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04大禹治水被孟諸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激勵著代代華夏兒女。如今,在商丘古城南側的八關齋內,有一處景觀“禹王鎖蛟井”,就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井蓋上有一座高達約近3米的大禹像,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於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

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氾濫,皆因水中的一種怪獸——蛟龍作祟。蛟龍興風作浪淹沒土地村莊,致使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大禹來到商丘一帶治水,發現是蛟龍在導水致害,於是他設計將蛟龍逮住,並用鐵鏈將其禁錮在一口八角井中,井上邊蓋上石頭,蛟龍再也無法出來危害人類了。從此,洪水得到了治理,不再氾濫侵害民眾。

看到景觀,聽到故事,很多人會付之一笑而去,心中認為:這只是個傳說故事罷了,大禹怎麼會到商丘治水呢?著名考古學者徐旭生在《中國傳說的古史時代》一書中曾指出:“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質素、核心,並不是向壁虛造的。”“禹王鎖蛟”傳說的背後,是不是真的蘊含著大禹在商丘治水的歷史真相呢?答案是肯定的。史料記載,大禹不但在此治水,且採用的是築壩洩洪的方式,並有商族的始祖契協助他治水,契因此而被“封於商”。


大禹孟諸澤築堤洩洪


禹王鎖蛟井

大禹治水傳說中的蛟龍,其實就是當時肆虐的洪水,因治理不住而被人們視作洪水猛獸。《孟子·滕文公下》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淮南子·本經訓》載:“舜之時,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由此可見,當時洪水的危害之甚,當時的孟渚澤應是是一片無際河澤。在此情況下,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率領民眾終於完成大業。

大禹在商丘治水,具體地點在哪?孟諸澤。記載此事的史料有兩則,一是《尚書·禹貢》言大禹在豫州治水時,曾經“導菏澤,被孟豬”,孟豬即孟諸澤,意即大禹疏通了荷澤,並在孟諸澤築起了堤防;二是《墨子·兼愛中》雲:“古者禹治天下,……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意即古時大禹治理天下,東邊疏洩大陸的積水,為孟諸澤修堤壩,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並使得冀州的人民受益。孟諸澤,為宋國(今商丘)的名澤。《爾雅》雲:“宋有孟諸。”郭璞曰:“今在梁國睢陽縣北。”《辭海·歷史地理》:“古澤藪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可見,大禹在商丘治水是不爭的史實。

大禹在商丘治水,採用的具體方法是什麼?“被”和“漏”,即是築堤與疏導。通過《墨子·兼愛》我們可知他治洪採取的方法還有洩、注、灑、鑿、流等。大禹根據山川地貌,結合不同實際情況,該採用什麼方法都是經過長期觀察江河,調查水系得出來的經驗。為了使匯聚的大片洪水退去,他“北決九河,通十二渚三江”,一氣治理了13年,“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孟諸洪水退去後,大澤成為一片溼地,廣渺無限,水草豐茂,人們“填淤肥美,聚而耕之,稍築室宅,遂成部落”,這大概就是古孟諸形成的情形。


大禹治水豫東魯西南


大禹治水,足跡遍及了冀、徐、兗、青、揚、荊、豫、梁、雍九州。《禹貢》全書不滿三千字,而多次提到位於孟諸澤附近的10多個澤名、水名、地名,如孟諸、大野、雷澤、菏澤、菏水、濟水、濮水、淮水、河水、泗水、陶丘等,足以說明今天的豫東、魯西南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載:“禹疏河決江、為彭之障於東土,所括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

禹治水時,人們抗禦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為避水患常擇高地而居,或通過人的活動,抬高居住面。《淮南子·齊俗訓》說:“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這種高地,古人稱為“丘”,如“商丘”、“黎丘”、“楚丘”之屬,“寧陵”、“汋陵”之類。今豫東、魯西南、皖西一帶稱之為“堌堆”或“崗嶺”的村落眾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時地勢低窪、常有洪澇的狀況,與《禹貢》出現的澤、水、丘地名相對照,這裡即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地。

就大禹治水在豫東商丘一帶,還有春秋時期的兩間銅器為證。一是秦公簋(王國維稱作“秦公敦”),為秦國銅器,簋的銘文中有“鼏宅禹責(蹟)”四個字。王國維《古史新證》認為“秦敦之‘禹責’,即《大雅》之‘維禹之績’、《商頌》之‘設都於禹之蹟’”。《詩經·商頌·殷武》原文是:“昔有成湯,……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蹟)。”商湯建都於亳,有南亳(今塢牆集一帶)和北亳。商湯“設都於禹之績(蹟)”,清楚地表明“禹之績(蹟)”在今豫東一帶。二是叔弓鎛(王國維稱作“齊侯鎛鍾”),為齊國銅器,內有銘文如下:“□□(赫赫)成唐(湯),有嚴在帝所,敷受天命,翦伐夏後……鹹有九州,處禹之堵。”叔弓是宋人之後,當時為齊國大臣,受齊莊公冊命。銘文說,叔弓的祖先是“成湯”,滅夏後曾住在“禹堵”,即“禹都”。這是大禹在今商丘一帶建都的又一明證。贏秦、子宋都說自己的祖先住在禹住過的地方,對此歷史學者侯仰軍認為:“反映了大禹的主要活動範圍在今豫東、魯西南地區。”(《考古發現與大禹治水真相》)


契與伯益協助禹治水


大禹治水在商丘的另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商族人的始祖契曾經輔佐大禹治水,且因有功而被舜命為司徒(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封於商(今商丘)。契,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出生頗富神奇色彩的那位。對此,《史記·殷本紀》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商族興起於東方,今天的商丘是其發祥地。契輔助禹治水的地點也當主要在商丘一帶,之後又被封於此。

大禹治水在孟諸澤一帶還有重要線索就是,東夷族的首領皋陶、伯益(也稱大費)曾佐禹平治水土,對此《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等均有記載。《史記·殷本紀·湯誥》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伯益的主要政見言論可見於《尚書·大禹謨》。伯益幫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大禹說:“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賜伯益姓氏為“贏”,大禹建立夏朝後則將伯益的長子大廉封於葛地(今寧陵縣)為葛伯,次子若木封于徐地(今徐州市)為徐伯。從其對伯益之子的封地地域來看,大禹對商丘一帶是頗為熟悉且富有感情的。禹立朝後所鑄九鼎,春秋時期還曾流落商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