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走近海子故里,並不意味著更懂海子,也無關詩與靈魂 ——題記

原創文圖/田南谷語

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現在的海子故居

每次路過早逝詩人海子的老家,我從沒想過要去看看,因為在我看來,他的老家與我的老家同在南國一方小小的區域,本質上沒多大差別,無非都是一些村莊、河流、田野、樹林、農舍及鄉村小路。春天開滿油菜花,夏天萬物瘋長,秋天稻穀金黃,冬天紅薯飄香。兩處風物人情也大體相似,鄉俗禮儀一脈相傳。只是中間隔了一條浩浩的大江,君住長江北,我住長江南,北邊的平地要開闊些,而南邊的山頭要高一點。說到底,都同樣是耕田、種地、養豬、放牛和過日子的尋常之地。也相信小時候的海子和我一樣,放過牛、砍過柴、打過豬草、插過秧、割過稻、收過紅薯,一樣光著腳走路,帶著飯菜上學,從不管外面世界有多大,更不知何為清苦。只是,他一定要比我聰明早慧得多,否則不可能4歲就把毛主席語錄倒背如流,15歲就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18歲開始發表詩作,短短7年間留下了諸多傳世詩篇。這麼說並不意味著我就更懂得海子,甚至更能觸及他靈魂之所在。

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海子紀念館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文化回潮、詩人輩出的年代,我的確讀過他的一些詩作,限於當時的鑑賞水平,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打動我的,只道是尋常。直到他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消息傳來,所有的報紙飛滿祭文悼語,好似漫天屍血飛舞,突然就有了莫大的沉痛與哀傷湧起。再度捧起他的詩,我被深深折服了。我不想隨人們去無端猜測,他是不是為情而死,是不是因窮困和羞辱而死,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不治致死,又或是不是練了某大師的氣功走火入魔致死,如此種種。因為他在遺書中已明明白白地告訴了世人: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我只是想問,難道他不想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和每一個親人通信了?也不想去關心糧食和蔬菜,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流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了?而他那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又在哪裡?

再讀他的詩,便覺得,其實那些詩中早已告訴了這一切。想想也是,一個才活到25歲的年輕生命,如此毅然決然地告別這個世界,獨自去往天堂,且以如此慘烈的方式表達著絕望,如果沒有靈魂力量的牽引,那一定是很難做到的。

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詩牆之愛情篇

現在,離海子絕塵而去已整整30個年頭,風吹雲散,時移境遷,我也逐漸淡忘了那些與他死亡事件本身有關的一些事情,只偶爾會想起他留存於世的某些詩篇,或某個詩篇中某段敲擊靈魂的句子,一切釋然。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應當去他老家看一看呢。

是的,我去了,在一個離春天還遠的陰霾的秋日裡。海子老家就在一個叫查灣的村莊,距離縣城不過幾公里的路程。我知道,每年清明時節,會有很多心裡仍裝著海子的人前來祭奠與追思。我也知道,人們已經不可能看到海子當年的那個家了,因為,全天下所有的村莊都在變,道路在變,房子在變,空氣在變,人也在變,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與清新。而所有與海子當年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早已埋進了時間的煙塵。但我還是要去,因為在我的內心希望著,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海子石像

正如你能想象得到的,眼前的查灣村已然是美麗鄉村圖景中的一隅,路潔,房新,街樹爽目,景象宜人,村民們都幸福地生活著。只是海子當年住過的那幢老房子早已不在了,你所聽說的海子故居自然是後來仿建的,在村口的另一塊地上,但仍保留著原有三開間磚瓦平房的基本格調。隔著柏油村道的這邊,便是海子文化廣場,一頭建有海子紀念館,一頭立著海子半身石像,中部設有高高的環狀詩牆,分別刻著海子有關愛情、麥地、家園的經典詩篇。

而當我佇立於海子那尊高大的半身石像前,仔細端詳著一張長髮圍脖、浮笑不止的年輕面孔時,不知何故,竟突然有些忍俊不禁,忽又感到悵然若失。我知道,我在這裡是不可能看到那時海子鮮活的靈魂了。但我卻在努力找尋著海子老母親的身影。都30年過去了,想必她早已從喪子的悲傷中走了出來,看起來活得還算健康、堅毅。也許,不管光陰如何流轉,人世如何變遷,駐在她心裡的那個海子至今還只是一個25歲的孩子吧,她在等待著他快快長大。

隨筆∣海子的世界,我們的春天

廣場周邊的田野

無論怎麼說,當看見這裡的人們把這一切建設得如此美好的時候,我還是為詩人海子感到慶幸,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感到驕傲。只是我對遊覽這些時新的景觀並無太多興趣,也不想久留。我更多的時候是走到廣場之外,把目光投向那片平坦廣闊的田野。田野上鋪滿了金黃厚實的稻子,穀穗沉甸甸地彎下了腰,等待收割。而其實,我卻在努力想象著海子當年頭頂烈日、揮汗如雨収稻子的情景,猜想他那時候想沒想過,將來要做一個靈魂的詩人,想沒想過某一天,會有一列從遠方隆隆駛來的火車,帶著他不羈的靈魂奔向更遙遠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