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重塑的人际关系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实习生 崔禹尧

核心提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太多变化,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否感受到,经历疫情,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疫情期间,很多人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被明显重塑了。

在卡点尽职尽责、给社区居民集中送菜……整个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坚守着城市第一道防线,居民和他们的联系更加紧密,疫情重塑了我们的社区关系。疫情让很多市民家庭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平日里忙于工作而无暇陪伴子女的父母也因此有了与孩子们长时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家庭关系,受疫情影响,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代城市生活的人们,邻里间接触较少。而在疫情期间,有的一栋楼或一个小区邻居们通过微信群了解情况,一起“团购”日用品,这种新式的邻里关系,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暖流在社区处处涌动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元格”,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扩大宣传、联防联控、深入排查、后勤保障……社区工作者同样面临考验,同样需要做大量细致繁琐的基层工作。

今年2月,每隔几天就能看到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汽车,驶入位于滨河路南岸的元宏锦江小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禹王台区医院街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人员经过多方努力,使得小区近百户居民不出小区就买到新鲜鸡蛋和蔬菜。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场面经常在我市各居民小区出现。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最大力度控制疫情传播,我市小区、村庄实行准封闭式管理。业主们长期留守家中,过年买的生活物品“消耗殆尽”,外出买菜购物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买菜购物难”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各项保障工作,解决社区居民日常蔬菜的采买需求,我市各县区积极协调相关商家,配送新鲜蔬菜到小区广场进行定点封闭式售卖,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买到放心菜、平价菜。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为我们居民提供上门送菜服务。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种方式让我们特别感动。”4月24日,小区居民刘云鹤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感觉特别温暖,“除了偶尔办理一些事情,平时真不觉得自己与社区有什么关系。疫情突袭,真得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电话询问、进出小区保安和志愿者查问等,觉得特别有安全感、特别温暖”。

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物业工作人员形成合力,发挥“自己的社区自己管”的精神,很多小区居民之间、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体谅,联系更加紧密,疫情也重塑了我们的社区。

“抗击疫情斗争中,医护人员奋战在救治一线,社区工作者则坚守着城市第一道防线。他们身处基层,克服了人员不够、条件艰苦、物资有限等各种困难,担负着疫情防控重任。”71岁的张冠民家住西环路北段的小北岗生活区。亲身感受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为疫情防控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他感慨不已。

张冠民表示,没有人能够成为孤岛,我们从来都与自己的社区、自己的社会紧密相连。现代条件下,我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小家,但决然离不开我们的大“家”。我们“家”更多时候指的不仅是一室之内的家庭,更是包括邻里和社会大家庭。大家应该对社区工作者多些理解,多些体谅,多些尊重和敬意;应更加重视社区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生活更美好。

“当时,我用手机下单蔬菜等生活用品,可由‘红色快递员’代送至家门口。”4月25日,家住杞县一品新城小区的刘婷婷回忆起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依旧感动不已。那段时间,来自该县文广旅局的12名党员先锋队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一品新城小区277户居民心中最著名的“网红”。为了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队员在接到群众的求助需求后,立即去超市买齐食材,再通知他们自取。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杞县从56家县直机关单位抽调173名优秀党员成立“机关党员防疫先锋队”,与26个社区防疫一线的党员联合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全程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对社区进出要道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对出入人员严格把控,并通过微信群收集了解居民需求,代买代购、送货上门,全面叫响“我是党员我先上”,把“堡垒”驻在疫情防控最前沿。这种细致周到的帮助,得到了广大居民的高度赞扬。

“每位城市居民都属于一个社区。疫情发生以来,我真切感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我们都应该对社区工作者多些理解,多些体谅,多些尊重和敬意。”刘婷婷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冒着感染的风险,许多社区工作者不仅承担了繁重的送菜、买粮等体力活,还得在各个防控卡点顶风冒雪,有时候还得忍受埋怨,非常不容易。他们默默承受委屈,擦干眼泪转身继续为居民服务,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基石。

“通过这次疫情的洗礼,我感受到社区和居民的关系更加和谐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支部书记侯岗路表示。她认为,城市社区不是以血缘为纽带而聚居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因为居住在一起才发生交集。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还说明,社区也是城市社会治理和应急反应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生活的味道让家人之间更亲密

