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緊張、煩躁,是得了焦慮症嗎?3情況要警惕!

焦慮是生物的本能反應之一。當環境出現突發狀況、有危機,焦慮是一重要訊號,提醒我們必須對外來的狀況做出適當的反應,以重新達到安適的狀態。但是長期、過度的焦慮,影響到正常生活,應正視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

容易緊張、煩躁,是得了焦慮症嗎?3情況要警惕!

當我們感覺焦慮時,情緒上可能感覺緊張害怕、煩躁,同時大腦出現擔憂的想法,並藉助調節內分泌及自主神經系統,出現各種生理反應:口乾、心跳快、喘氣、顫抖、腸胃蠕動改變等現象。面對焦慮的情境,大部分人根據過去的經驗及學習,有一套應對之道。當危機度過,焦慮自然會緩解。


慢性且過度的焦慮 可能使自主神經失衡而影響健康

大腦與內分泌、自主神經、免疫系統之間,也有著互相調節的網絡。焦慮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並使自主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活化。這在面對危機,必須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反應包括:增加肌肉血流量、心輸出量、促使瞳孔放大和血糖上升。但是慢性且過度的焦慮,可能使這些機制失衡(包括太過頻繁的活化及無法適當緩和)。


此外,副交感神經扮演著重要的生理協調角色,研究發現,慢性的焦慮與副交感神經的變異性減少相關(可想成變化的彈性減少)。自自主神經調節的彈性若不足,也同時影響免疫及新陳代謝的調節。因此,焦慮症的患者,也面臨著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免疫問題、代謝綜合徵等。

容易緊張、煩躁,是得了焦慮症嗎?3情況要警惕!

出現3種狀況需要正視

壓力和情緒的覺察,不見得容易。有的人從小飽經波折:例如重大意外、貧窮、失去親人,為了生存,情緒常是壓抑在最後面的,也許他可以感受到生理的反應,但卻沒有餘裕去連結底下的情緒。成長過程中,我們也容易用既定框架去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以盡力符合父母期許或社會期待。


每個人多少都會焦慮,若出現以下3個面向的狀況,是需要正視和處理的:


1.焦慮的感覺過於強烈。

以致於不由自主淹沒在緊張害怕中,被擔憂的想法綁住,無法理性面對須處理的狀況。比如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在公眾場合時,因過度焦慮而讓自己的表現大打折扣。


2.太容易焦慮、事情發生前就先開始焦慮、總是往最壞的方向去擔憂。

這樣的傾向與性格特質(先天易操煩)及早年艱苦的成長經驗有關。若是這傾向無節制地放大,會讓人在憂慮中惡性循環,身體也長期無法放鬆。如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常見的抱怨便是慢性失眠、睡前想到停不下來、肩頸僵硬、牙關緊繃、胃痛、疲勞。


3.焦慮造成生活功能明顯限制。

例如因焦慮而影響工作表現、學習效率、人際關係。因預期性的擔憂而行為受限,如:不敢獨自出門、不敢乘坐交通工具。生活品質顯著下降。有的人長期焦慮,也會衍生出抑鬱、家庭溝通失調的問題。

容易緊張、煩躁,是得了焦慮症嗎?3情況要警惕!

適時放鬆自己,才能長保身心健康

平時養成自我照顧的習慣,適時放鬆,則是長保身心健康的生活態度:


1、在常規的責任之外,保留時間沉浸在讓自己愉悅的活動中:音樂、園藝、運動、照顧寵物、畫畫、遊戲等。


2、傾聽自己的狀態。接納這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困頓的時候,為這個狀態的自己安排休息、親近信任的人尋求援助。


3、瞭解情緒如同人生,自然有消長起伏,以照顧和感恩的心情來看待困頓時的自己,取代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怒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