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引言

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工艺品的雏形,其外形与制造虽然偏向简单,却凝结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这些工艺品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工艺品的制造也越来越趋向于精细与完美,传统工艺品也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影响着世界。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德国陶瓷啤酒杯就是这样一个凝结了啤酒文化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产物,其精美的外形无处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德国人民对艺术的不断渴望与追求

啤酒酿造行业的蓬勃发展,成为陶瓷啤酒杯得以问世的坚实基础

炻器,又称“高温陶”,是一种介于土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器物,在欧洲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的陶瓷传统,其烧成后的温度可达1180~1280摄氏度,通常呈灰色、棕色或者是淡黄白色。

早在1350年,德国的陶工就发明了盐釉烧制工艺,而这项工艺的诞生并不是潜心研究后的产物,更偏向于一种意外。陶工无意间将被盐分浸泡过的木材放入了窑内,从而发现了盐釉烧制。

盐釉炻器具有不吸水、不渗漏以及坚固耐用的特性,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在16~17世纪的德国,盛行着一种胡须人酒杯,英国人称之为“贝拉明壶”,因为其上留有胡须老头面孔的浮雕装饰而得此名,这种酒杯在人物装饰方面,有一种古罗马的风格。

随着工艺技术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后期的贝拉明壶上还被刻上了新的装饰,比如一些皇家的图案,或者是一句至理名言。

时至19世纪后期,由于一些德国人移民英国,将贝拉明壶也带了过去,并在英国大量复制这种酒杯,很快,贝拉明壶在英国人之间盛行起来,后人还曾在世界各地的殖民者墓地中发现过这种酒杯,由此可见,贝拉明壶在当时颇受欢迎。

贝拉明壶可以说是现代啤酒杯的前身。

公元1516年,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一条关于啤酒的法令,明令规定啤酒只能用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材料制成,

这条法令的颁布可以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质量监管条例”,其严苛的规定让人们对德国啤酒的质量深信不疑,直到如今,德国啤酒也仍然是纯正啤酒的代名词。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当时的人们视啤酒为“液体面包”,并且认为啤酒有一定的治病效果,这种观念的普及也直接导致了啤酒业的蓬勃发展,于是喝啤酒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行为,一度导致啤酒供不应求。

很多学者和专家还在啤酒杯的设计上大肆发挥,借助当时罗马帝国的盛世,人们在啤酒杯上刻上了与之相关的图案,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各艺术家们一齐参与,使得啤酒杯的外形更加精巧,更受欢迎。

啤酒业的繁荣发展为此后陶瓷啤酒杯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瓷器产品的艺术风格逐渐盛行,陶瓷啤酒杯应时而生,与此同时,“黑死病”的产生与蔓延,使之进入转型期

在啤酒大受欢迎的同时,陶瓷产品艺术风格也逐渐盛行起来,并将之应用于啤酒杯的制造中。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陶瓷产品的艺术风格一般取决于当地的文化风格以及制造陶瓷的原料,在当时的德国,主要盛产两种派啤酒杯。东部地区主要生产棕色的炻器啤酒杯,而在西部地区则主要生产带有钴蓝装饰的灰色炻器啤酒杯。

至17世纪初期,棕色的盐釉炻器开始流行起来,一些低温彩釉陶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16~19世纪期间,中国的精美瓷器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绝美的工艺品,欧洲人民将之用于王宫贵族的顶级奢侈品中,这些瓷器的流入,带给了当时的欧洲贵族极大的震撼。

17世纪后半叶,由于清朝康熙皇帝禁止外来贸易,中国的瓷器无法再向外流传,但是欧洲各国对中国瓷器念念不忘,他们竭尽全力学习和模仿着中国瓷器的制造。

1709年,在人们不断的努力下,欧洲的瓷器诞生了,但是起初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开始在欧洲普及,即便是当时的欧洲,瓷器也仍然是专属于贵族富豪们的奢饰品。

欧洲人民对瓷器十分认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一些出产于本土的炻器类日常生活用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瓷器艺术与啤酒杯相互融合,陶瓷啤酒杯应时而生。

1340~1380年间,欧洲陷入了一场与疾病的斗争中,“黑死病”的迅速蔓延与传播,致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正所谓“病从口入”,这一恐怖的数据让欧洲人民开始对饮食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16世纪中期,德国明令规定:

食品饮料器皿必须有盖字。当然啤酒杯也被纳入其中,于是这个时期的啤酒杯都是带有盖子的,常常衔接着一个锡制的尖顶盖子。

在盖子的边缘还设有一个拇指按钮,以便使用者可以在握住啤酒杯的同时打开盖子,而一旦松开按钮,啤酒杯就会被盖上,这也直接避免了空气中病菌的进入。

这条法令持续了近300年,19世纪初期,“食品饮料器皿必须有盖”的法令被取消,然而这个时期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啤酒杯带盖子的传统了,他们认为一件没有盖子的啤酒杯反而是一种缺陷。“黑死病”的产生与蔓延,使得德国陶瓷啤酒杯也发生了转型。

1810年,慕尼黑啤酒节在世界各地盛行开来,德国陶瓷啤酒杯文化也经此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探险家对古老艺术品的发现,掀起一股收藏风,促使德国陶瓷啤酒杯迎来辉煌时期,

19世纪初期,“探险”在欧洲盛行起来,考古学家们在探险的旅途中发现了众多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一些欧洲公共艺术博物馆也因此建立起来。

细说德国陶瓷啤酒杯:工艺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爱好收藏艺术品的人,同时,一股“艺术品收藏热”也在欧洲盛行起来,古董啤酒杯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与此同时,欧洲中产阶级兴起,由于仰慕巴洛克式的奢侈生活与艺术方式,在这些中产阶级之间盛行一种艺术品的收藏风。

欧洲本土的陶工们为了迎合这些中产阶级的需求,研发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其中就包括啤酒杯,这也直接引发了一场啤酒杯等艺术品的收藏热潮。

由于德国陶瓷啤酒杯的杯身上雕刻着各种寓言、圣经、历史故事、著名景观、重大时间、英雄人物等,具有浓烈的历史气息,并且借鉴了西方以及东方的各种文化,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狂热追求。

一时之间,收集古董和复制的啤酒杯成为了当时最盛行的活动,不论是个人还是博物馆都有着大量的收藏,这也使得德国陶瓷啤酒杯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1910年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经济动乱,造成啤酒生产行业人员稀缺,啤酒业严重衰退与凋零。

此后数年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地的手工业都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德国陶瓷啤酒杯乃至整个西方啤酒杯行业的生产都进入了衰退期。

与此同时,美国咖啡也在迅速崛起,伴随着大众文化的主导,受到人们消费观念的推动,喝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简单方便拿拿取的马克杯也逐渐代替了带盖的啤酒杯。

至此,德国陶瓷啤酒杯开始逐渐衰退,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成为世界各地艺术们在展柜中的收藏物。

结语

作为西方啤酒文化与东方陶瓷传统交相辉映的产物,德国陶瓷啤酒杯的诞生是完美的,无论是在文化底蕴还是制作技巧方面,都让人叹为观止。虽然如今啤酒杯的生产已经逐渐衰退,但德国啤酒文化以及中国陶瓷传统仍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没有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德国通史》

《欧洲中世纪史》

《德国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