近日,陕西省渭南高新区高新一小学生“变身”小医生的故事让全国网友为之感动。只见他手拿测温仪,亲自为家人测量体温,细心地记录家庭成员每日的体温数据,精心呵护全家人的生命安全。疫情期间,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实际的物质援助和贴身照料、最大程度的动员家庭社会关系,为疫情中孤立无援的个人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

这次疫情,让很多忙于学习和工作的家庭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很多开封市民拿起了多年未练习的厨艺,花一些时间为家人制作一道美食;放下了平日不离手的手机,开始与父母促膝长谈;点下了电脑的关机图标,坐在书桌前为儿女耐心解答疑问;长时间离家的大学生,更是对父母的辛苦点滴在心。这些生活的点滴,这些稀疏的平常,都构成了抗击疫情中的动人片段。

世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说烟火,多会想到狼烟,爆破,点燃。加上一个“气”字,意思完全不一样。烟火气,也可以说是生活气。因为疫情居家,很多平时忙于工作和学习的市民“不得不”在家做饭,慢慢“爱”上了在家做饭。

家住橄榄城小区的陈钰雯在家庭装修的时候,厨房购置了电蒸箱、电烤箱、空气炸锅、多功能电饭煲等全套厨房电器。但是由于她和丈夫忙于工作,这些电器一直都是摆设。“以前觉得上班很辛苦,下班还要做饭更是麻烦。我们一家人要么去外面吃,要么叫外卖。”疫情期间,她将厨房内的设备认真地试用了一遍,尝试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菜肴烹制方法。陈钰雯还学会了烤面包,隔三差五就做给家人吃。“一段时间下来,我感觉做饭挺有意思的,自己搭配,营养更丰富,家人吃得也更健康。”家人们的赞许更令她倍感欣慰。此外,吴女士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秀自己做的美食,好友们的点赞和评论更是让她充满成就感。

“烟火气”就是寻常生活,是对生活的热情,让人有力量在面对疫情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电饭锅蛋糕、自制凉皮、油条……疫情期间,和陈钰雯一样居家战疫的国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家庭厨艺大赛”,美食话题也成为各大社交平台上火爆的互动话题。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美食”话题下有超过200万个视频。在新浪微博上,话题“不可辜负的美食”获得200多亿阅读量、“电饭煲蛋糕大型翻车现场”阅读量近5亿次。“咚咚咚”的切菜声,“哗哗哗”的淘米声,“突突突”的冒气儿声,“哗哗哗”的爆炒声,清脆的碗碟儿声……就在这美妙的声音中,很多家庭诞生出了一道道充满爱,充满温暖,充满关怀的美食,家人之间借此机会表达着久违的深情,传递着突如其来的爱意。

“在心理学上,美食不仅是能量,而且还是正能量。它既可以治愈悲伤,又可以让人们的快乐加倍,这是疫情时期一种有效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方式。”4月25日,我市心理师刘瑞玲告诉记者。在她看来,疫情破坏了原有生活的秩序和安全感,人们普遍感到恐慌焦虑。于是,寻常生活中的“烟火气”成为这个时期的有效心理安慰剂,它给情绪一个暂存的空间,也让家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疫情之下,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也在重塑着家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经历疫情,人们的卫生习惯得到提升和加强,家人之间也更关系彼此之间的健康。经历疫情,许多市民家庭都形成了勤洗手、勤消毒的习惯,洗手液、消毒液也成了常备物品。家住嘉泰新城小区的于大妈就买了好多瓶洗手液、消毒液,不仅自己定期对家里进行消毒、打扫,还给女儿家送去了不少,叮嘱他们注意卫生、注意安全。“孩子上学期间就经常感冒、发烧,老人们也常埋怨我们带孩子不够用心。历经了疫情,我发现以前确实对孩子的照顾挺疏忽的。”市民刘亚茹表示,以前还以为是自己孩子天生体弱,通过这个漫长的假期,她不仅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家里还购置了额温枪,每天对孩子体温进行测量、记录,孩子的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

