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杜瑞:一位巡河员的坚守

永和杜瑞:一位巡河员的坚守

杜瑞正组织群众清理河道垃圾


齐耳发、大嗓门、性情直爽、雷厉风行,这是永和县芝河镇西峪沟村巡河员杜瑞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活太难干了,要不是老婆子脸皮厚,一般人还真拿不下来。”见到记者,杜瑞快人快语,开门见山。

今年54岁的杜瑞,是土生土长的西峪沟村村民,退休后,闲不住的她担起了沿村河道的巡河职责。

曾经,人们把这里的河道当成垃圾场,如若有人阻止往河道内丢垃圾,就会被群起攻击。

如今,这里的河道被百般呵护,有随意丢垃圾者,会被人拍照记录,遭人指责,受到处罚。

这里是永和县芝河镇西峪沟村,从2月到4月,仅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人们不爱护河道的陋习就得到了彻底改变,爱护环境卫生成为当地居民的新风尚。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除了永和县百日清河行动的整体推动,离不开巡河员杜瑞的担当和执拗。

“清河行动开始后,我就挨家挨户地找村民们签订了承诺书,也给大家讲解了清河的意义,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向河道内倒垃圾。”说起这事杜瑞就激动,“答应的事都做不到,那可不行。起初我每抓到一个倒垃圾的人都会和他大吵一架。”

然而,吵架解决不了问题,引来的是村民们背后的“骂”和偷偷地倒垃圾。看着河道内不时出现的各种垃圾,杜瑞愁上了心头,“他们倒了垃圾我清理,看着河道是干净了,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不行,得换种方法。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峪沟村民,杜瑞很了解村民们倒垃圾的习惯,她一改往日巡河的时间,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骑上电动车沿着河道跑,只要发现倒垃圾的村民,她就会当场让他们清理,要是不清理,杜瑞就拿袋子装着村民倒的垃圾,跑到村民家中做工作。


“你要再往河道里倒垃圾,我就天天往你家跑,天天给你送‘垃圾’。”“你要自己倒不了垃圾,给老婆子打电话,我给你倒去。”……改变方法后,村民们碍于都是乡里乡亲的情面和杜瑞的认真,也就不再往河道内倒垃圾了,有时倒了垃圾也会在杜瑞看见的时候自觉清理掉。

只堵不疏解决不了问题。不让村民们往河道内倒垃圾,让村民们往哪倒呢?等着环卫工人来收,周期有点长,不合适;垃圾倒在马路边,环境卫生还是没有改善,也不行……

左思右想拿不出个好主意,杜瑞便向上级反映了西峪沟村的情况。不曾想,第二天,永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马健就给村庄配备了25个垃圾桶,一下就解决了杜瑞苦恼的问题。

改变思想观念和习惯才能彻底解决河道倒垃圾的问题。为此,闲暇之余,杜瑞总会跑到村民家中,唠叨起守护河道卫生的好处,慢慢地杜瑞成了村中的土专家。

“杜瑞,这里能不能倒垃圾?”“杜姨,河边能种菜吗?”……村民们一有关于河道治理方面的问题,就会找杜瑞。


现在的西峪沟村几乎没有往河道内倒垃圾的村民了,有时一两个人偷偷倒垃圾,也会被杜瑞清理掉。

“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敢想象,只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能把大家的坏习惯改过来。”杜瑞满脸自豪地说,“现在村民们都成了巡河员,守护环境的意识也扎根到了大家心中。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不再是唯一导向,对优美环境要求和对生态环境地注重也成为大家的新风尚。”

巡河虽累,但心里美。杜瑞巡查的河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她比谁都高兴。在她看来,最自豪的是周围群众对自己工作成果的点赞,水更清、岸更绿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杜瑞的带领下参与到了河道保护中来。

记者手记:杜瑞,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人员,生活在最基层的工作者,平凡的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漠里的一粒沙,但她身上洋溢的工作热情,爆发出的正能量,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却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都说巡河员工作难做,都说群众陋习难改,杜瑞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肯下功夫、方法得当就不难,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就不难,齐心协力、自觉维护就不难。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需要更多的杜瑞。(来源:临汾日报 刘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