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貨櫃迎機遇,後續紅利怎麼抓?

無接觸購物再次風行,聚焦“最後一公里”的智能貨櫃迎來了新的增長。有企業透露,即便每天都補貨,還是有很多商品不到下午就會售空。單筆600-800元之間的大單也明顯增長,之前這個紀錄還在300元以內。

然而,在新零售和超市“到家”的圍剿之下,特殊時期智能貨櫃的這波新機遇能否在疫情過後被抓住並延續“紅利”,將是業界思考的重點。

智能貨櫃迎機遇,後續紅利怎麼抓?

智能貨櫃的重啟

自疫情爆發以來,除了線下超市、生鮮電商等一些主流渠道外,智能貨櫃也成為人們生活用品的穩定購買渠道。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疫情期間,多個智能貨櫃品牌都呈現出了增長的態勢。

一個佔地面積不大的智能貨櫃中,不僅有水飲、休閒零食等商品,還有水果生鮮、麵包鮮食、滷味熟食等生鮮商品售賣。

據瞭解,疫情期間,智能貨櫃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零售終端,也承擔起了抗疫基礎設施作用,提供無接觸式購物服務,每天每個社區至少服務100人次。

疫情期間,除了原有的品類外,為了滿足前端用戶的需求,新增了蔬菜、鮮食等品類的商品,同時增加了訂奶業務,保證社區居民特殊時期抗疫營養需要。在價格方面,堅持平價供應,不漲價。

智能貨櫃迎機遇,後續紅利怎麼抓?

大數據賦能新業態

可以看到,疫情催化了智能貨櫃新的機遇,這一業務近期得到了較快發展,也讓智能貨櫃企業看到無人零售行業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過後,如何把握和延續此次危機所帶來的“紅利”是企業亟須思考的問題。

在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洪濤看來,當前無人零售業態中的智能貨櫃具有數字化轉型企業創新的一些特點。但是,其智能性是消費者認可的智能性,而不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究的智能性,因此,消費者群體的體驗感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使之增強體驗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洪濤進一步解釋稱:“首先要明確理念,智能貨櫃的智能性是發展趨勢,不是疫情的臨時舉措;要充分利用現有信息科技和其他科技的綜合應用,也就是商品數字化(含實物、服務、體驗數字化)、交易過程的數字化、支付結算的數字化、銷售環境的數字化、管理的數字化、售後服務的數字化等;此外,要加強現代智能的管理,這裡指智能管理,以及員工配合的管理,全品類、全觸點、全渠道、全場景、全客群、一站式全鏈路的管理,做到“千店千面”,這是新消費提出的新要求。”

對於未來智能貨櫃的發展,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梁威博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探索跨界發展,豐富無人零售業態的功能;此外,應用大數據等技術賦能無人零售業態,基於智能貨櫃平臺集聚的人群畫像、消費特點等,及時調整商品種類和功能,精準契合消費者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