平时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有时候两周甚至一个月才带着孩子去老家看望母亲一次。疫情刚发生时,市民胡智诚就把常年在老家独居的母亲接到城市,和他们一起生活。“因为怕疫情影响到老人的正常生活,我就把老人接到城里一起住,照顾起来方便一些。”这段时间,胡智诚除了每天照顾老人起居外,还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亲人的陪伴。她这段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开心不少。”

平日里忙于工作而无暇陪伴子女的父母也因此有了与孩子们长时间接触、交流的机会,而随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亲子关系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市民王铭扬的儿子在我市一所初中就读,正值青春期的他,叛逆心理较强,在家经常和父母唱反调。而因为工作原因,王铭扬和妻子作为单位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独自在家的儿子突然变得懂事起来,不仅学习变得自觉,还学会了做饭,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疫情期间,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市民高敏慧不仅经常和孩子一起观看学校的网课,还在孩子报了一家在线培训机构:“这次疫情让我和孩子有了很多共同相处的时间。我经常陪他学习,和他的关系更加亲密。”

疫情过后,你和邻居变熟了吗?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家庭关系,受疫情影响,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代城市生活的人们,并没有“街坊”的概念。由于邻里间接触较少,平日里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笑一下,便算是打了招呼。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切实做好抗“疫”工作,我市各小区都曾实施了封闭式管理。隔离的是疫情,隔离不了邻里互助守望的温情。特殊时期,邻里间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帮助,总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无比的温暖。疫情期间,有的一栋楼或一个小区邻居们通过微信群了解情况,一起拼单购买消毒液,一起“团购”蔬菜日用品等,这种新式的邻里关系,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生活在城市中,与他人保持应有的距离越来越成为一个守则。在这样的守则下,邻里交往越来越成为城市社会关系中缺失的一环。”市民孙晨旭在杞县农村长大,多年的城市生活,让他对于邻里之间“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的观念,完成了从接受到奉行的转变。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五年,去邻居家的次数两只手都数的出来。”孙晨旭无奈地笑说。

疫情突然来袭,让“邻里关系”这个被漠视已久的话题再度浮上水面。不少人开始审视这种生活状况:了解自己的对门吗?如果有需求,能够敲开他的门吗?如果有紧急情况,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吗?

春节过后,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市各个社区都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式管理。这也让很多市民过上了“团购生活”:团生活用品,团水果蔬菜,一些社区团购、送货到家的服务也应运而生。异常火爆的社区团购在解决了市民居家防疫期间的生活所需外,还拉近了现代都市原本疏离的邻里关系。

疫情期间,孙晨旭的微信里多了一个群,正是小区邻居们自己建的团购群。而群主就是她的邻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减少外出购物次数,防疫物资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经常在群里购买。

“亲们,商家把消毒液送来了,下过单的邻居赶快来拿货……”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孙晨旭的邻居“可可的妈妈”将邻居前一天下单的货品分好后,在微信群里发送了一条消息。“可可的妈妈”是张洁的微信名,在一家大型超市工作的她,每天她都会在群里发一些团购信息和商品信息。尤其是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张洁白天忙完超市的工作后,晚上回到家还要不停地回复邻居们的问题,一直忙到十点多。“累是肯定的,但是能给大家提供方便。每次看到大家取货时满足的笑容,我就觉得值得。”张洁说。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也不少。“我们这个群里,还有邻居自发组织帮孩子们打印作业等。”孙晨旭说,家有打印机的邻居会将打印好的作业写上门牌号,大家可以各自到楼下领取,避免到外面扎堆儿打印。

“说实话,我在这个小区也住了多年,但除了同一单元的人还见面打招呼外,其他人基本都不认识。”家住青年城小区的刘俊霞说,疫情发生后,邻居把她拉进了小区的团购群,每天除了下单,她还会和邻居们在群里聊会儿天。“每天,群里都非常热闹,有的说今天团购的东西怎么样,有的会晒一晒自己做的饭,还有求助的,然后就会有人给出主意、想办法。”

“疫情发生前,邻里关系基本止步于点头打个招呼。在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小区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业主群里的守望相助,让我们又找回了曾经的街坊味儿。”刘俊霞笑着说,邻居们在群里熟悉了起来,感觉邻里关系一下子近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