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弱小之時,生存之道如何選擇,我們又該如何見形施宜,運用恰當時宜的謀略來強大自己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經典的歷史典故,學習其中的謀略智慧。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是一方霸主。國君之下是卿大夫,當時智、魏、韓、趙四家做大,其中以智為最強。

智國國君瑤這個人,剛愎自用,以強凌弱。他為了呈示自己的強大,沒有任何緣由派人去跟韓國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想給他。

這時,有位大臣叫段規的,跟韓康子說:“智伯這個人貪利而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恐怕會出兵攻打我們韓國,不如應他所求,把土地給他。他如此輕易的就獲得土地,必然不會就此罷手,反而會激起他的貪慾,轉而向他國索地。

如若他國拒絕,不給地,智伯必然出兵報復。如此操作,我們韓國就能免於兵禍之災,抽身出來,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再伺機而動。”

韓康子說:“好。”於是派使者把萬戶之地送給智伯。

果真如段規所言,智伯得地後非常高興,這更加激起了智伯的貪婪之心。說句話就能得到萬戶之地,為什麼我不多說幾句呢?這樣豈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擴大我智國的地盤?

想了馬上開幹,接著智伯又派人去魏國,跟魏桓子說:“如果你認我是大哥的話,就給我一塊地。”

魏桓子說:“滾蛋!”

這時,出來一個謀臣任章,對使者說:“且慢。”

然後任章問魏桓子:“為什麼不給?”

魏桓子反問:“無緣無故問咱魏國拿地,當咱魏國是傻子啊?”

任章說:“智伯這一出,無緣無故的索地,其他大夫也肯定很懼怕。如果我們魏國滿足他,按照他的要求給他土地,智伯必然會更加的驕橫。他越驕傲就會放鬆警惕而生輕敵之心。

到時候我們再聯合其他受他壓迫的國家,結成統一戰線,以聯盟的力量對付這個狂妄自大的傢伙,必然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照此看來,智氏怕是命不久矣。

而且我們這樣做,正是一種謀略智慧。《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故輔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所以,大王不妨把地給智伯,讓他更加的發狂。然後我們就可以暗中聯絡其他國家一起來謀劃,而不是現在就把自己放在智國的箭靶之上。”

魏桓子說:“善。”然後又給了智伯萬戶之地。

下面輪到趙國了。

智伯跟趙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趙襄子憤怒了:“豈有此理,老子不給!滾!”

智伯笑了,趙老弟,別以為只有你才會發怒,哥哥發起怒來,連我自己都害怕。你等著,哥讓你知道什麼叫暴怒。

智伯賊精明,他聯合了魏韓兩個小弟出兵,一起去暴揍趙國。

這裡面,為什麼韓國和魏國都沒有拒絕智伯無理的要求呢?他們運用了什麼樣的謀略智慧?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什麼益處?

我們來深入分析一下。

鬼谷子說:“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對方在擴張,我方為什麼要收斂。鬼谷子告訴我們,對方在擴張的過程中,一定會暴露出來更多的信息,在我們沒有徹底弄清楚對方的意圖之前,不要輕舉妄動,而是要保持收斂的狀態。

智伯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索要土地,是心血來潮嗎?還是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圖謀?既然對方這麼張狂,我們就避其鋒芒,讓對方盡情享受,而我們則安靜認真仔細的觀察對方。以靜制動,等我們全部瞭解掌握對方的意圖後,我方才能制定針對性的計策,徹底駕馭他利用他。這叫欲高反下。

對方認為自己的操作已經掌控了局面,更加任意妄為,肆無忌憚,認為自己得到了全程的主動權。實際上因為我們“斂”與“下”的操作,對方對我們接下來的想法與謀劃一無所知,而我們對對方的意圖卻瞭如指掌。對方表面上很得意,而我們卻能反制對方。這叫欲取反與。

欲取反與的操作,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跟別人談話過程中,對方很興奮的滔滔不絕的說,這時我們不需要打斷對方,就讓對方的言語情緒任意擴張高昂,我們只需保持收斂靜聽的操作,就能讓對方流露出更多的關鍵信息,進而掌握對方內心的真實志意與想法。

當然,並不是任何人都懂得“欲取反與”的謀略智慧,很多人受到別人無理的侵略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勃然大怒,用情緒做決策,絲毫不思考這件事背後的邏輯與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