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一句雞湯激勵了很多奮發向上的人,而這句雞湯裡面有兩個非常勵志的典故,前者是項羽滅秦,後者是勾踐滅吳。從工程難度上看兩者半斤八兩,但是從勵志程度上看越滅吳更有勵志意義。

階下囚勾踐低聲下氣服侍吳王換來了一次翻盤機會,之後更是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成功翻盤,成就了一代霸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勾踐是如何滅吳的,看看勵志的人生有多勵志。


地緣政治、大國博弈造成的零和博弈

在長江下游有兩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分別是吳國和越國。這兩個國家是天生的冤家,地緣政治、大國博弈造成了兩者之間的零和博弈。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兩國西部是巨無霸(楚國),吳國北部更是有著中原霸主(晉國)鎮場子,受制於兩個大國的擠壓,吳、越生存空間非常狹小,他們兩個國家無論誰要崛起,朝對方動刀無疑都是最佳選擇。而且出於地緣政治的影響,他們兩個國家很難結為盟友,大國的介入更是讓兩國矛盾加重。

當時晉國為了遏制楚國的發展,建立了“聯吳制越”的政策,通過扶持吳國來牽制楚國北上。晉國長期的扶持見了效果,吳國開始伐楚,也就是“柏舉之戰”。楚國也不傻,看見晉國扶持吳國之後趕忙扶持越國。就這樣,吳、越成了大國博弈的棋子。

越國西部是盟國(楚國)、東部、南部都是海,這就導致擴張方向極其狹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北部地區的吳國。所以越國在吳國伐楚的時候越王允常出兵突襲吳都姑蘇,吳王趕緊班師回救。越王深知自己打不過人家,所以在吳國搶掠了一波就跑了。

之後允常死了,吳國就趁機伐越。越王勾踐派遣大軍迎敵,但是當時一連幾波攻擊都被吳軍擊潰。勾踐為了動搖吳軍軍心,他派死刑犯持劍走到吳軍面前,然後直接抹脖子自殺。吳軍哪裡見過這陣仗,一時間都嚇蒙了。勾踐趁機指揮大軍進攻,一舉破了吳軍,吳王在此戰受傷,敗退的路上傷重而亡。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老吳王臨死前囑託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了復仇(必毋忘越),一定要替我整死那個癟犢子。吳王夫差發誓要為父報仇,並且還請了一個人天天提醒他。那個人一見夫差就說:“夫差,你忘了你爹被勾踐弄死了嗎?”,夫差每次都回答:“不敢忘”。通過這段對話,我們能看出來夫差確實是想要為父報仇,但是這手段著實有點過激,我都有點懷疑他有受虐傾向了。僱個人來在他傷口上撒鹽,這想法挺有創意,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事。


吳國和越國的矛盾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他們兩國國土接壤,自古以來因國土糾紛而引發的戰爭不絕於書,其背後最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地緣政治。


越國為啥不打秦國?因為秦國和他隔了十萬八千里,兩者沒有直接利益衝突。但是吳國不一樣,吳國就是盤踞在北方的猛虎,逮住機會就會咬你一口,輕則掉塊肉,重則丟了命。

吳國伐楚對越國看似沒有影響,但是如果楚國被滅了,那吳國必定會滅越。為了避免悲劇發生,為了進一步擴張,越國只能把矛頭指向吳國,吳、越必定會陷入“零和博弈”的地步,最終結局必定是一死一活。

對於吳國來說,老吳王的死給新任吳王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警惕越國,那麼老吳王的結局就是新吳王的結局。

為父報仇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兩者註定的矛盾才是最深層次的因素。

這種矛盾促使吳王夜以繼日的強軍、強國,並且在夫椒之戰中戰勝了勾踐。吳師乘勝攻破會稽,勾踐向吳國求和,並且到吳國給吳王當牛做馬,伺候吳王起居。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勾踐臥薪嚐膽苦練伐吳九術

《左傳》、《國語》這種可信度比較高的史書都記載勾踐委身事吳,前者還記載勾踐當吳王的馬伕。《史記》、《吳越春秋》這兩本史書描寫得越來越慘,前者寫了勾踐臥薪嚐膽,後者更誇張了,都寫勾踐吃吳王的糞便了。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借鑑的資料非常雜,有很多史料沒有考證就寫到書上了,因此對於“臥薪嚐膽”這件事的真實性還是有待考證的。

