


冥想

大概分三個派別

禪宗: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 ,語言上搞一些 “機鋒” 進行頓悟 適合詩人

藏傳教教:方法想象一些視覺意象,適合藝術家

內觀:追求正念 適合心理學家

內觀冥想的目標是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自由


冥想形式非常簡單

第一 坐下

第二 專注呼吸 什麼都不想 專注時間越長功夫,就越深。

練好這個專注功夫,你才能不被各種情感和思想困擾,不受大腦模塊的控制,獲得自由。

專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練習把握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專注時間很長時間的水平之後,你接下來就有兩個門派的選擇

佛學裡八種修行的方法“八正道” 第七種叫 “正念” 第八叫“正定”; 如果選擇一直保持專注呼吸的狀態,你的功夫就是“正定”, 這是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

正定以後是正念

正念要求你把專注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任何東西上。你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專注吃飯 體會飯菜味道 ,專注於什麼都可以。 而單純的專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從中獲得洞見。

冥想的專注 區別 “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閱讀一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是跟隨作者走,聯想書外的內容,這種類似的注意力很容易。但是冥想專注,是“停留注意力”,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這一點,排除任何額外的思想。

冥想功夫從低到高,大概至少有兩個層次。

第一層:是你能夠不受強烈感情困擾,把“自我”和各種感情剝離。比如牙疼,抱怨 對抗,越反感越疼,最後你整個大腦被疼痛感劫持。而冥想的做法,是你先承認這個疼痛感的存在,然後不理會這個感覺,跟它保持距離。疼痛感仍然存在,但是你現在不會被這個感情所制約。練到這個層次,你在生活中再也不會感情用事,永遠都能調整好心情。

更高層次:把自我跟各種想法全都剝離,真正做到專注呼吸,不想其他。

這樣理解:想法是由模塊產生的,通過某種感情吸引你的注意力,“試圖”劫持你的大腦。怎麼跟想法剝離?方法仍然是當一個想法來了的時候,你要承認它的存在,然後跟它保持距離,不去想它,繼續專注自己的呼吸。好比你站在一個火車站,各種想法就是火車,眼前的火車紛紛來了又走,而你始終不上車。

也就是說 無論強烈的感情也好,一般的想法也好,我們的做法都不是壓制或者扼殺它們,而是承認它存在,允許它出現,但是不受它影響。

達到第一個層次,你就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要的情緒。達到第二個層次,你就可以自由選擇當下的思考,沒有任何東西能打擾和控制你,用佛的話就是 你逐漸脫離“苦”。

練習冥想困難重重,因為充滿矛盾 主要是四個矛盾

第一個矛盾 : ”無為“和”成功“ 越要專注,反而越難做到專注。你不刻意追求,反而達到成功。

第二個矛盾,最需要冥想訓練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進入冥想狀態的人

第三個矛盾,你越是拒絕某個想法或情緒,你越是要和它對抗,你就越受它控制。

第四個矛盾,你越是瞭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都是情緒在控制人“這個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緒的控制。也就是說,如果 你一上來就說我能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識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你反而邁出控制自己的第一步。


建議去看《當下的力量》 ,再來思考這些觀點,會發現容易理解很多;已經鍛鍊太極三年了,目前慢慢進入正定 這個階段,每次練習都嘗試專注於呼吸,一套拳法5分鐘 連著訓練下來5套拳法加上一套五禽戲, 將近40分鐘的正定訓練 ,對控制情緒有極大的益處。


煩惱是空的 情緒也是空的。對於我們來說 另一個概念更熟悉,就是“色即是空” 。

認識到世界是“空”的 ,對你有好處,因為你看到的這個世界中有很多東西是虛幻的,而且你確實能退出。

以作者親身經歷為例:他在上課的時候,教室外的鋸木頭聲音,讓他聽著很難受,他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他先接受自己“反感電鋸聲” 的這個感情,然後審視這個感情。這個時候電鋸聲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帶負面感情了。到後來,作者甚至感覺電鋸聲還挺好聽,他聽出了音樂的味道。這段經歷,就是他第一次體驗 “色即是空” 。

電鋸聲 是一個客觀存在。 我們之所以反感它,是它會給我們恐懼的聯想,你想到電鋸的時候,會聯想到它代表的破壞力量,這個是人賦予電鋸聲的一個“內涵”。 所謂“ 色” 就是你從電鋸聲聯想到的“內涵”。 你不妨把它稱為 “電鋸色”。

你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聲音,你並沒面對一個咄咄逼人要傷害你的電鋸。 電鋸聲,是存在的。“電鋸色” 是空的。

大部分佛教學者比較認可的觀點是,所謂”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空的,而是說 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 “內涵”是空的。

作者再舉例來闡釋 這個“內涵”, 一個戒指是很普通的,但是這個戒指在你手上戴了三四十年,那麼它對你的意義就重大了。所以一個東西的歷史,給它帶來了意義。

自然選擇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如果你聽見電鋸聲不反感,你就太不善於躲避危險了。事物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現代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色”的一些性質。

第一 “色” 也就是內涵自動產生的。

第二 內涵會受到故事的影響。

所以,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世界。我們一直都在賦予周圍事物內涵,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色”的世界。


一個修行者說,隨著冥想練習的深入,你真的會體會到“空”,你對世界的“色感”將會下降。當然你仍然會看到所有這些東西,椅子還是椅子,不過它在你腦子裡的存在感沒那麼強烈了

這位修行者還提到兩點體驗

第一點,當你認識到空和無色的時候,再去看萬事萬物,你看到的東西就會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實。

第二點,人們對這些東西先入為主的各種感觸,其實是不真實的。這就是“色即是空”。

經常有人說佛學會不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看什麼東西都沒有意思?其實並非如此,佛學是讓人更自由,是讓你能夠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排除主觀想象的干擾,你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據說,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幸福感。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體察到自然選擇給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工具,但是他發現了問題所在,找到了解決方法,還發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學體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遠,以至於後世人已經很難以理解他。

兩千六百年後,現代科學讓我們再一次發現同樣的問題,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佛陀的方法,印證佛陀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