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_3+2讀書薈志願者 曹貴民


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一直想為3+2讀書薈寫點什麼,卻總也找不到落筆點。也許是隻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吧。恰逢今天是她八週年生日,就姑且寫一下邂逅之緣吧。

八年以前,那時候我正在那個剛剛以文博立業的小鎮開辦私家電影博物館。之所以要到這個小鎮上來,還是要從十幾年前的事情說起。

那時候,我在成都一個房地產業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溫江國色天香意大利館開辦了自己的老電影私家博物館。不到一年,就因為一個意外的因素閉館了。閉館以後,我將全部藏品轉移到了機場路一個名為順風苑的小區,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清水房屋作為倉庫,又將該小區一位佛教界朋友權屬的私人洋房稍加裝修,作為了我的影像工作室和住處。人和藏品都安頓好以後,我便開始了幾千部膠片的數碼轉制工作。

大約在2006年左右,四川報業集團旗下《四川日報》一位李姓記者找到了我,把我的收藏故事發表了出來。緊接著,《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等媒體陸續也進行了參訪報道。《四川電視臺》著名的導演毛衛寧,還專程到我的寓所拜訪我,共同探討影視劇中的歷史影像素材使用問題。毛導還贈給我一套他執導的著名諜戰劇《紅色間諜閻寶航》(後在播映時更名《英雄無名》)影像資料一套,當時,該劇剛剛殺青,尚未上映。

此後不久,四川報業集團著名的女記者熊燕女士來訪,當她看了我的電影藏品後,從收藏角度和文化角度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後來,他又介紹著名的收藏家樊建川先生來考察。我和建川先生第一次見面還是在我2000年入川不久時,他在《一個人的抗戰》新書發佈會上,贈送了我一本他的簽名作。在這第二次見面時,因為都是同庚,又同是從事收藏行業,我們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後來我得知,建川先生和熊燕女士當時同是大邑縣安仁博物館小鎮的操盤人。

應熊燕女士和建川先生之邀,在成都文旅集團安仁項目公司的幫助下,將我的老電影博物館遷移到了安仁劉文輝公館內。後來,因為劉文輝公館屢遭水患,為了徹底整治水患,館舍又遷移到了安仁老街的劉元暄公館。在那裡一住就是六年。

就在我來到安仁不久,由當時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體制內領導倡議,熊燕女士和其他幾位文藝、策劃、陶藝、商界的人士​共同發起,組建了由他(她)們三女二男,五人組成的3+2讀書薈。

讀書薈成立之初,我就作為志願者以各種形式參加了讀書薈的組織的活動。其中既有經典老電影的放映解讀;也有各種文化主題藏品的展覽展示;既有走村串戶深入到成都各個鄉鎮村社的文化專題講座;也有各個新農村示範單位的策劃打造。

一路走來,感覺自己從中受益匪淺。表面上看是我在從事和參加著這些活動。更多的卻是我受教於讀書薈的各種活動,從中汲取了太多思想上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要素。

由於某些強勢資本的入駐和擠壓,最初在安仁開辦博物館的一批人,都先後離開或者遷移出中心景區了。我也與他們共進退,隨著我的博物館一起開始了數年的北漂生活。

北漂生活結束以後,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大邑。又開始了讀書薈志願者的工作。而這一次,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優秀同事,更深層次地參加由讀書薈的鄉創聯盟主導的鄉村振興和農旅融合項目。

相比經驗豐富和表現優秀的同事們,我猶如一張白紙。唯有認真、刻苦,孜孜不倦地學習、請教,才漸漸地熟悉和融入了這個體系,更加感到3+2讀書薈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推廣閱讀,更是更新思想。不僅僅是建設鄉村的硬件設施,更是提升村民們的文化精神境界。這本“書”,是集合了鄉村建設,社區營造,文化傳承,鄉愁迴歸的“立體書卷”。

正是這一冊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才讓我開卷有益,才讓我領略到了讀“書”的魅力。

謝謝你,我的老師,3+2讀書薈。

祝福你,3+2讀書薈,八週年生日快樂!!


2020.4.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