《吳越春秋》這本書的定義就是野史,勾踐吃吳王糞便這件事的真實性非常低,不排除作者是為了博關注故意寫得勾踐特別慘。

但是不管怎麼說,勾踐確實委身事吳,待遇還是比較差的。在經過幾年的屈身服侍,吳王放鬆對勾踐的管控,並且把他釋放回國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縱觀歷史,無數帝王將相都死於對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抱有幻想。

吳王抱有勾踐會一輩子低聲下氣的幻想,放棄繼續掌握勾踐,直接導致吳國被滅,自己自殺。無數鮮活的例子教會了我們,不要對事情抱有什麼幻想,斬草必要除根,婦人之仁往往會帶來殺身之禍。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勾踐跑回國後臥薪嚐膽,開始勵精圖治,當時文種提出了“伐吳九術”


第一術:遵天地,事鬼神(燒香拜神)。

第二術:重財昂,以遺其君(用錢賄賂吳王)。

第三術:貴糴粟縞,以空其邦(購買吳國糧食)。

第四術:遺之美好,以為勞其志(讓吳王墮落)。

第五術: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讓吳王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第六術:遺其諛臣,使之易伐(派遣奸臣去吳,搞亂吳國內政)。

第七術:強其諫臣,使之自殺(捧殺吳國諫臣)。

第八術:邦家富而備器(積攢糧食,準備戰備)。

第九術:堅厲甲兵,以承其弊(準備打仗)。

文種的伐吳九術適用面非常廣,是用來提高自己、禍害他人的好手段。勾踐為了報仇,苦練伐吳九術,開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具體如下:

1:尊重人才

勾踐大肆吸收四方人才,在越國滅吳之前就已經“聚死臣數萬”。勾踐也知人善用,讓范蠡管軍事、文種管政事,其他人根據才能授職,這批人才很好的建設了越國,在各方各面發光發熱。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2:發展國內經濟建設

積攢糧食和軍備這兩點和國內經濟建設是分不開的,沒有錢,你什麼都搞不成。勾踐為了刺激國內經濟,他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而且他還帶頭節儉,跟百姓一起耕種、跟婦女一起織布,恢復農業、手工商業的發展。

同時他開始想盡辦法促使人口增長,人口紅利是經濟發展的一重要因素,同時極大的影響了兵員擴充。

當時勾踐下令女子超過十七歲還不嫁人,那父母就有罪;男子二十還不結婚,那父母也有罪。勾踐通過這手段減少單身人口,同時鼓勵生育。生個男娃給兩瓶酒、一條狗;生個女娃給兩瓶酒、一頭豬。

中國古代嬰兒的死亡率一度高達200‰,殺嬰、溺嬰的事件頻發,為什麼?就是因為養不起孩子。勾踐通過一系列措施減緩了百姓生兒育女的代價,使國家生育率突飛猛進,人口也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

人口大幅增長對應的就是內需變大,越國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勾踐離自己的復仇夢越來越近。

3:搞亂吳國

這個搞亂有好多手段,我們看看勾踐是怎麼玩的。首先離間吳國君臣,導致能臣伍子胥被殺,奸臣橫行。當一個國家都是奸臣,那就很快走下坡路了。不過勾踐不滿吳國衰敗的速度,他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吳國衰敗。

他給吳王送去一些珍貴木料,這批木料怎麼處理就成了問題,當劈柴燒?那就太可惜了。吳王想了想,反正都有木料了,加工一下弄個樓臺吧。

樓臺弄完之後,吳王又想,反正都有樓臺了,再擴充一下宮殿吧。

宮殿擴充之後,吳王又想,反正都有宮殿了,再弄一些名貴傢俱點綴吧。

之後勾踐又給他送了一個美女(西施),這美女怎麼處理就成了問題,扔了?那就太可惜了。吳王想了想,反正都有美女了,讓她當個舞女吧。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西施學會跳舞之後,吳王又想,反正都有一個舞女了,再弄個舞女團吧,

之後又演變成妃子團,丫鬟團,各種各樣的衍生品隨之而出。大興土木導致國內勞民傷財、美女導致夫差不問政事,吳國開始迅速衰敗。

越滅吳之戰:勾踐趁虛而入,吳王人死國滅

公元前482年,吳王率領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國爭奪霸主地位,勾踐趁虛而入,起兵攻打吳國。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勾踐有沒有藉助外援。《吳越春秋》記載:“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戈”也就是說勾踐借用了楚國的軍隊,這才擊敗了吳王軍隊。當然了,我們在上面就說了《吳越春秋》不是正史,所以關於細節還需要我們考證。

