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 ,繁文縟節還是文化傳承?

近日,浙江衢州的作揖禮在網絡中引發廣泛討論,事情是這樣的:

4月20日,浙江衢州各縣(市、區)兩會開幕,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這成為今年衢州各縣(市、區)兩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月21日,衢州市教育局發佈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老師稱,此舉是“疫情下順勢繼承傳統文化”。作揖禮日常分共立、肅立、迎立三種,它不僅傳承傳統文化,在疫情期間也是非常合適的致禮,可以更好地保持一個距離。

4月21日,衢江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吳明楊回應,作揖禮一方面是為避免疫情期間師生近距離接觸,另一方面是助推傳統文化和“衢州有禮”品牌打造。

一場關於作揖禮是禮儀行為還是繁文縟節的討論在網友之間爭論開來。

#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 ,繁文縟節還是文化傳承?

輿情監測軟件鷹擊早發現對事件熱度趨勢分析可見,輿情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21、4月23兩日。

20日,@人民視頻 發博【#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 學生:這是禮貌的距離】帶動輿情熱議,隨後,@浙江團省委 @三衢教育 @青春紹興 相繼發佈事件相關微博,關於作揖禮的討論迅速激增。21日,@頭條新聞 @中國新聞週刊 接力發佈【浙江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相關微博,輿論熱度繼續發酵。23日,@觀察者網 @21世紀經濟報道 @頭條新聞 @新浪財經 發佈#浙江衢州兩會見面改行作揖禮#相關博文,輿情熱度二次發酵。

“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已有數千年曆史。衢江區所在的衢州,是孔氏南宗所在地,“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則是該市的宣傳標語。輿論的發酵,與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有著一定聯繫,特別是近幾年漢服文化的興起,助推關於傳統禮儀的討論,公眾的關注度無疑處在較高程度。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曾在《從衢州祭孔看國家的文化發展》一文中寫道:文物古蹟的修繕以及古代禮儀的恢復,都必須貫徹下去。針對網友“演戲”“沒必要”“形式主義”的評論,他提出反對意見,“傳統文化在恢復的過程中,總會有人感覺不適應,這是正常的。禮儀不會過時。”鄧立光說,推動文化復興,需要民眾尊重傳統文化。在學校中推廣,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 ,繁文縟節還是文化傳承?

對作揖禮持支持態度的網友表示:

中國的禮儀禮節,既歷史悠久,又是最科學的表達方式:不觸碰到對方,就可以表達敬意,以平等為基礎,會讓人感覺受到應有的尊重,禮儀,是站在“禮”的接受方的角度,表現的是對接受方的尊重,畢竟,“儀”就是做給對方看、讓對方舒服的表面行為。近年來不斷加溫的漢服文化,也讓很多人對恢復文化自信表現出了一定的期望之情。不少網友表示如此悠久又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兒女更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另外,作揖禮能夠體現尊師重教,一來學生表達了尊重老師之情,二來老師承受了這個禮,會更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作揖禮在當下不僅是禮儀的一種表現,還能避免因接觸而互相傳染,是人們之間相互尊重和問候的新表達方式。

#衢江117所學校推作揖禮# ,繁文縟節還是文化傳承?

對作揖禮持反對態度的網友表示:

搞作揖禮就是形式>實際,用在日常生活中實屬沒必要,是一種繁文縟節的體現。

有網友擔心這種作揖禮,倡導者無論初心如何,推廣開來,會流於形式,做個樣子了事。另外,現代社會一切追求簡單高效,繁瑣的禮儀在日常交往中較難以推廣開來。現代中國人普遍認為鞠躬是很嚴重的禮,復興明顯與大眾生活脫節的禮儀,顯然不切實際。有部分網友認為在疫情中要取代握手禮,可以用抱拳禮,頭正,身直,簡單高效,精神幹練,適合各種場合,而且無論穿什麼衣服都不會感到尷尬。另外,抱拳禮在中國雖然很少見於日常,但在很多場合都是常用禮儀,比如拜託人,拜年,感謝,武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