《韓非子》:越已勝吳,又索卒於荊(楚)而攻晉。意思就是就是越國滅吳之後又借楚國兵力攻打晉國,這句話中的“又索”很有意思,如果是第一次借兵那就不會用“又索”,只有第二次或者多次借兵才會用“又索”這個詞。

而且勾踐從被釋放到伐吳,這期間一共才12年。勾踐雖然刺激人口增長,但是這個時候受政策刺激的嬰兒都還沒長大啊。就算第一年發佈人口刺激政策,男女去造人,那也需要懷胎十月啊。勾踐伐吳的時候那些人剛十歲出頭,勾踐哪來的人擴充兵員?勾踐當年被打得求和,現在過去十來年他就有能力滅吳?兵員、糧食、錢財都是憑空變出來的嗎?

這種恢復能力至少在春秋時期不可能,晉、楚、齊、秦這樣的大國都沒有這麼強大的造血能力,越國何德何能這麼快就恢復?

越國本身是楚國盟友,而且也有借楚軍的傳統,同時自己的國力不支持他開展這麼大的滅國戰,綜上所述勾踐藉助外援是非常有可能的。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越國派水軍兩千、士兵四萬、君子六千、諸御千人討伐吳國,這些軍隊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率領,前往淮河地區,阻斷吳國主力班師;另一路由勾踐親自帶領,沿吳江直搗姑蘇。

當時越軍侮辱吳國邊將,吳將氣不過,所以派兵出擊,結果被越軍俘虜,越軍開始進入吳國本土。之後勾踐率領主力趁吳軍主力不在的時候攻破了吳國都城,火燒姑蘇臺。

當時吳國派人把消息傳給夫差,結果夫差一連殺了七個使者,拒不透露消息。這一目的就是避免晉國以此為藉口爭霸,當時晉國還真被嚇住了,吳國順利爭霸。之後夫差率領大軍回援,勾踐知道吳軍主力實力還在,所以就班師了。

在這一戰過後吳國的軍力、國力大損,但是夫差還想發展實力,準備復仇。不過天不助吳,吳國遭遇大旱災。夫差向越國求救,越國給了吳國炒熟的種子,這些種子根本就種不出糧食,吳國迅速衰敗。勾踐趁機起兵,把老弱病殘全部遣返,率領精銳攻打吳國。

在越國的攻擊下,吳國的土地不斷喪失。勾踐也開始舉傾國之力滅吳,包圍吳國三年,迫使吳王求和。當時越國國力也不支持大規模滅國戰,畢竟周圍還有一個楚國虎視眈眈,勾踐一時動了議和的念頭。

范蠡:你忘了你當年的事了?勾踐瞬間醒悟,當年吳王放他一馬,結果就是勾踐滅吳。如果勾踐也放他一馬,那會不會是吳王滅越?這種事難說,勾踐拒絕吳國求和,攻下了姑蘇,俘虜了吳王夫差。本來勾踐想要監禁夫差,結果沒想到夫差自殺了,吳國因此滅亡。

越滅吳之戰:勾踐為什麼要滅吳?他是如何成就滅吳大業的?


吳國滅亡後越國也不好受,雖然吞併了吳地,但是楚國趁機大肆攻越。越國國力十分虛弱,為了避免滅國,只好割地求饒。之後楚國開始獨霸南方,越國逐漸淪為陪襯,直到滅亡。


總結:吳國被滅其實並不全是戰爭失敗,而是因為政治失敗。勾踐通過長期的治理,國家開始逐漸強大。同時勾踐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搞垮了吳國,吳國不斷走下坡路。越滅吳之戰並不是突然的,而是蓄謀已久的。雙方的矛盾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而行,吳國滅亡後勾踐成就了一代霸業,但是楚國開始全心對付越國。由於缺少吳國的牽制,越國衰敗的也非常快。越國猶如曇花一現,在南方短暫稱霸但是又很快衰敗。不過勾踐還是成功了,他滅吳的典故被炮製成了雞湯,不斷勉勵著那些積極向上的人,歷經千百年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